摘要:地球的自转轴相较其公转轨道平面存在约 23.5 度的倾斜角。此状况意味着,在地球公转期间,不同时刻北半球与南半球会分别朝向或者背离太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不过可近似视为圆形。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在此过程中,鉴于自转轴的倾斜,北半球于不同时段所接
答案:
冬至
解析:
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日,这通常发生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12月23日之间。
地球的自转轴相较其公转轨道平面存在约 23.5 度的倾斜角。此状况意味着,在地球公转期间,不同时刻北半球与南半球会分别朝向或者背离太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不过可近似视为圆形。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在此过程中,鉴于自转轴的倾斜,北半球于不同时段所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存有差异。在冬至之日,地球的北半球倾斜背向太阳,故而太阳于天空中的行径较低,日照时长较短。冬至通常出现于每年的 12 月 21 日抑或 22 日,此乃北半球一年当中白天最为短暂、夜晚最为漫长的一天。
冬至不仅是北半球白昼最短的时候,也是太阳辐射能量最低的时候。由于这一天太阳高度角最小,太阳辐射能量最弱,地面从太阳获得的热量最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导致地面温度逐渐降低,北半球各地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在中国冬至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时期。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北方地区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而南方地区则流行吃汤圆等食品。
在中国冬至起源于周代,到了唐朝开始成为节日,盛行于唐宋时期,相沿至今。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
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圭表)测影,在河南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相传“冬至”是24节气(时间平均法)当中最早被周公测定出来的一个。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因此冬至还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古人的观念中,冬至是一年中阴气最重、阳气最弱的时间节点,此日过后,阳气将逐渐增多而阴气则渐趋减弱,因此又称“冬至一阳生”。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元明清延续了冬至节的传统。元代士庶人家并行贺礼,馈遗填道。明代永乐十八年修建了北京天地坛,嘉靖十三年定名南郊祭坛为 “天坛”,清代皇帝每年举行祭天仪式,祈求天帝保佑、国泰民安3。
在现代社会,由于古代元旦节日改为春节,增加了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节,和冬至节日时间上接近,冬至作为一个节日的影响越来越弱,但在一些地方仍保留着冬至的习俗,北方地区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而南方地区则流行吃汤圆等食品。
来源:话多的黑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