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释法说理半月谈⑧】当热播剧遇上未检实务,检察官带你拆解《无尽的尽头》里的法律“隐藏剧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2 14:33 1

摘要:最近,24集未成年人检察题材电视剧《无尽的尽头》热播,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这部以新时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为蓝本的影视作品,以真实、细腻的笔触,全景式展现了未检检察官们司法办案、法治教育、社会治理等工作日常,生动诠释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教育为主、惩罚为

最近,24集未成年人检察题材电视剧《无尽的尽头》热播,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这部以新时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为蓝本的影视作品,以真实、细腻的笔触,全景式展现了未检检察官们司法办案、法治教育、社会治理等工作日常,生动诠释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深刻内涵。

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一线的检察官,在观看剧集时,剧中的办案场景、工作细节让我倍感亲切:从严谨细致的案件审查,到充满温情的心理疏导;从深入全面的社会调查,到精准施策的帮教矫治;从形式多样的法治宣讲,到协同联动的社会治理,每一个情节都真实还原了未检工作的实际面貌,充分展现了未检检察官们以司法之力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使命担当。

更令人惊喜的是,该剧大胆打破“英雄滤镜”!林之桃检察官从“嫌弃未检工作小儿科”到“为爱发电”的蜕变,像极了许多年轻未检人的成长轨迹:我们并不是天生的“超级英雄”,只是在一次次看见孩子们眼里的光,听见家长们颤抖的感谢,亲历迷途少年重返正途后,才真正读懂“特殊司法保护”六个字的千钧重量。

不过在追剧时,我注意到弹幕里常飘过“这是什么神仙法条?”“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的问号。别慌!作为你们追剧路上的“人形弹幕解说”,接下来我将拆解剧中的法律知识点,保证让你边追剧边解锁硬核法律知识,成为朋友圈最懂未检的“人间清醒”!

未成年人犯罪必须轻判么?

在《无尽的尽头》里,“4·24”三少年杀人案令人痛心。李晖因值日被罚,找来黄家旺和陈小斌,在烂尾楼对张文轩进行羞辱、暴力殴打,最终逼其跳楼自杀。案件办理过程中,林之桃检察官凭借多年的办案经验,敏锐捕捉并锁定案件的关键证据,利用娴熟的庭审技巧,有效分崩共犯间的攻守同盟,成功将三名未成年施暴者绳之以法,使三名被告分别被判处八年、六年及五年有期徒刑。但张文轩的母亲却对这个结果无法接受,认为判罚过轻,甚至迁怒于负责案件的林之桃检察官。

那么,林之桃检察官对于三名未成年被告人的量刑建议真的过轻么?其实并不是。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有着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也指出,对依照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法律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呢?因为未成年人认知、辨别和自控能力弱,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不够全面和深刻,可能并不完全清楚自身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且易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行为出现偏差。例如本案中的未成年犯,其家庭教育或缺位、或畸形,原生家庭关爱严重缺失,使未成年人更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但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后,更容易认识到错误并进行改正,重新回归正途。法律给予未成年人轻罚,并不是纵容,而是教育与惩罚并重,赋予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因此,林之桃检察官的量刑建议是法理与情理的平衡。

在讯问陆声的时候,

为什么一定要白恩宇在场?

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小陆声为保护弟弟而被迫盗窃,还得替真正的恶人顶罪。在讯问陆声时,白恩宇全程在场。大家可能会疑惑,他既不是侦查人员,也不是犯罪嫌疑人,为何会这样呢?

其实,这背后有着重要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一条规定,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讯问和审判的时候,应当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无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场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亲属,所在学校、单位、居住地基层组织或者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到场,并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到场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行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到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员认为办案人员在讯问、审判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意见。讯问笔录、法庭笔录应当交给到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员阅读或者向他宣读。

陆声的法定代理人,一个是精神病人,一个对他不管不顾,均无法到场。这时,白恩宇作为合适成年人出场了。虽然他不是陆声的成年亲属或居住地基层组织人员,但他一直关爱陆声,能够肩负起合适成年人的责任。他在场,可以防止办案人员在讯问时侵犯陆声的合法权益,充分保护未成年人。当白恩宇情绪失控离场后,讯问也立刻停止,保障了程序的合法性。

该案直观展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作为未检检察官,我想告诉大家,在司法程序中,每一个环节,都应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确保未成年人在接受讯问和审判时,合法权益不被侵害,这不仅是对未成年人的负责,更是法治社会的体现。

什么叫做附条件不起诉?

为什么陆声不用接受审判?

剧中,检察官们最终查明了陆声被迫盗窃的事实,揪出了背后隐藏的“大boss”,但是陆声毕竟实施了盗窃行为,触犯法律的事实不容回避。经过综合考量,检察官依法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对此,不少人产生了疑问:什么是附条件不起诉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二条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人民检察院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前,应当听取公安机关、被害人的意见。

陆声案件中,其行为虽已构成盗窃罪,但综合考量犯罪情节、危害后果以及认罪悔罪态度,完全符合上述法定条件。检察机关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召开不公开听证会,充分听取公安机关、被害人代表等各方意见,确保决定的合法性与公正性。

附条件不起诉并非“一放了之”,而是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的具体实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三条规定,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由人民检察院对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加强管教,配合人民检察院做好监督考察工作。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为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从人民检察院做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之日起计算。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督;(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三)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四)按照考察机关的要求接受矫治和教育。

可见,这一法律政策充分为有悔改表现的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通过设定一定的条件和考验期,促使他们认识到自身错误,在监督和教育下进行自我改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法律意识。由于附条件不起诉的犯罪嫌疑人不需要被羁押或者经历漫长的诉讼程序,他们可以继续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能够利用这段时间改善自身状况,修复与家人、朋友、社会的关系,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四条规定,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就像一场特殊的“社会大考”。若是未成年涉案人员在考验期内“交上满分答卷”——既没有实施新的犯罪,也未发现漏罪,同时严格遵守治安管理规定和监督管理要求,那检察机关将依法作出最终不起诉决定。这意味着,他们将彻底卸下“犯罪嫌疑人”的标签,轻装上阵拥抱新生活,就像剧中陆声通过努力自食其力,用烘焙手艺重获人生希望。

但若是出现“补考不及格”的情况,法律的严肃一面也将显现。一旦发现新罪、漏罪,或是严重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检察机关将立即撤销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依法提起公诉。这不仅是对法律权威的捍卫,更是以“雷霆手段”向未成年人传递警示信号:法律给予的改过机会必须珍惜,任何侥幸心理都不可取。

附条件不起诉的“双向结局”,正是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刚柔并济”的生动体现。我们既要用最大的善意和耐心帮助涉罪未成年人重回正轨,也要通过法律的刚性约束防止他们再次误入歧途,每一个考察期的结束,都是法律对成长的一次庄严检验,更是守护少年未来的关键抉择!

电视剧《无尽的尽头》展现的不仅是未检人的工作日常,更是法治中国建设中未成年人保护事业的缩影。我们坚信,通过每一起案件的公正办理、每一次帮教的暖心守护、每一轮普法的深入推进,定能让法治的种子在未成年人心中生根发芽,让司法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少年的成长之路,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检察力量!

沈阳市苏家屯区人民检察院新媒体出品

供稿:第二检察部 张佳宁

编辑:综合业务部 苏云

政治部 翁婷

制作:政治部 高家昱

来源:沈阳市苏家屯区人民检察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