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再一次迎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呼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创和美永续之路,进而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进程。
今天,我们再一次迎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呼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创和美永续之路,进而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进程。
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每一次脉动,都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从灰棕、柔和的主体色彩到今日的五彩斑斓,从雄孔雀炫目的羽毛到绚烂多姿的花朵,地球历经了一系列的进化——生命的色彩是基因密码的具象表达,是物种生存的底层逻辑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构筑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全球众多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正在加速丧失,那些承载着适应潜能的基因宝藏正悄然枯竭。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情况,因为每一片孔雀羽毛的虹彩,都是人类命运的镜像;每一朵花的绽放,都在为未来播种可能。
今日,我们将从地球生命色彩的进化说起,了解遗传多样性是如何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看看人类如何能够有效保护那些濒危的多彩生命。
生命的色彩进化
我们的远古地球,是一个以柔和的棕色、灰色和绿色为主的世界。但今天,我们的星球已被万花筒般的色彩所点缀。从雄孔雀炫目的羽毛到绚烂多姿的花朵,地球历经了一系列的进化,才得以如此五彩斑斓。然而,这场色彩的爆发是如何发生的?又为何会发生?
视觉的进化
生物世界向色彩敞开的旅程始于视力的进化。
早在6亿多年前,最早的生物或许仅能感知光明与黑暗。随着时间推移,视觉系统逐步进化,使生物能够感知更广泛的光谱。例如,三色视觉的进化与“寒武纪大爆发”(大约5.41亿年前)相吻合,那是生命迅速多样化的时期,高级感官系统也在这一阶段得到发展。
最早拥有三色视觉的动物是一类非脊椎动物——节肢动物(如昆虫、蜘蛛和甲壳类动物)。而在4.2亿至5亿年前,脊椎动物也开始具备三色视觉,使它们能够比单色视觉的生物更精准地识别猎物和捕食者,提高在环境中的导航能力。
化石证据提供了进一步的线索。例如,三叶虫——一类生活在5亿多年前的已灭绝的海洋节肢动物,就拥有复眼。这一视觉结构能够探测多种光波长,使三叶虫在昏暗的海洋环境中获得进化优势,提高运动感知能力和生存竞争力。
这些证据表明,生物在自身变得五彩斑斓之前,便已具备感知色彩的能力。
动植物的色彩革命
生命世界的第一场色彩革命由植物引领。早期的植物进化出了五彩斑斓的果实和花朵,如红色、黄色、橙色、蓝色和紫色,以吸引动物帮助传播种子和授粉。
基于现代植物变异的分析模型显示,彩色果实大约出现在3亿至3.77亿年前,并与以果实为食的动物(如哺乳动物的早期近亲)共同进化。相比之下,花朵及其传粉者的出现更晚,大约在1.4亿至2.5亿年前,这标志着地球色彩进化的重要转折点。
到了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被子植物(开花植物)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色彩的大爆发。因为花朵为了吸引蜜蜂、蝴蝶和鸟类等传粉者,进化出了比种子更鲜艳的色彩,塑造了丰富的生态景观。
动物的显著色彩进化不早于1.4亿年前。在此之前,大多数动物的体色以柔和的棕色和灰色为主。色彩的进化并非必然,是由生态和进化因素塑造的,这些因素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导致不同的结果。
鲜艳的色彩通常是一种用于吸引配偶、震慑捕食者或建立等级优势的生存信号。不过,色彩的进化并不总是简单明了的。
例如,毒箭蛙的鲜艳色彩并非用于吸引配偶,而是一种警戒信号,用来警告捕食者它们具有毒性,但一些与毒箭蛙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虽然同样有毒,却进化出了伪装色,而非警戒色。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物种感知的色彩并不相同。例如,人类看到的花朵颜色,与蜜蜂等传粉者所看到的并不一致。蜜蜂能够探测紫外线光谱,它们看到的花纹往往隐藏在人类视野之外,这显示了色彩是如何根据不同物种的生态需求进行定制的。
地球的色彩并非一成不变的。气候变化、栖息地丧失及人类活动正在改变颜色的进化压力,并可能重塑未来的视觉景观。例如,有研究发现,一些生活在受污染水域的鱼类正在失去鲜艳的色彩,因为污染物干扰了色素的合成或影响了视觉交流。
从遗传多样性出发,拯救濒危物种
在物种走向灭绝之前,它们的种群数量通常会显著减少并变得孤立。健康种群通常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内部循环着大量的遗传变异。然而,随着种群锐减,基因库逐渐缩小,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会削弱物种应对疾病、气候变化等环境威胁的能力。
以金海带(Ecklonia radiata)为例,这种海藻偏好冷水环境。然而,群体中偶尔会出现更适应温暖水域的基因突变。2011年,当一场毁灭性的海洋热浪袭击澳大利亚西海岸时,携带“耐热”突变的个体表现出更高的生存率和繁殖率,帮助整个种群在变暖的环境中得以延续。
金海带。(图/John Turnbull/Flickr)
在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中,来自20个国家的57名科学家系统梳理了过去30年超8万篇科学论文,评估了全球622个物种、36个分类群在141个国家的遗传多样性变化。研究结果令人震惊:全球众多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正在加速丧失,尤其以鸟类和哺乳动物最为明显。在受到栖息地破坏、新疾病传播、自然灾害以及人类活动(如狩猎和伐木)影响的地区,这一趋势尤为严重。然而,研究也强调——我们仍然有希望:通过科学的保护策略,可以有效维持甚至提升遗传多样性。
如何有效保护甚至恢复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为了解答这一问题,研究人员运用了一种名为“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多种有助于维护遗传多样性的有效策略,以下五项被认为尤具潜力:
行动1:增加个体(补充种群)
向现有种群引入新个体被称为“补充”。研究发现,补充是唯一与遗传多样性显著增加直接相关的保护措施,特别在鸟类中效果突出。
补充种群有助于降低近亲繁殖的负面影响,这是小型孤立种群常见的问题。例如,在保护新西兰的南岛鸲鹟(Petroica australis)的项目中,研究人员将雌鸟在孤立的岛屿间迁移。与近亲繁殖的后代相比,这些跨岛繁殖的后代拥有更强的免疫系统、更高的存活率和更好的生殖能力。补充种群不仅能促进遗传多样性,还能提升种群健康,增强其环境适应力。
行动2:种群调控
与补充相反,有时“移除个体”也有助于提升种群健康,特别是在减少资源竞争方面。
但在种群控制研究中,遗传多样性的结果差异很大。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个策略呢?
在一个案例中,美国的保育人士通过调控孵化场中的美洲红点鲑(Salvelinus fontinalis)数量,防止少数家族基因过度扩张。这种做法帮助维持了多样的基因谱系,从而提高了种群的整体遗传多样性。
行动3:生态系统恢复
生态系统恢复包括植树造林、湿地修复或恢复火、水等自然生态过程。研究表明,生态恢复有助于长期维持甚至提升遗传多样性。
以草原松鸡(Tympanuchus cupido)为例,这种鸟类因栖息地丧失而濒临灭绝。研究显示,恢复并扩展其栖息地不仅有助于种群复苏,更是维持其遗传多样性、实现长期保护的关键。
某些野生、有害或数量过剩的物种可能会对濒危物种造成威胁,如抢占资源或直接捕食。新的研究表明,控制这些物种可以有效帮助濒危种群恢复遗传多样性。
例如,瑞典通过控制赤狐(Vulpes vulpes)的数量,成功帮助北极狐(Vulpes lagopus)种群恢复。这一策略减少了食物竞争,同时引入来自挪威的北极狐新个体,也降低了近亲繁殖的风险,提升了种群的生存能力。
在新的区域建立种群被称为“保护引种”,而在物种曾经存在的区域恢复种群则称为“再引入”。
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行动下的遗传多样性的结果好坏参半。那么,哪些因素有助于成功呢?
西澳大利亚的案例表明,从健康的岛屿种群中再引入大量金袋狸(Isoodon auratus)到三个新栖息地,经过六代繁衍后,这些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原始种群相当。成功的关键在于:初期种群规模足够大、基因库多样且管理得当。
我们能做些什么?
支持遗传多样性并非遥不可及。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简单的行动可以产生积极影响:
· 打造多样化花园:种植本地植物有助于增强栖息地连通性。
· 保护传统品种:栽培地方特色蔬菜、稀有果树,或饲养传统家禽,有助于维持农业系统的遗传多样性。
· 参与社区保护活动:加入植物园、自然保护组织,参与栖息地修复和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
· 负责任地享受大自然:外出旅行时,避免无意中将植物、种子或土壤带入新环境,以减少外来病虫害的传播。
每一个微小的努力,都会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蓝图中留下重要的一笔。
#参考来源:
#图片来源:
封面图&首图:adilabiid
壹
来源:阳阳观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