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乡土 青春书写未来——中科院专家携中国妇基会-三星探知未来科技女性培养计划学生在四川广安落地科技生态项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2 14:40 2

摘要:2025年5月3日,四川省广安市一个村子的池塘边,一群女中学生正蹲在田埂上调试着形似金鱼的生态浮岛装置。阳光下,太阳能板与传感器泛着金属光泽,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传斌站在一旁,注视着这群平均年龄仅15岁的“科技新兵”。

2025年5月3日,四川省广安市一个村子的池塘边,一群女中学生正蹲在田埂上调试着形似金鱼的生态浮岛装置。阳光下,太阳能板与传感器泛着金属光泽,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传斌站在一旁,注视着这群平均年龄仅15岁的“科技新兵”。

“溶解氧8.2mg/L,浊度15NTU……”随着电子提示音响起,学生们爆发出一阵欢呼——这套由他们亲手设计的“池塘健康微诊所”正式投入运行。

“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已见成效,但散布在城乡的池塘、沟渠等小微水体,才是水环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周传斌解释今年选择“池塘健康微诊所”课题的初衷。

作为“中国妇基会——三星探知未来科技女性培养计划”(CWDF Samsung STEM Girls)导师,他带领来自北京、云南、四川、新疆等地的数十名中学生,展开了一场为期半年的生态实践。

这半年中,女学生们的计划从初期天马行空的方案设想,经过第二阶段在北京密云科学营地的专业学习,多次放学后、节假日的讨论与实验,最终在广安完成工程落地。

在密云污水处理厂,成都天府中学高一学生秦鸣第一次直面泛着泡沫的排污口:“课本上说’黑臭水体溶氧量不足’,但亲眼见到传感器数值跌破临界线时,那种冲击完全不同。”

北京中学生白云卉则对白河湿地公园的实验记忆犹新:“我们用浊度仪区分蓝藻和泥沙,发现治理不能只靠过滤,更需要生物、化学手段的综合调控。”

“学生们的创造力常让我们惊艳。”周传斌翻出手机里的一段视频:北京女孩白子希在家中搭建简易实验室,用三个月测试了17种油膜降解材料;新疆兵团一中学生王一帆设计的“机械鱼”方案,经工程师团队优化后,最终成为集成水质监测、过滤净化功能的智能浮岛。

“鱼眼布置传感器,鱼尾种植净化植物,鱼腹设置曝气装置——这种跨学科思维,成年工程师都未必能想到。”周传斌说。

工程落地过程充满挑战。来自云南大理的杜冰同学坦言:“画设计图时只觉得鱼形装置很酷,真动手连接管道、栽培植物时,才发现要考虑浮力计算、太阳能供电稳定性。”

北京的白云卉分享了一次“植物救援”经历:团队误将大型水培植物塞入小花盆,险些导致根系腐烂,“最后我们像外科手术一样把植株剖成两半,每天浇水观察,看着它们重新焕发生机,特别有成就感。”

在四川省广安市大龙镇干埝村,这些青少年创意正转化为切实的乡村变革。三年来,“溪贤美厕”通过浊度传感器实现尿液资源化回收,黑水虻厨余处理装置将有机垃圾转化为动物蛋白饲料,而今年的智能浮岛也计划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当被问及项目意义,周传斌望向正在调试设备的学生们:“不在乎他们未来是否从事环保行业,重要的是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链条。”

数据显示,参与过该项目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在大学选择环境相关专业,更有学员进入耶鲁大学等顶尖学府深造。

正如秦鸣在采访中所说:“过去觉得科技是冷冰冰的数据,现在明白它可以是鱼形浮岛吐出的净化气泡——既要有解决问题的锐度,也要有温暖人心的温度。”

来源:邓天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