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尚扬、胡赳赳:当工作被AI取代,未来人人都是艺术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2 11:13 1

摘要:尚扬先生在1994年因病而创作的系列作品《诊断》,似乎预见了当下AI时代人类面临的困境。

▲ 尚扬(右)、胡赳赳(左)和「此念」创始人毛诗篇

导读

这场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因一幅30年前的画作而起。

尚扬先生在1994年因病而创作的系列作品《诊断》,似乎预见了当下AI时代人类面临的困境。

尚扬先生在30年前就写道:

“未来机器与人之间会产生一种判断关系,这些人造的器械显得比人更有物性,人性成了最微不足道的东西。

这正是我们下一个世纪要考虑的问题。

假如AI进化出独立意识,是否也会有自己的善恶标准?

假如有一天大家都不用工作了,该如何应对空虚和无聊?

胡赳赳认为,面对无解的问题,我们要拥有“问题搁置”的意识,承认思维的局限性。”

——cinian——

01

30年前的预言:

人类正在被机器诊断

▲ 尚扬

1994年春天,艺术家尚扬因心脏突感不适,进入广州的医院检查治疗。

那一年内他多次接受全身检查,使用的CT、超声、核磁共振仪是当时最先进的身体检查设备。

身上绑着固定的带子,空旷的检查室里只有他一个人躺在那里,耳边听到远处有一个低沉的声音在发出指令:“深呼吸......”“再深呼吸......”

刚开始,尚扬对这样的检查觉得新鲜,那段时间他住过三个不同的医院,后来再接受核磁检查的时候,要躺在密闭的空间10-20分钟,就感到瘆得慌。

▲ 尚扬先生当年接受全身检查时的场景

▲ 尚扬作品《深呼吸三人组》布面油彩、 丙烯 153cmX193cm 1996年

“由一台机器来对你进行判断,让我内心产生异样和不安,并产生终有一天,人会被机器所控制的不祥预感。”

尚扬先生接受此念文化创始人毛诗篇采访时,回忆说。

当时他在本子上写了这样的一段话:“刚刚摆脱了神性,又被物性(机器文明)所控制。

人的自由始终是有限度的,人始终过分屈从和依赖自己的产品:农业社会——粮食,工业社会——机械和电器,这些人所制造的器械显得比人更具有物性,而此刻人的物性——人性成了最微不足道的东西。

这里引伸出一个问题,人类活动的结果一方面帮助了自己,一方面又弱化了自己,这正是我们下一个世纪所要考虑的问题。”

这段话写于1994年5月,当时智能机器与人的互动还仅限于医疗等少数领域。

为了印证他当时的思考,在1994年住院期间,他拍下了自己被机器检查和判断的大量照片,并在当年创作了他一个著名的系列作品《诊断》。

30年后,AI时代来临,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与手机等电子设备互动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与身边亲人相处的时间。

今天人类面临的困境,尚扬先生在30年前就预见到了。

▲ 尚扬1994年作品《诊断-3》

他1994年的作品《诊断-3》,画面上有两个挂着硕大听诊器的相互诊断者。

如今AI的智能足以超越人类,它似乎越来越成为人类的判断者,而人类也越来越依靠它的判断活着,这幅《诊断-3》表现的似乎就是今天的现实。

硅基生命已经开始展现它的超能力,碳基生命还能存活多久?碳基生命如何找寻存在的意义?

随后,「此念文化」创始人毛诗篇与尚扬先生和胡赳赳先生进行了一场围绕AI的精彩对话。

02

“艺术会启迪末世的人类”

▲ 尚扬和「此念」创始人毛诗篇

毛诗篇:您怎么看待AI对于艺术的冲击?

尚扬:艺术创造属于人类活动里最没有规律性最无从规范的领域,艺术家的创作与思考不在0和1演进的过程里边。

如果说数字化的处理成为AI推进的基础的话,艺术活动不在数字化里边,我很早就谈过这个问题。

人类不要担心艺术会被AI取代,但其他的活动真的会被取代,因为最聪明的大脑活动和以数字为基础的人类活动是无法跑过AI的。

毛诗篇:您觉得人工智能会让人类变得无足轻重吗?

尚扬:作为艺术家,我有点自私,让艺术留下来吧,未来的人类,会有更多的人做艺术。

毛诗篇:大家回到最原始的创作状态,比如在墙壁上画画儿。

尚扬:你看欧洲南部拉斯科洞窟或阿尔塔米拉最早的洞窟壁画,表现的都是跟野兽搏斗的场景,这些创作源自胜利后的冲动,一种荷尔蒙的迸发,让我们看到几万年前的先民是如何生存下来的。

其他的东西都灰飞烟灭了,就这些壁画留了下来。

我们这一届人类或许可以做一点事情,让艺术留存下来,让人类用另外一种方式存活,做一些童年时代就想做的事情,相信艺术会对末世的人类有一些启迪。

03

“人造的东西,

最后要来害人”

▲ 尚扬和「此念」创始人毛诗篇

毛诗篇:您在90年代创作的《诊断》系列很有预见性,当时的创作动机是怎样的?

尚扬: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基于美好的,艺术家接收到美好的信息,作品表达也是美好的,让人心情愉悦。

另一种是悲愤出诗人,这种因为情绪压抑而爆发出的能量更强,负面情绪更容易引发艺术家的表达欲。

当年我生病的时候,也不能做别的事情,就是胡思乱想,除了随手做笔记之外,就是画手稿,全是一些受伤、受虐的景象,感觉机器要把人压扁了,已经成了一个平面的人。

受谁的迫害呢?受机器文明的迫害。机器文明谁造的?是人造的,人造的东西最后来害人,我想这就是下一个世纪的人类要考虑问题,今天就是这个样子。

▲ 尚扬作品 95 大风景-5 综合材料(医用X光片、木箱、聚脂板、荧光灯), 180cm×366cm, 1996年

毛诗篇:记得您曾经说过,人类在偷吃伊甸园的禁果之后,就开启了自毁的程序。

尚扬:对,上帝跟你讲了别吃那个东西,你偏要去吃,人类失去乐园是从咬那一口开始的。

很早我躺在床上就想了,人的智慧能不能让自己禁止这一点,知道这个是不可逾越的东西,先不要越过这个线。

毛诗篇:就是我们能不能吸取教训,再有这个苹果的时候不咬下去?

尚扬:霍金早就告诫说两个东西不要碰,

第一个,不要去招惹外星人。

不要满宇宙去发信息:我们这里有人类呀,你赶快过来啊!千万不要去招惹他,不要把高于人类的文明引过来。

第二个,不要去碰操作人的智慧的东西。

人不要无限制的往里面探究,最后搞得人控制不了,机器文明到最后会失控。

可是人世间总会有一些这样的人,越是不能够做的事情,他越是要尝试去做。

毛诗篇:我们假定有一天大脑保留,您的器官可以不断地换,您会如何选择?

尚扬:不,换到最后不是我自己了,我不做这种选择。

我想过,如果有一天我从这个自由思想状态的人,只能进入到一种不自由的生存状态,这个肉体我宁可不要。

我自己的认识是这样,当然很多人从珍惜生命的角度,还是要延续这个身体,我不会去那么选择。

04

面对无解的问题,

要把思维搁置

▲ 胡赳赳(左)和尚扬(右)

胡赳赳:一个最终无解的问题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艺术的作用可能比科学的作用更大。

大脑思维这个工具是有限的,无法穷尽最本源的问题,这个时候人就需要艺术,就需要唱歌、画画、跳舞,就需要快乐,需要幸福,需要活得很好,我把它称之为——问题搁置。

毛诗篇:那算是一种逃避吗?

胡赳赳:不算逃避,它跟逃避是两个概念,逃避是你知道这个问题无解,于是产生了消极的想法,所谓逃避还是你的思维出了问题。

现在我们要把思维搁置,既不是把思维关闭,也不是绞尽脑汁去想,而是能不能把思维搁置,承认思维只是你的一个习惯。

只有当你沉浸式的做一件事时,比如画画、唱歌、诵经,甚至跟好朋友喝个酒等等,只要你沉浸式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就搁置了思维对你的控制。

我是谁?我从哪来?要去哪里?这些终极问题通过思维是解决不了的。

思维是有限的,它是从生命当中产生来的,是有个更大的东西产生的,所以用这个局部去理解整体肯定理解不了。

艺术是很重要的一个方式,艺术和修为一样需要体悟,所以说画画的人要有悟性。

我为什么喜欢尚扬老师的画,就觉得耐看,充满了多元性,会觉得这个人的画中没有不良情绪,没有让你烦燥的东西,充满着修养。

他的画跟人一样,始终有一种悲悯慈悲,有一种无我的状态,没有一种躁动的东西,表达很沉重的画面时也是如此,即便表达很丑陋的东西,仍然会让你觉得很和谐。

这个东西就是一种修为,修为不是靠思维得来的。

05

大家都失业了,

自然人人艺术家

▲ 尚扬(左1)、胡赳赳(左2)和「此念」创始人毛诗篇

毛诗篇:假如有一天机器把工作都取代了,大家不需要996了,我们都可以去搞创作了?

尚扬:以后人人都是艺术家,因为生存不是问题了。

可能以后的人类就是去模拟以前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演绎成为了他们日常最重要的工作,扮演夫妻、扮演孩子、扮演孙子孙女,那时候这种扮演将成为世界的一个新的图景。

他用一种扮演去探讨人到底是什么东西,人到了某种状态,能转换成另外的形态,他们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扮演过程中发现人的另外图景。

他或许能够从这种扮演里面找到一种未来人类的生存方向,未来的人都做艺术家,也可以说是为了人的未来进行这种虚拟探索。

未来人有的是时间,因为生存已经是小问题了。

胡赳赳:艺术家是永远不会失业的,因为艺术家已经失业。

未来人人都是艺术家,因为都是失业状态,失业了自然就是艺术家。

毛诗篇:每个人创造一个世界,可以自己享受,也可以邀请别人来体验我的世界。

胡赳赳:美剧《西部世界》就是这样,游戏和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终极形态,要么艺术化的游戏,要么游戏化的艺术。

06

未来的人,

如何克服无聊和空虚?

毛诗篇:想问问赳赳,面对未来的世界你如何写作?

胡赳赳:我们人类之前要克服的问题是得不到的问题,因得不到而痛苦。

未来我们要克服的问题是什么都给你,但是你也不用上班。

你就要克服无聊、空虚、寂寞,有点像我们忽然有一天时来运转,赚了一笔大钱之后人就傻了,那我该干点啥?好像啥也不需要干了。

我们要克服茫然、空虚,想填充自己的精神需求,这可能是未来人类的一个普遍状态。

我们搞创作的人,不像人家有社会时钟,到点就上班了,周末出去郊游很兴奋,你可能都提不起劲来,因为你随时都能去。

你没有忙碌和闲暇的概念,始终就是在一个慵懒、松垮状态,其实需要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就是你要给自己一个节奏,按自己的节奏去生长。

如果这变成一个普遍形态的话,那对于很多人类来讲,他要重新建立一种秩序感。

也就是说进入到熵增的状态之后,你要通过建立秩序让它变得熵减,你要克服那个热力学定律。

尚扬:这个世界不会到绝对空虚状态,因为人类的主要动力还是希望这个族群不要消亡,这个总体意志还是会左右行动的方向。

这里面一定会生长出一种方式,怎样安排整个地球资源,比如说这里有多少人口,越来越多人干什么呢?用什么东西养活这些人?让这些人吃饱是一个大问题,吃饱的人不要在那儿发呆要做事情,做什么事情使这些人安顿下来,也是一个巨大的命题。

总会有办法,回溯这个地球曾经的历史,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当然还要向外太空发展,也是一种方式。

胡赳赳:对于艺术家而言,我们有句话叫“吃饱了撑的”,否则是做不了艺术的。

艺术的本质是一个无聊的产物,或者是一个闲暇的产物。你要是苦大仇深的,你要是吃不饱饭,你去整那个艺术的话,它就变成了一个商品,你要拿这个去谋生。

07

▲ 尚扬作品《诊断-7》布面综合材料 110cmX120cm 1995年

毛诗篇:现在有一种说法,说机器涌现的智能虽然是执行人类的命令,但是一旦人类挡了它的路了,人类就可能被毁灭了。

胡赳赳:如果机器人真的能够涌现出来自我意识的话,那可能就不太好说,我相信机器人当中也会分裂,分裂成两派。

毛诗篇:他们先打起来,我们等着被他们决定。

胡赳赳:只要他进化出来意识,就不会完全给你一个人干,他也不会完全服从你。

毛诗篇:你觉得对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

胡赳赳:我们现在已经几乎接近到一个很透明的状态,已经快搞清楚了意识和身体的关系,但是这个盖子还没有完全揭开。

科学家现在已经研究得很深入了,从基因、神经科学层面,我们所谓的这个意识概念,它是怎么产生语言,语言怎么产生思维,思维怎么去执行你的意识,这个方向有很多个流派,至少我知道的有四个流派。

人工智能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流派

符号主义(Symbolicism)

又称为逻辑主义、心理学派或计算机学派,其核心原理是基于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性原理。这一流派认为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符号操作来实现,强调知识的表现、学习、推理和决策过程。

连接主义(Connectionism)

又称仿生学派或生理学派,其原理主要基于神经网络及其连接机制。这一流派受到人脑研究的影响,尝试通过模拟神经元和神经网络的工作方式来实现人工智能。

行为主义(Actionism)

也称为进化主义或控制论学派,其原理是基于控制论及感知-动作型控制系统。这一流派认为智能行为的基础是“感知—行动”的反应机制,强调智能在实际环境中的自适应和学习能力。

贝叶斯学派(Bayesian School)

基于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的基础,这一流派使用贝叶斯定理进行概率推理,是人工智能中用于处理不确定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正是这四个流派在指导人工智能发展,模拟人类的意识。

人工智能不能够涌现出自己独特的意识,他的意识能不能自我繁殖,这个不太好说。

未来还是一个很开放性地一个状态,你要相信不管意识怎么进化,他最后善恶一半一半,要克服人性的恶去向善,这是一个真理性的东西。

未来的机器人也要克服自己的恶向善,因为这样它内心才舒坦,作恶自己这一关过不去,满足欲望是可以的,作恶就不行。

来源:此念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