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好的伦理学著作可以帮助我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善以及当如何作选择。这样的著作是作者用心写的,所以也必须用心来读。
如果满分是五星,有这样一本书,有的读者读后想打六星,有的读者想打十星。
有位读者读完后发出与刘建明同样的感慨:
想做一个好人。
是的,还有读者也写出这样的读后感:
我是好人,我爱亚里士多德。
读的时候每一章每一节都在提醒我:“你还不是一个好人,差得远呢。”
半夜读到眼眶湿湿的。
这本书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
读伦理学著作是人一生中的重要经历。
一部好的伦理学著作可以帮助我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善以及当如何作选择。这样的著作是作者用心写的,所以也必须用心来读。
《尼各马可伦理学》可以说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伦理学体系的奠基作,对后世伦理学的思考和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观点或伦理思想,是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伦理学家的指路明灯:立论持平、深刻、扼要,又易实践,很少人能够超过他。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不同
一个研究西方哲学或伦理学的人,如果忽略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乃是一件大憾事。
德国18世纪末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施莱格尔曾说:“一个人,天生不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就是一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这段话在西方哲学界流传甚广甚火,直至现在。
这是因为哲学上柏拉图被列为理想主义始祖,重视“理型”(Idea)、“理想”,甚至重视共产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重视现实、生命力,主张返于自然,在自然中逍遥,反对君主专制(甚至包括柏拉图的哲学家皇帝[Philosopher King]),拥护立宪政体:人民决定国家的目的,专家依据实行。
亚里士多德在18岁时到雅典师从柏拉图,总共有18年或20年,直至柏拉图死。
柏拉图是以数学推演他的形上学或哲学,亚里士多德则以生物学、植物学推演他的形上学或哲学,认为世间每一事物都是由内部力量所推动,注意潜在(potentiality)与现实(actuality)。
《尼各马可伦理学》在《形而上学》《政治学》之间,是形而上学与政治学的桥梁。
伦理学与政治学
实践的研究,即关于人可以实践、可以获得的善的研究,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这两个相互联系的科学。不过这两者不是并列的两门科学。因为在这两者之中,政治学是以人可以获得的最大的善为对象的,因而是最高的科学。
最高的善即人的好生活或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应当由最高的科学即政治学来把握。
这一点以今天的人们的观点看来大概非常奇特,但是在古代希腊人那里却非常自然。对古代希腊人来说,一个人只有在城邦中才可能获得他的幸福或事业的繁荣。因为按照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学》所做的分类,人属于政治性的动物,注定要过社会的生活。
作为这样的动物,如莱克汉姆所说,一个人注定要在社会中,并且要在一个旨在促进每个公民的福利的、组织良好的社会中,获得他的善。
所以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作者来说,政治学的研究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人的幸福,或者,人的幸福在于何种生活方式;其次要研究何种政制或政府形式能最好地帮助人维护这种生活方式。欲解答前者,就要研究人的道德或习惯,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从事的工作。
正义或公正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或公正(justice,righteousness)的论证,至今仍为学术界(特别是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界)奉为经典论述。
公正是贯彻一切德行的最高原则,个人道德要依靠它,社会道德要依靠它。也许这不仅是亚里士多德个人的创见,而是古代人的普遍认识和普遍道德规范,如古希腊人用justice一字表示,古埃及人用Meat一字表示,古印度人用Dharma一字表示,古希伯来人用righteousness一字表示。中国法家始祖管仲讲“礼义廉耻”,墨子讲“贵义”,也是承认义或公正为百德之王。
但亚里士多德讲公正,其最大特点,也是最大贡献,则在于走入现实中,详细对现实中的公正作了重要的也很详细的分类。他区分社会中有所谓“自然的公正”(justice by nature),有所谓“约定的公正”(justice by convention)。换言之,社会上的关系与行为规范,几乎都是“天生之,人成之”。社会上的道德和公正,绝大部分是靠习惯。
这一思想,成为今日西方学术界区别社会和道德生活,分别地讲自然(nature)与约成(convention)的先导。亚里士多德进而又分析分配的公正、矫正的公正、回报的公正、政治的公正。这些创见此后成为经济学、法律学、政治学赖以成立的依据,也是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伦理学等学科上重大的成就与贡献
为什么读廖申白先生译注的本子?
看过的读者这么说:
亚里士多德不愧为一个伟大的思想者。本书翻译是由廖申白先生完成,翻译的严谨、流程,并且书中做了大量的注释,对很多重要概念的古希腊文中的原义和中文的意思的差别进行了对比,便于读者理解亚里士多德本来意义上所用词汇的意义。同时,作者在某些比较曲折繁琐的地方用自己的语言对本书作者的观点和论证逻辑也进行了总结,以方便读者理解,真是良心的译者。
想给6颗星,第6颗给译注者。 断断续续花了一定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伦理学,堪称德性的检验手册,贴切于生活和实践,强调以善为目的,保持中庸的德性,非过度也不可不及。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冒出这样的想法:如果生活混沌而一无所获,究其原因也许在于失去理性,失去理性在于不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不懂区分善与恶,而不知道选择的对与错。 我想我会常常翻翻它。
廖先生的注释恰到好处,附录中还有各章节的梗概,便于理解。
有读者说:
人这一辈子受时间、精力所限,能精读的书不多,所以能听到这本书的讲解,实乃一种缘分,更是一种幸运。
很多年前看的时候没啥感觉,只能怪自己太年轻。所以这种书应该每过几年就要拿出来翻翻。
大学时对我影响最深最深的书,和老师走在路上讨论的时光,毕业离开云大的晚上还去翻了一遍~
这一点确也与廖申白先生的看法不谋而合:
人也许是到了中年,尤其在对于人生与社会有了些体验后,才适合开始读这样的书。
而且,也许最好是过几年再读一遍,反复读几遍。因为,其中的道理,需要反复地读才能领悟。
阅读伦理学著作的三重境界
读好的伦理学著作亦有不同的阶段:
读到并记住一些词句,认同一些道理,对生活事务可以提出些意见,此其一;
悟到作者的真实体验,进而对作者的思想达到一种整体的理解,并可在实践中借鉴和体会,此其二;
对作者的思考可以作批评性的研究,并能旁通若干其他理论,进而对人的生活事务与政治事务作出独立的、融会贯通的思考,不因人附言,也不因人废言,并进而对生活事务、政治事务乃至人类的精神有所贡献,此其三。
学无涯,学也无欺。心灵的培育以求真为贵。这真既是对心灵自身的,也是行为的正。
讲话真不易,做事真就更加难。不过心灵的品质终归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事,让它一生都偏缺着,我们的生命中毕竟少了许多的东西。
而这样的书,就像我们的先哲孔子的书那样,可以在多方面帮助我们。
幸福,亚里士多德说道,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
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因为幸福在于整个灵魂,尤其是灵魂的欲望部分的合德性的活动。没有通过这种活动获得的灵魂的善,就是拥有全部的外在的善也是枉然。
而且,幸福不在于一时一事的合乎德性,不在于不确定的东西,而在于一生中的合德性的活动。尽管不是到生命终结时才可以作结论,一个人只有不是在一时一事上,而是在一生中都努力合德性地活动着,才是幸福的。
所以,幸福意味持续的、严肃的活动而不是消遣。消遣也是自身即善的,但它不是终极性的目的。我们要消遣是为恢复精神以继续严肃的追求。
《尼各马可伦理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著;廖申白 译注
《尼各马可伦理学》(《伦理学》),13世纪被译成拉丁文后遂传遍西欧。全书共10卷,132章,探讨了道德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等问题。该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伦理学专著,书中系统阐述了德性在于合乎理性的活动,至善就是幸福等观点,成为西方近现代伦理学思想的主要渊源之一。
每日一书
《单于“六骒”——驴的丝绸之路文化史》
每日一词
《新华成语大词典》
来源:商务印书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