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哭闹打架、暴饮暴食、测评成年人化妆品、模仿奇怪行为……近日据半月谈报道,多个社交平台上的亲子账号虽流量火爆、吸粉众多,但其发布的短视频引发争议。一些“亲子流量”账号已从记录孩子成长异化为制造营销“商机”。如一些博主为了售卖服装,让儿童衣着暴露,穿着露背装走“猫
哭闹打架、暴饮暴食、测评成年人化妆品、模仿奇怪行为……近日据半月谈报道,多个社交平台上的亲子账号虽流量火爆、吸粉众多,但其发布的短视频引发争议。一些“亲子流量”账号已从记录孩子成长异化为制造营销“商机”。如一些博主为了售卖服装,让儿童衣着暴露,穿着露背装走“猫步”;有的一头卷发,戴着墨镜,涂着烈焰红唇在镜子前跳舞。还有一些博主和MCN机构刻意摆拍“博流量”短视频,故意制造矛盾冲突,用儿童哭闹打架“吸睛”。
所谓“亲子流量”,主要指父母等监护人通过利用子女生活内容获取网络关注和流量的行为。如果只是记录儿童的正常学习生活场景,甚至有稍微的加工或刻意的剧情表演成分,在互联网和短视频时代,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行为。然而,一些家长在利益驱使下,从儿童监护人变成了“儿童经纪人”。他们把儿童当做流量工具人,从人设打造到脚本设计,从流量运营到商业变现,披着记录儿童成长的外衣,游走在法律边缘,这种行为必须引起警惕。
父母作为监护人,虽然有权代理子女行使权利,从事相应的社会活动或市场交易行为。但需要以“有利于未成年人权益”为前提和原则,不能损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全社会应当树立关心、爱护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纵观报道所指的现象,一些监护人的行为显然违背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试问,让儿童拍摄大量的商业剧本,是否侵占了儿童的正常学习、休息时间?让儿童衣着暴露走“猫步”,是否考虑过儿童的感受,泄露了儿童的隐私?制造儿童暴饮暴食,“爆哭打闹”“姐妹争宠”“兄弟互殴”剧情时,是否考虑过儿童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显然,一些把儿童当做流量工具人的行为,会让儿童的心理产生阴影,学业受到耽搁,还可能让儿童的三观扭曲,面对网络上的负面评价或网络暴力,难免会产生心理焦虑、自卑等严重问题。
父母等监护人本该成为保护儿童的首要责任人,而非将涉世未深的儿童推向互联网和短视频的浪潮中任其遭遇风吹雨打,甚至刻意让儿童承受不该承受的压力以迎合网络。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和网络平台更应有所作为,通过技术手段管控对“亲子流量”的过度开发,限制相关视频的传播和扩散,进而做到釜底抽薪,让监护人多些清醒,少些对利益的沉迷,将儿童从“网络沉迷”中解脱出来。(史洪举)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