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在企业与个人工作中落地的实际案例?普通人如何学习和使用AI?AI对组织和个体的冲击和变革观众提问:AI在教育和家庭场景中的一些应用落地;观众提问:AI使用的一些误区和隐私问题;
本文由“新教育生态联盟”合作的《芥末堆·AI教育大航海》直播专栏中嘉宾分享的观点实录整理而成。
AI在企业与个人工作中落地的实际案例?普通人如何学习和使用AI?AI对组织和个体的冲击和变革观众提问:AI在教育和家庭场景中的一些应用落地;观众提问:AI使用的一些误区和隐私问题;嘉宾介绍
孙志岗:早年毕业于哈工大并留校担任教授,之后投身教育科技领域,在网易云课堂担任首席架构师,积累了丰富的在线教育经验。近年来,孙老师敏锐地捕捉到 AI 技术的浪潮,开启创业之路,创办了 “AI 师傅” 项目,专注于 AI 知识的普及与技能培训,已累计培养两三万名学员,在 AI 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各行业人员学习和应用 AI 知识提供了专业指导。
主持人:大发,芥末堆首席外卖官、知智教育创始人/CEO、北大国发院AI教育分享嘉宾
01
AI到底有啥用
Q:AI 这波红利到底是给程序员的吗?
孙志岗:你可能不信,其实程序员不是这波 AI 红利的最大受益者。
为什么?因为以前要让计算机干活,必须靠程序员“翻译”,把人的需求转成计算机能懂的语言。
但现在,大模型来了,你用自然语言说人话,计算机就能听懂。人类第一次,不用程序员,也能直接控制计算机。
Q:程序员以后要失业了吗?
孙志岗:不能说不重要,只能说“变了”。以前程序员是解决“机械活儿”的——逻辑清晰、能穷举、能确定。比如数学的加减乘除、系统规则处理。
但 AI 擅长的,是“智能活儿”,偏感性的、说不清道不明的那种。所以传统编程解决的问题在缩水,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新机会也来了:比如一个人用 AI 写几百行代码解决自己的需求,这种“只为一个人写程序”的事,以前成本太高,现在成了可能。
Q:AI 对我们普通人真的有用吗?能干啥?
孙志岗:太有用了!我一个学员做了个项目叫“鉴渣神器”。用户发一句话进去,AI 就判断这是不是个“渣男”说的。
你说这事听着好玩吗?但背后其实体现的是:以前一个不会技术的人,想实现一个小工具,要找程序员、花钱、做产品。现在他自己就能做出来,还真能解决自己现实问题。
这就是 AI 的魅力:它不是只为“大而全”的东西,它特别擅长帮你处理那些“琐琐碎碎的小事”,而这些小事,其实就是你生活质量的关键点。
Q:AI 真能在传统行业里落地吗?比如制造业、快消?
孙志岗:能啊!我有个制造业客户,做水处理的。他们内部有个问题是选零件:客户来提需求,要从几十个零件里选最合适的型号。以前只能靠一个特别资深的老专家判断,卡点很明显。
现在他们做了个知识库,AI 帮忙初步选型,再由专家“挑一挑”。这样专家就从“全程处理”变成“最后决策”,效率提升、经验保留、成本降低。
(主持人补充:海天味业不是也搞了个“AI 鉴豆”?机器一扫就知道哪颗黄豆不行。这就是真实落地的场景,不花哨,但特实用。)
Q:谁才是最能用好 AI 的人?懂技术的?还是不懂技术的?
孙志岗:我说个实话——搞业务的人,才是用好 AI 的关键人。因为他们最懂“问题在哪儿”,知道客户为啥不满意、流程卡在哪儿、老板最在意什么。他们能精确描述“what”和“why”。
程序员再牛,他不懂业务,也没法发现这些需求,更别提落地。现在反过来了,搞业务的如果能稍微懂一点 AI,他就能像带徒弟一样,“教”AI干活儿。这个徒弟还不累、不抱怨、不请假!
02
AI如何学习和使用?
Q:现在学 AI,是不是就是学会用几个工具,或者会写提示词?
孙志岗:不是。现在市面上很多课都在教“AI 工具怎么用”,这就像教你用 Office,但这远远不够。
我更主张——学 AI,不是学工具,是学怎么教一个“特殊的人”干活。你想想,我们小时候跟人相处,是通过几十年的社会经验总结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我们对 AI 没有这种“社会经验”。所以你需要知道它“脾气秉性”是什么,知道它听得懂什么样的表达。
Q:提示词和自然语言之间有什么区别?
孙志岗:好问题!其实提示词就是一种“你跟 AI 说话的讲究说法”。自然语言大家都会说,但能不能让 AI 真听懂?这就要看你有没有掌握那套“说人话但机器能懂”的表达方式。
就像跟人说话,有人一开口别人就想帮,有人一说别人就烦,AI 也是一样。你要知道哪种说法是“它高兴、它听懂、它愿意干”的提示词,这需要一点点“人机沟通心理学”。
Q:怎么知道写的提示词到底有没有用?是不是还得死磕 prompt?
孙志岗:别死磕!AI 是你徒弟不是祖宗,你不需要伺候得那么细。现在这个阶段,尤其 Manus 这些 Agent 工具出来以后,你真的可以像说话一样直接告诉它“我要干什么”,它自己就能拆解任务流程了。
以前写个 prompt 要学 Markdown,要调逻辑链,一不小心改一行,整套全崩溃。现在?直接自然语言告诉它你要干嘛,它自己出 3 套方案,甚至还能反问你“老板,你这个逻辑要不要我再优化一下?”
Q:那是不是现在就可以完全靠自然语言用 AI,提示词不用学了?
孙志岗:可以这么理解,但建议是这样:你要理解提示词背后的“原理”,不需要精通编程,不需要搞懂大模型的数学,但你要知道——为什么这句提示词有效?
为什么那句它死活不听?为什么别人能调教出个性化 AI,而你只能让它讲段子?这些问题的答案,全藏在“原理”这层理解里。你懂这个,哪怕你用的是最傻瓜的 AI 工具,也能玩出花来。
Q:有没有具体例子?(有直播观众问:用AI合并 多个PDF 发票,怎么用 AI?)
孙志岗:这个例子特别典型!你要把每两个发票拼在一页上,合成新的 PDF 文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找工具,其实这类“机械活儿”,AI 编程就能解决。
你给 AI 一句话:“帮我写一个 Python 脚本,把当前目录下的所有 PDF 每两个合成一个新的 PDF”,它就能写出 90% 可用的代码。所以重点不是你会不会写代码,而是你能不能看得懂代码逻辑,能不能判断这个事是不是机械性的任务,然后交给 AI 去干。
Q:现在我不会写代码,那我是不是就只能停在“问问工具”的阶段了?
孙志岗:不是的!你要搞清楚:AI 不是工具箱,而是“万能实习生”。你是老板,你要告诉它“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样”。你不需要自己动手写网站,但你可以告诉 AI:
“我要一个网站,上传 n 个文件,输出一个合并文件,你写代码。”
它就能全给你写好,还能帮你部署上线。关键不是你有没有技术背景,而是你有没有把业务逻辑、目标拆解清楚了。
Q:现在是不是必须学点编程?不学是不是落后了?
孙志岗:我刚准备回母校给哈工大的本科生讲这个问题。结论是:不是为了写代码才学编程,是为了理解这个世界的问题结构。编程让你知道:
哪个问题是“机械的”、适合 AI 去干?哪个问题是“智能的”,需要人判断?
这个判断力比你自己去写代码更重要。编程不再是为了写代码,而是为了理解“问题怎么被拆解”。而且现在的编程,其实你只要做到“能看懂 AI 写的代码”就行。
Q:学习 AI 的第一步到底是什么?我该从哪里开始?
孙志岗:第一步其实不是买课,不是看工具清单,而是从你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找一个“真问题”,然后尝试着让 AI 帮你解决。比如:
“我每天都要复制粘贴 30 行 Excel 表,能不能自动?”
“我给客户写周报特别烦,AI 能不能帮我整理?”
“我女儿每天练琴不开心,我怎么用 AI 提升她的兴趣?”
你试着提问,试着表达,AI 会反馈,再来调试。这就是真正的学习过程。
03
AI对组织的改变和个人的成长策略
Q:企业组织会因为 AI 变小吗?会裁人吗?
孙志岗:我的判断是:一定会“变小+变强”。我们公司的做法就是:每个人都是超级个体。你不能说“我只负责这摊事”,你得能借助 AI 把事儿从头到尾都搞定。我们自己的公司就是这么干的。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是“超级个体”——不是只干一摊活,而是你要有能力借助 AI,从头到尾搞定一个事儿。
我们的文化叫“最小依赖,最大赋能”:少找别人帮忙,同时你被依赖的时候,也教别人用 AI 自己搞定。你别老想着“我只做内容”、“我只搞开发”,现在是:你得有点全能思维,用 AI 去放大自己的能力。
比如我让产品经理直接对接 AI 原型,把需求扔进去,AI 自动生成前端页面,调试完了再交程序员对接。整个流程里,中间的人沟通全省了。
Q:组织变高效了,那中层怎么办?会不会变得“没用”了?
孙志岗:说得直白点:过去的层层汇报、向上传达、向下管理那套,在 AI 的辅助下,真的没那么重要了。
现在一线的业务人员,借助 AI,可以跳过中间环节,直接解决客户需求。你是中层?那你得问自己:“我到底是润滑剂,还是阻力点?”
Q:在 AI 时代,员工应该怎么定位自己?继续当螺丝钉吗?
孙志岗:在我们公司,“被依赖”不再是你价值的体现。以前你牛,是因为别人什么都得找你。但现在,我们更强调:别让别人总来烦你,也别总烦别人。你做个工具、搭个流程,别人就能靠 AI 自己搞定,才是你真正厉害的地方。总结一句话就是:做一个减少依赖、提升他人效率的人。
Q:AI 会不会让个体变得更孤立?没有协作了怎么办?
孙志岗:协作还是需要的,只不过协作的方式变了。我们现在公司是这样:
每个人独立搞定 80% 的事情。剩下的 20%,向别人请教时,别人给的是“方法”不是“服务”。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下次你能不能不用我?”——如果能,那我教你;如果不能,那我干。
这种协作方式更高效,也更尊重彼此的时间和能力。
Q:用 AI 工作是不是会更累?大家怕被老板压榨怎么办?
孙志岗:哈哈,这我见太多了。有家公司,老板强推“AI 编程助手”,全员程序员抵制。为啥?怕效率上去了要么被裁,要么工作量翻倍。结果呢?大家都偷偷摸摸在用,效果还特别好。
其实解决方法特别简单:你对老板说“这玩意能节省人力”,老板拍板买单。你对员工说“这玩意让你摸鱼更有底气”,大家用得也舒坦。这事别讲“道德绑架”,要讲“使用幸福感”。
Q:AI 时代,对个体来说,最大改变是什么?
大发补充:我特别希望大家明白一点:在 AI 面前,你不是岗位上的“打工人”,你是一个完整的人——不是程序员、不是运营、不是销售,你是一个要解决问题的人——你要挣钱、你要陪孩子、你要让自己少加班。
AI 是你的工具,是哆啦A梦的口袋。你不一定得会写代码,但你得知道你要什么。把问题讲清楚,AI 就能帮你。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先承认自己是个“有需求的人”,而不是“怕被替代的螺丝钉”。所以别总想“AI 会不会替代我这个岗位?”你该想的是:“我能不能用 AI,把我不想干的事干了,然后我去做我真正想做的事?”
04
AI在教育和家庭场景中的应用
Q:家长怎么用 AI 辅助孩子学习?比如练钢琴、写作业这种?
大发:学习有三件事:知识传递、刻意练习、情感支持。
知识传递这块,AI 非常能干——讲题、解释逻辑、设计教案样样都行。
刻意练习这一块,也可以和AI协作,因为孩子得“磨”、得“练”、得“记”。
但情感支持也可以让 AI 帮你做“加法”。
比如你陪娃写作业、练琴,AI 可以给你十种不同风格的夸奖台词:
“你这次弹得真像奥特曼大战小怪兽那么有气势!”——是不是比“弹得不错”有趣多了?
Q:老师/教培人员怎么用 AI 提升教学效率?
大发:把 AI 当成你的“教研助手”或者“备课搭子”就对了。你只要告诉它:
“我要上一堂关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课,重点讲‘命运感’,学生是10岁小孩。”
它就能立刻生成:教学目标、关键知识点、类比举例、互动问题、家长点评建议。
你只需要做点润色和调性调整就行。以前备课 3 小时,现在如果备课高手用AI,可能 30 分钟都够。
Q:是不是只有理工科才适合用 AI?艺术教育也能用吗?
大发:艺术教育更适合用 AI!因为 AI 擅长“感知类表达”和“灵感激发”。比如孩子画画,模仿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他不懂那个“嘴巴为什么张那么大”。
你就可以让 AI 解释背景、情绪、表达方式,甚至设计一套“情绪描摹训练”。AI 不止教知识,它能帮孩子“感受”,这在艺术教育里特别重要。
Q:我不是老师也不是家长,AI 能提升我个人学习效率吗?
孙志岗:当然行!你现在不学点 AI,以后很可能连“学”都不知道从哪学起。AI 现在是你随时随地、全天在线、从不嫌你烦的老师。你只要给它具体的问题,比如:
“帮我理解一下这个 PDF 文件里的重点。”
“我想学机器学习,给我一个适合文科生的入门路径。”
“帮我把这段话改得更有逻辑、更适合做公众号开头。”
它不厌其烦、改三百次都不生气。
Q:AI 会不会让老师、家长“失业”?教育价值还有吗?
大发:不会,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灌输,而是陪伴、引导和激发。AI 能帮你备课、讲题,但它无法代替你给孩子的那一句“我看见你努力了”的鼓励。
未来的老师和家长角色,是变成“调度者”、“设计者”、“鼓励者”。你不一定要事事亲为,但你要掌控节奏。
05
AI使用中的误区、隐私问题
Q:我在工作中用 AI,数据会不会被泄露?比如客户信息、公司机密?
孙志岗:这个问题特别关键,简单讲就一句话:用“企业版”就相对安全,用“个人版”就有泄露风险。
具体点说:
你用个人版、尤其是免费的 AI 工具,你所有上传的数据它是可以拿去训练模型的,虽然不会直接“发朋友圈”,但你说不定哪天看到有人问“你公司上个月财务表咋样”,AI 直接爆出来,那就尴尬了。
企业版就不同,它的合约明确写了:“我不碰你的数据,也不用于训练。”
有些厂商甚至说:“你愿意让我拿数据练模型,那我免费送你!”(比如某字节系的服务)
Q:企业版是不是功能反而不如个人版?听说更新慢?
孙志岗:确实,有时候个人版的模型更新更激进。因为企业版要“求稳”嘛,它不敢拿个测试中的模型就塞给企业用户,一不小心出点 bug,那是要吃官司的。
所以想要功能新,就用个人版;想要数据稳,就上企业版。别拿公司数据去喂个人账号,这事儿不划算。
Q:怎么用 AI 检查法律合同风险?它真的能看懂法律条款吗?
孙志岗:能!但要注意两件事:
你得先教它“怎么查”。比如你告诉它:“我们公司有以下 10 个重点检查项”,然后逐条去扫,它才能帮你判断。
不要一口气让它查一堆规则。你让人一次看 20 个注意点都晕,更别说 AI 了。最好是“逐条喂、逐条问、逐条汇总”。
而且,如果你怕它漏,就再做一件事:用 AI 写一个 checklist 工具,自己调用自己查。你就从“手动用”升级成“自动审”。
来源:资本迷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