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督公子到湘菜鼻祖:这个男人用筷子改写了中国饮食史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2 13:04 2

摘要:民国时期的中国,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在众多叱咤风云的人物中,有一位集政治家、书法家、美食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 —— 谭延闿。他官至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却因对美食的极致追求被称为 “民国第一吃货”;他出身显赫,却将湘菜推向巅峰,成为当之无愧的 “湘菜鼻祖

民国时期的中国,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在众多叱咤风云的人物中,有一位集政治家、书法家、美食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 —— 谭延闿。他官至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却因对美食的极致追求被称为 “民国第一吃货”;他出身显赫,却将湘菜推向巅峰,成为当之无愧的 “湘菜鼻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 “吃货政治家” 的传奇人生,以及他发明的两道至今仍让食客们回味无穷的经典湘菜。

1880 年,谭延闿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父亲谭钟麟曾任两广总督,家中常年雇佣着来自潮州的粤厨。幼年的谭延闿虽生于湖南茶陵,但在广州长大,每天品尝着清蒸鱼、白切鸡、鲍汁海参等精致粤菜。这种成长环境让他对饮食的讲究远超常人,也为他日后融合粤菜与湘菜埋下了伏笔。

1904 年,24 岁的谭延闿考中会试第一名 “会元”,成为湖南二百年来科举最佳战绩的创造者。然而,这位少年得志的才子并未沉溺于功名,反而对美食愈发痴迷。他发现,粤菜虽精致却少了家乡菜的烟火气,于是开始琢磨如何将粤菜的细腻与湘菜的浓郁结合。

1922 年,谭延闿第三次督湘失败后闲居上海,偶然品尝到名厨曹荩臣的手艺。曹荩臣本是湖南布政使庄赓良的家厨,精通淮扬菜与湘菜,尤其擅长煨汤。谭延闿立刻重金聘请曹荩臣为家厨,两人开启了一段 “美食君臣” 的传奇合作。

在谭延闿的指导下,曹荩臣将粤菜的高汤技法与湘菜的红煨工艺结合,创造出全新的 “组庵湘菜”。这种菜系以 “原材料选取精良、刀工处理精细、烹制技艺精湛、味道调和精准” 著称,很快成为民国官场宴请的最高标准。

组庵鱼翅:一道菜吃掉半头牛的奢侈传奇

谭延闿对鱼翅的热爱近乎偏执,每餐必食,无鱼翅不欢。他曾自嘲:“我一生好吃,自身每天被清蒸一次,烧烤一次,大概是贪嘴的报应。” 为满足主人的口腹之欲,曹荩臣绞尽脑汁改良鱼翅做法。

传统湘菜的红煨鱼翅虽味浓,但鱼翅本身寡淡。曹荩臣在谭延闿的建议下,采用 “三吊汤” 工艺:用老母鸡、猪肘、金华火腿反复熬制 6 小时,撇清杂质后得到清澈如琥珀的高汤。再将上等长须排翅用高汤泡发,加入云南宣威火腿、土鸡同煨 8 小时,使鱼翅充分吸收肉香,最终达到 “软糯柔滑、醇厚鲜美” 的境界。

这道菜的奢侈程度令人咋舌:一份组庵鱼翅需要耗费 3 只老母鸡、5 斤猪肘、2 斤火腿,以及数两顶级鱼翅。民国时期,一桌普通宴席只需 3-5 个大洋,而谭延闿的鱼翅宴至少要 150 个大洋,相当于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

组庵豆腐:把豆腐做成艺术品的平民逆袭

与奢侈的鱼翅相比,组庵豆腐则展现了谭延闿对食材的极致运用。这道菜的灵感源自清代文人杨翰的 “永州豆腐”,但在谭延闿和曹荩臣手中被彻底升华。

制作组庵豆腐需经过九道工序:

选豆:只用湘潭产的优质黄豆,经石磨细磨后滤出豆浆。点卤:用石膏点卤制成布包豆腐,确保质地细嫩。去粗皮:将豆腐上下粗皮切除,只留中间最嫩的部分。碾碎过筛:用箩筛将豆腐压成泥状,去除颗粒感。蒸制定型:加入蛋清、鸡汤搅匀,蒸 1 小时后切成 5 厘米长的方块。焯水去腥:将豆腐块放入冷水锅烧开,去除豆腥味。高汤煨制:用老母鸡、五花肉、干贝、口蘑熬制的高汤煨煮豆腐 3 小时,使其充分吸收鲜味。收汁调味:加入酱油、胡椒粉等调料,收成浓汁。摆盘装饰:淋上鸡油,搭配焯水的小塘菜和火腿丝。

这道看似普通的豆腐,制作耗时长达 8 小时,成本却不到鱼翅的十分之一。谭延闿曾在日记中写道:“永州豆腐有四千钱一碗者,号称杨息柯遗法,实以今日为佳。” 如今,组庵豆腐仍是长沙各大湘菜馆的招牌菜,当代湘菜大师杨敬伟制作的组庵豆腐,因最接近传说中的味道而备受推崇。

谭延闿的美食天赋不仅体现在烹饪上,更成为他纵横政坛的秘密武器。他特制的八仙桌可围坐 14-15 人,搭配一尺多长的特制筷子,方便宾客夹菜。每次宴请前,他都会提前三天派人送帖,附上菜单并请求指正,尽显风雅与周到。

1929 年蒋桂战争期间,谭延闿连续七日在南京设宴款待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等桂系将领。席间,曹荩臣精心烹制组庵鱼翅、红煨甲鱼、冰糖湘莲等菜肴,每道菜都暗藏玄机:红煨甲鱼暗讽汪精卫首鼠两端,冰糖湘莲寓意党内团结。桂系将领们沉迷于美食,放松了警惕,为中央军调动赢得了宝贵时间。

1927 年,蒋介石为迎娶宋美龄求助于谭延闿。谭延闿深知宋美龄喜好精致饮食,特意安排曹荩臣制作组庵豆腐汤和蜜汁火方。当宋美龄品尝到入口即化的豆腐和甜而不腻的火腿时,对蒋介石的好感倍增。谭延闿趁机劝说道:“就像这火腿,腌得再久,蜜糖一浇照样回甘。” 最终促成了这段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婚姻。

在谭延闿之前,湘菜因重油重辣被视为 “难登大雅之堂” 的市井菜。但组庵湘菜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谭延闿将湘菜的浓汁厚芡与淮扬菜的精致细腻结合,首创 “红煨”“清炖” 技法,使湘菜从江湖菜蜕变为官府菜。

谭延闿对食材的讲究近乎苛刻:

时令:霜前白菜、霜后萝卜、早韭晚菘、秋天鸭子、冬天鱼。产地:只用张家口的极品口蘑、湘潭的布包豆腐、云南的宣威火腿。工艺:为做一道 “烧菜心”,需耗费两担小白菜,只取最嫩的菜心;咸蛋黄炒白菜心,必须用晚上收割的白菜,因为此时的白菜最鲜嫩。

这种对食材的极致追求,让湘菜从乡土走向宫廷,成为民国官场宴请的首选。

1930 年,谭延闿因脑溢血去世,家厨曹荩臣回到长沙开设 “健乐园”,将组庵菜与民间湘菜结合,推出组庵鱼翅、组庵豆腐等招牌菜。一时间,健乐园成为长沙名流的打卡圣地。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路过长沙时,长沙市商会会长左学谦在健乐园设宴款待,组庵菜名声大噪。

曹荩臣的徒弟彭长贵后来前往台湾,成为蒋介石的厨师,并发明了风靡全球的 “左宗棠鸡”。而组庵湘菜的火种,也随着谭府厨师的散落,在民间生根发芽,最终促成 1958 年湘菜入选中国八大菜系。

1930 年 9 月 21 日,谭延闿在南京参加阅兵仪式时突发脑溢血去世。此前,他刚享用了人生最后一顿鱼翅宴。这位一生嗜吃的美食家,最终以最 “吃货” 的方式告别了世界。

谭延闿去世后,家厨曹荩臣写下挽联:“静庭退食忆当年,公子来时,我亦同尝甘苦味;治国烹鲜非两事,先生去矣,谁识调和鼎鼐心。” 这幅挽联不仅是对谭延闿美食成就的总结,更是对他 “治国如烹小鲜” 政治智慧的致敬。

如今,组庵湘菜的传奇仍在延续。长沙的曲园酒楼、火宫殿等老字号,依然按照谭延闿留下的《馔玉笔记》制作组庵鱼翅和组庵豆腐。2019 年,谭延闿手书的菜单在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 287 万港元,创下饮食文献拍卖纪录。

这位 “民国第一吃货” 用筷子书写了半部民国史,更用味觉改变了湘菜的命运。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美食,从来不是简单的味觉享受,而是文化、历史与智慧的交融。正如组庵豆腐的醇厚、组庵鱼翅的鲜美,谭延闿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两道名菜,更是一种对生活极致热爱的态度。

来源:酥糖去探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