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强三优”专项活动|读书分享会 细节中传递司法温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12:41 1

摘要:作为一名到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三年的导诉员,我深知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是校准成长方向的罗盘,更能为我的工作提供指引。我分享的是费孝通的著作《乡土中国》,一部被称作“读懂我们的国家、社会、家庭的百科全书”。《乡土中国》是从传统视角观察社会的样本,虽然思想需要与

读|书|分|享|会

细节中传递司法温度

诉讼服务中心 | 赵云慧

作为一名到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三年的导诉员,我深知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是校准成长方向的罗盘,更能为我的工作提供指引。我分享的是费孝通的著作《乡土中国》,一部被称作“读懂我们的国家、社会、家庭的百科全书”。《乡土中国》是从传统视角观察社会的样本,虽然思想需要与时俱进,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依然能从中理解传统中国社会、乡村中国社会。

初到诉讼服务中心时,我曾因当事人的情绪宣泄而手足无措。直到读到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无讼”章节,才顿悟司法的特殊性——许多当事人走进法院,并非单纯追求法律裁决,更渴望得到情感上的“被看见”。这种认知转变,让我在接待因离婚纠纷来闹事的王女士时,不再局限于讲解举证责任,而是听她说完自己在婚姻中承受痛苦的故事。当她说“法官愿意听我说话”时,我真正理解了诉讼服务的第一步,是用人文关怀搭建沟通的桥梁。

在诉讼服务大厅,我的办公桌摆放着各种书籍,当我的阅读从专业典籍拓展到人文著作,从官方文本延伸到广播影视,当文字的力量化作司法的温度,当法治的信仰融入为民的情怀,正义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方式。

真正自律不是刻板的自我约束,他像一颗种子,起初破土时艰难,却能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长成苍天大树。我的工作日志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天的“服务复盘”:或许是接待热线当事人时忽略了方言翻译的需求,又或许是诉讼咨询时没及时递上一杯热水,缓解老人激动的情绪。“要事第一”理念,在日复一日的记录里,让我们的服务质量不断改进。这些从“问题”中生长出来的服务细节,让抽象的法治理念在具体的服务场景中显影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正义。我深刻体会到:自律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将专业知识内化为共情能力的持续修行。

阅读与自律的双重加持,让我在诉讼服务岗位上实现了成长。香港电视剧《壹号皇庭》里,检察官在庭审前反复模拟证人证言,律师在深夜办公室核对每一份证据细节,这些职业群像勾勒出法律人的专业底色。对应到诉讼服务岗位,就是对“一键接听、分类处理”热线服务的精准把握,“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工作原则的严格执行,对“如我在诉、情同此心”意识的深度理解。这些完整规范服务的背后,是将专业能力转化为民生福祉的职业自觉。

当我们耐心教会老人使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立案,在导诉台为当事人说明上诉流程,在热线解答接待诉讼咨询,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正是在书写着新时代的法治叙事——它没有银幕上的戏剧冲突,却有着更真实的人间烟火;它没有小说里的传奇情节,却在每个细节中践行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庄重承诺。那些感动过我们的法律故事,最终都要在现实的司法土壤中生根发芽。

诉讼服务大厅的导诉台前,常有当事人捧着皱巴巴的材料问:“我的官司该怎么打?”每当这时,那些在诉讼服务热线反复演练的沟通技巧,早已在阅读与自律的交织中,化作接待当事人时的从容与笃定。作为诉讼服务一线的“窗口人”,我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办案故事,但每天在阅读中吸收的知识养分,在自律中养成的服务习惯,都在悄然塑造着司法的温度。或许,最好的诉讼服务,就是让每个走进法院的人都能感受到:法律不仅是解决纠纷的工具,更是守护尊严的铠甲;司法不仅是冰冷的程序,更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生命对话。

当我们把书架上的理论转化为窗口前的微笑,把笔记本里的感悟转化成便民的举措,便是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答卷——那是比任何荣誉证书都更珍贵的勋章,是司法为民最朴实却最坚定的承诺。

来源: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