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新闻办举行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2 12:43 2

摘要:大家好!在六五环境日到来之际,非常高兴能与大家见面交流,借此机会,向大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下面,我就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作简要介绍。

5月22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同志向社会通报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马学英:

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在六五环境日即将到来之际,今天我们邀请到:

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副厅长级)、新闻发言人樊占春;

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李彧星;

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高峰;

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负责人石振龙。

请他们向社会通报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副厅长级)、新闻发言人樊占春作介绍。

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副厅长级)、新闻发言人 樊占春: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在六五环境日到来之际,非常高兴能与大家见面交流,借此机会,向大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下面,我就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作简要介绍。

2024年,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定扛牢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以美丽山西建设为统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绿色低碳发展纵深推进,2024年国家下达的各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多项指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一、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024年,我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30,同比下降4.4%,实现七年连续下降;优良天数比例为74.2%,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大家比较关心的PM2.5平均浓度达到36微克/立方米,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2.7%,已经连续四年每年下降1微克。PM10平均浓度达到69微克/立方米,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6.8%,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SO2平均浓度达到10微克/立方米,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16.7%。NO2平均浓度达到28微克/立方米,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9.7%。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2024年,我省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达到四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94.7%,其中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1.5%,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首次达到三类水质,黄河干流(山西段)连续3年保持二类及以上水质;海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连续2年达到100%。

三、地下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2024年,我省共监测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井254眼,其中二类水质井47眼,占比18.5%;三类144眼,占比56.7%;四类42眼,占比16.5%;五类21眼,占比8.3%。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三类标准评价,达标191眼,占比75.2%。

四、城市声环境质量整体较好

2024年,我省昼间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平均等效声级为51.2分贝,总体水平等级为二级。全省昼间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平均等效声级为65.6分贝,较2023年下降0.2分贝,强度等级为一级。全省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夜间达标率分别为91.9%和80.4%。

五、自然生态质量基本稳定

2024年,我省生态质量指数值为56.70,生态质量为“二类”,与2023年基本持平。

六、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2024年,我省空气、地表水、城市地下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土壤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处于正常本底涨落范围内,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未见异常。环境电磁辐射水平低于国标规定的电磁环境控制限值。谢谢大家!

马学英:

感谢樊占春监察专员的介绍。

接下来,开始回答记者提问。请各位记者在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单位的名称。

央广网记者:

近年来,山西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今年山西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形势如何?下一步,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有哪些具体举措?

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 高峰: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今年前4个月,我省环境空气质量呈持续向好态势,各项大气环境指标全面改善。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14,同比下降15.7%;优良天数比例为79.9%,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4%,同比减少0.6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六项主要污染物与2024年同期相比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2.4%,O3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2.9%,这两项指标改善幅度均排在全国前列。

今年,我们将坚持以PM2.5改善为主线,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城市、重点时段,强化联防联控联治,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扎实开展夏季臭氧污染治理。针对夏季容易导致O3污染的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我们将围绕重点排放行业和领域开展综合治理,实施高温时段科学精准管控,推进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着力解决好夏季臭氧污染突出问题。

二是持续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我省煤电、钢铁、焦化、水泥等行业占全省工业排放量的70%以上。前几年,我们基本完成了煤电、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焦化行业和水泥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同时,继续推动煤电行业污染深度治理和铸造、碳素、耐火材料等产业集群升级改造。

三是深入推进汾河谷地大气污染治理。汾河谷地一直是我省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我们将在之前成效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太原盆地、汾河谷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持续推进重点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有序推进太原盆地、临运盆地清洁取暖改造。同时,聚焦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重点城市,突出“一市一策”精准管控,常态化开展走航巡查,推进攻坚措施落地落实。

四是全力提升清洁运输水平。清洁运输是交通运输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去年,我们积极推进清洁运输先行引领区建设,加快国四及以下柴油货车报废更新和新能源替代。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钢铁、火电、焦化、煤炭、建材等重点运输企业车辆新能源替代,提升大宗物料清洁运输比例。

五是强化大气环境闭环管理。我们将着眼提高治理效能,建立“发现问题、交办反馈、督办整改、考核问效”的闭环管控机制,充分运用在线监测、组分监测、走航监测、激光雷达、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加强日常远程监管,消除污染高值,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谢谢!

山西广播电视台社会与法治频道记者:

刚才通报了水、大气等生态环境质量,那么我省去年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今年有哪些重点举措?

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负责人 石振龙:

感谢记者的提问。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关系到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安全。2024年,我们按照防新增、去存量、控风险的思路,持续深入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全省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强化源头防控。持续开展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全面推进受污染耕地成因排查整治,累计完成234个关闭搬迁企业历史遗留地块的土壤污染管控,所有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完成一轮隐患排查整治和“回头看”,土壤、地下水污染风险得到进一步管控。

二是实施分类管理。完成133个地下水型饮用水源、799个化工园区、垃圾填埋场等地下水污染源和2194个闭坑煤矿矿坑水的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在此基础上,指导11个地市完成了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为下一步的分区管控奠定了良好基础;动态调整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农用地的数量和边界,细化并落实分类管理措施,2024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9%,较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高出6.9个百分点,有效保障了老百姓“吃得放心”。

三是加强风险管控。按照“一园一策”的原则逐步推动化工园区的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以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为重点,严格建设用地的准入管理,2024年全省开发利用的322块重点建设用地全部落实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有效保障了老百姓“住得安心”。

2025年,我们将全面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一是进一步建立完善分区管控、绿色转型、清洁生产等源头防控政策体系;二是从造成土壤污染的水、气、固废以及相关企业入手,进一步预防新增土壤污染;三是通过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块的风险管控和修复,逐步解决我省长期积累的土壤和地下水严重污染问题,促进土壤健康和永续利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谢谢!

黄河新闻网记者:

刚才通报提到我省自然生态质量基本稳定,能否详细介绍下这方面情况,以及进一步改善提升生态质量的工作措施?

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 李彧星:

感谢您的提问。我们通过生态质量监测和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掌握生态省情。自2021年起,开展年度生态质量监测工作以来,我省生态质量评价结果均保持在二类。去年完成的第四次山西省五年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结果显示,全省生态状况稳中向好,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全省98.16%的生态系统类型未发生变化;生态系统质量显著改善,全省约21.5%的生态系统质量等级提升,提升比例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9.83个百分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全省76.31%的地区土壤保持功能有所提高。但由于我省生态本底脆弱,生态系统质量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任重道远。

下一步,我们将以提升全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目标,立足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统一监管职责,充分运用生态状况监测和评估成果,与有关部门一起,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数量与质量并重,持续推进“两山七河五湖”生态修复,打好“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深入开展采煤沉陷区和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以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实际成效牵引提升全省生态质量。

二是全面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围绕“发现问题—交办整改—监督执法—督察问责”工作主线,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体系。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管,持续深化“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最大限度降低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守牢生态安全底线。

三是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和国家战略行动,强化山西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形成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共同绘就三晋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谢谢!

中新社记者:

在樊专员刚才的介绍中,我重点关注了水质改善方面取得的新突破。我想问一下,山西在水环境治理工作中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有哪些工作打算?

感谢您的提问。去年,我们坚持治管并重,一体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

在“治”的方面,我们大力推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目前,285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完工率65.6%。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和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等专项攻坚行动,推动84个工业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现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深化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3730个入河排污口纳入监管平台。扎实推进“听民意办实事”工作,完成150个乡镇和850个村级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

在“管”的方面,我们综合运用无人机、无人船、溯源监测等技术,加大对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力度。深入实施汾河、桑干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创新推进水质与水量联动考核。大力推动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建立黄河干流晋陕段水质联防联控机制。推动朔州市桑干河成功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下一步,我们将以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为核心,推动全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为“十五五”深入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推动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紧盯重点流域、重要水体、重点断面,加快解决影响水质达标的关键问题,补齐水污染治理的问题短板。强化重点时段水质保障,结合水情变化规律,多措并举稳定河道生态流量。综合运用源头管控、过程监管、末端治理等措施,大力削减汛期污染强度,确保入黄支流和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标。

二是全面完成“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这项工程已经实施近三年时间,进入了攻坚收尾阶段。我们将结合全省“重大项目建设年”行动,锚定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加强要素保障,强化调度督导,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今年年底“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全面竣工、验收、投运、达效。

三是有序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十五五”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将从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协同治理转变。我们将以美丽河湖建设为统领,科学编制我省实施方案,细化构建指标体系,加快打造试点示范样板,助力美丽山西建设。谢谢!

马学英:

非常感谢省生态环境厅四位负责同志出席我们的新闻发布会,也非常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大力支持。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