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梅香起——自治区首位梅花奖得主李敏的二十年淬炼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2 12:54 2

摘要:5月21日晚,凭借秦腔《焚香记》获“梅花奖”的戏曲演员李敏向新疆告白——“我愿意做新疆大地上秦腔艺术的传播者和守梦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爱上秦腔艺术。”

李敏登台领奖。(受访者供图)

日常排练里,李敏(中)和主创人员打磨每一个细节(4月23日摄)。 (全媒体记者陈岩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王畅彤)5月21日晚,凭借秦腔《焚香记》获“梅花奖”的戏曲演员李敏向新疆告白——“我愿意做新疆大地上秦腔艺术的传播者和守梦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爱上秦腔艺术。”

2005年5月16日,一列西行的火车载着16岁的李敏驶向新疆。刚从陕西省艺术学院(2000级新疆班)毕业的她,怀揣着对秦腔的热爱,成为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的一名演员。

20年后,36岁的李敏以精湛的表演向人们证明:扎根边疆二十载,天山脚下的秦腔艺术,终能绽放出最动人的芬芳。回望来时路,新疆这片文艺沃土滋养了她的艺术生命,各族戏迷的掌声与期盼为她铺就璀璨的舞台红毯,而那份坚守与热爱,正如天山雪水般清澈绵长,最终浇灌出梅香盛开。

传承

百年剧团的“梅花”之问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的历史可追溯至100多年前的“新盛班”。根据《中国戏曲志》记载,来新疆的陕甘艺人,最初是敲梆子沿街卖唱或演唱秦腔小戏。直至1890年起,对秦腔情有独钟的陕西商人慷慨资助,将散落各处的秦腔艺人集中于城中州会馆附近,建起秦腔班社——新盛班,后又升级为“三合班”“天山剧院”和“新中舞台”。这就是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的前身。

在历史的发展中,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相继排演《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现代戏和《蝴蝶杯》《玉虎坠》等传统戏,近年来新创排了《铡刀下的红梅》《石榴客栈》等剧目。其中,剧团创排的秦腔现代戏《红山塔下》还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艺术创作项目立项资助”。

上世纪80年代,戏曲行业再一次面临着变化。曾经担任剧团副团长的张天文记忆犹新:当时,全社会面临深化改革,剧团为了生存,需要四处下乡演出,维持运转。

“演员演出,都是坐大卡车,风餐露宿,条件很艰苦,到一个地方,拉一大片帷幕,没有舞台,就直接在平地上演,每周都往木垒县、吉木萨尔县跑,没有剧场,干脆住在简易房里。”张天文说。

也就在那时,文艺界迎来明媚的曙光。1984年3月29日,中国戏剧界首届“梅花奖”评选结果揭晓,刘长瑜、李维康、郭泽民、谷文月、刘玉玲、王曼芩等戏曲演员及李雪健、尚丽娟等话剧演员获奖。

看着首届“梅花奖”揭晓,新疆演员无人上榜。“我们什么时候能拿梅花奖”成为一代人的心结。

老一辈的秦腔艺术家为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留下了尊重舞台、尊重观众,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演出导向的优良传统和文艺操守。

台上光影流动,台下沧海桑田。2003年,位于天山区中山路与红旗路交会处的乌鲁木齐新中剧院翻建完毕,剧团的演出条件越来越好。

2003年,剧团陆续引进陕西艺校毕业生,李敏正是其中一员。这群“娃娃兵”如今已成长为剧团中坚,而当年那颗“小梅花”的种子,正在天山脚下抽枝展叶。

坚守

从童星到“疆梅”的淬炼

李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陕”。1989年,她出生在渭南市一个叫三张镇的地方,喝着渭河水听着大秦腔长大,正如父母给她取的名字一样,从小聪敏机灵。

李敏的童年便与舞台结缘,四岁初登荧屏——在陕西电视台《秦之声》的聚光灯下,她被主持人陈爱美、赵冬安环抱着完成人生第一次镜头亮相。

此后,李敏便成了当时年龄最小、时时亮相荧屏、处处受人追捧的秦腔小童星。在爷爷奶奶的悉心照料下,年幼的李敏到西安、南京、杭州,走南闯北展露才华,在8岁、9岁时连获两届中国少儿戏曲艺术小梅花奖。

“我妈心细,把红本本装了整整两箱,到现在还保存着。”李敏说。

就在那时,李敏心中种下了“梅花奖”的梦想,种下了唱一辈子戏的初心。

伴随着女儿的“久经沙场”,李敏的父母也深切感受到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开始为女儿的将来做打算。

1999年,父母深思熟虑后,带着只有10岁的李敏报考省艺校,“那年只有一个宁夏班,老师见我个头小,年龄也不大,就建议第二年再报考。”第二年,李敏意料之中地被当时省艺校唯一一个秦腔班——新疆班顺利录取。李敏和新疆,自此结缘。

初进艺校,李敏深刻体会到,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样样都得从零开始苦练。踢腿、下腰、劈叉,圆场、身段、台步,把子、架子、毯子……得一点一点练。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苦到汗水与泪水交织流淌,疼到撕心裂肺却只能闷声咬牙坚持!要不是父母给鼓劲、老师给加油,要不是年幼的自己不服输,或许……但在李敏的心里就没有“或许”。

五年的艺校生活,李敏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她坚持住了;幸运的是,她又遇到了那么多好老师——马蓝鱼、李瑞芳、张咏华这些艺术大家鼓励她坚持下去、教授她戏曲基本功。李敏说:“马老师给我们排了《白蛇传》,李老师排的是《十二把镰刀》,《藏舟》是张老师排的。”

李敏初到新疆时,和她的30多名同学一样,感觉“不是想象中的样子”:初来乍到不适应气候,发烧感冒时有发生;每人每月只发几十元生活费。“那两年有的同学放弃了,我那时就想,爸妈把我供出来很不容易,有梦想就要坚持。”

让李敏留下来的原因,除了梦想的召唤,还有剧团对年轻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让远离故乡和亲人的李敏和她的同学们至今难忘的是:初到新疆时的那几个春节,为了不让孩子们“每逢佳节倍思亲”,团里的老员工这家一个菜、那家一碗汤,端到排练场和孩子们一起吃年夜饭。

让李敏感动的,还有新疆的观众。有一次,看戏的观众看出台上演戏的李敏感冒了,演出刚结束,就把感冒药和矿泉水送到了正在卸妆的李敏手上;有的观众和李敏熟悉后,会邀请她一起吃饭,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克拉玛依的戏迷曾连续八年邀请他们去演出……

2024年夏天,剧团深入南疆四地州送演出,各族群众真挚的笑容和热情的掌声,让李敏倍感温暖,孩子们围在身边渴望学戏的眼神让她感到无比充实。

而对边防战士的慰问演出更让她感到自己坚守的价值。李敏说:“当时我们去一个边境线附近的部队慰问演出,大巴车走在山路上,路边的解放军战士在风中齐刷刷地向我们敬礼,想到我们的平安生活得益于人民解放军的日夜守护,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愿通过我们的演出向他们送去一份精神慰藉。”

一个个感动的瞬间,如同冬日暖阳,总是在李敏遇到困难时温暖着她的心房。

她说:“新疆的戏迷和观众用他们最朴实的情感打动了我,这份深情厚谊让我下定决心要永远扎根在这里,用我的一生为他们唱好每一出戏!”

绽放

匠心铺就“摘梅”之路

每一位优秀演员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聚光灯下的精彩离不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磨砺。

还记得2024年6月8日,李敏个人折子戏专场演出在乌鲁木齐新中剧院举行,这也是剧团第一次为演员举办个人专场演出。

《打神告庙》《苏三起解》《花木兰》三出精选折子戏,全面展现了李敏的唱功、水袖、武戏等功底,为现场观众献上一台精彩演出的同时,也充分展现出我市戏曲艺术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最新成果。

其实,从那时起,李敏就已经在为冲击本届“梅花奖”做准备了。

演出中,李敏按照“先文后武”的顺序,依次演出了《打神告庙》《苏三起解》《花木兰》三出戏,而《打神告庙》就是《焚香记》中的核心一折。

对于以唱功见长的李敏来说,《花木兰》更具挑战。为了演好这出戏,李敏每天坚持排练,比如表现人物由静态到动态的“卧鱼”动作,李敏就练习了1000多遍。

演出结束,登台谢幕,李敏的汗水浸湿戏服,观众的掌声令她忘记了疲倦,聚光灯下,满是汗珠的脸上笑容幸福。

李敏说,“我优势在于唱功,但是想要冲击‘梅花奖’需要更全面的作品。”2022年起,在一级导演何红星的支持和建议下,李敏开始尝试演出整本《焚香记》。而《打神告庙》就是《焚香记》中重要的一折,换个角度看,个人专场演出也是自己能否“冲梅”的一次检验。

李敏的个人专场获得了戏迷及秦腔业内人士的掌声,这也坚定了李敏“摘梅”的信心。

回忆自己排练《焚香记》的心路,李敏觉得这也是突破自己的一个过程。从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李敏常往返于新疆与陕西,在秦腔名家齐爱云老师的指导下,一点一点地练习,每天坚持排练四五个小时。

回顾这几年全面、系统的练习,李敏笑着说:“有的演员排戏是一气呵成,我的《焚香记》是一点点磨出来的。”

“磨”字恰到好处,她和主创团队在日积月累的雕琢中,一点点磨出好剧目——从剧本的反复推敲、唱腔的千锤百炼,到动作戏的精准设计、舞台调度的精益求精,再到团队成员间的默契磨合,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主创人员的心血与执着。而回顾李敏艺术生涯登台的上千场演出,又何尝不是一个“磨”字?无论是灯火辉煌的剧院舞台,还是风吹日晒的乡间地头,她始终以文艺工作者的赤诚之心细细打磨每一句唱腔、每一个身段。这份坚守,不仅磨出了舞台上的光彩,更磨出了一名戏曲人的初心。

还记得2017年10月27日晚,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在易俗社为西安观众奉献了秦腔经典名剧《游龟山》,由一级演员姚治华、王玮、王小弟携优秀青年演员李敏、雷振、李晓鸣、祁逢春、郭锐军等联袂演出。

在西安易俗社门口演易俗社的看家戏,真有些“关公门前耍大刀”的意味,所有演职员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在剧中扮演胡凤莲的李敏,虽说上艺校时张咏华老师就给她排过《藏舟》,后来姚治华和王玮两位老师又给她排演了《二堂献杯》。赴西安前两个月不仅自己加劲练,连崔保善老师也常到团里指导,李敏心中还是兴奋和压力并存。

“那时心里真的没谱,也缺乏自信。”李敏回忆道,“就想着千万别把人丢到西安,毕竟易俗社是秦腔艺术的殿堂,这里的观众都是最懂行的。”为了演好这场戏,李敏每天都要反复揣摩角色,从唱腔到身段,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

演出当天,易俗社座无虚席。当大幕拉开,李敏全情投入表演中,将胡凤莲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台下观众时而屏息凝神,时而报以热烈掌声。李敏感慨地说,“这是家乡人对我们的抬爱。他们的掌声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五年后的2022年,还是在西安,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李敏不负众望,领衔主演的根据同名豫剧移植改编的秦腔《铡刀下的红梅》精彩亮相,深受好评,并荣获“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特别推荐剧目”殊荣。

那些年的戏,让戏曲艺术界和广大戏迷欣喜地看到了李敏的成长和进步,她让天山脚下的秦之声韵更加嘹亮、更加迷人,也让更多人听到了新疆的秦韵之声。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乐队副队长张伸说:“我和李敏都是2005年来到剧团的,20年来,‘摘梅’一直是大家的梦想。”

圆梦

为何最终选择《焚香记》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党支部书记于颖龙介绍,《焚香记》是一部文武兼备、唱念并重的新创剧目,讲述痴情女子敫桂英与负心书生王魁的爱恨纠葛的故事,剧中既有“伴读夜话”的缠绵悱恻,也有“打神告庙”的激烈爆发,敫桂英的鬼魂与生者同台对峙,通过长达20分钟的唱段,将秦腔“慷慨激越、苍凉悲壮”的特色发挥到极致。

剧目主创、一级导演何红星介绍,《焚香记》是戏曲各大剧种都有的传统戏。2017年,他开始导演秦腔《焚香记》,在这之前已经积淀并酝酿了13年。此次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演出的《焚香记》回归戏曲艺术本体,用精便、极简的舞台表现中华戏曲传统表演的精粹,以演员的唱、念、做、打、舞的本体特性完成舞台的呈现,这是该剧的一个亮点。

今年5月上旬,《焚香记》在乌鲁木齐京剧院举行联排,完成最后的打磨。5月16日,《焚香记》登台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活动,与来自全国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展开角逐。

纵观演出,乐池中,板胡的苍凉与定音鼓的雄浑交织成声浪漩涡。舞台中央,主演李敏素白水袖骤然翻卷,一句“王魁负义天良丧”的裂帛之音穿透穹顶,敫桂英的悲怆魂魄似要破壁而出。背景音乐中既有天山雪水的清冽,又融入沙漠热风的炽烈,多种风格乐器的交响共鸣,恰似丝绸之路上的千年现代回响。赢得现场观众与评委的认可。

回想起5月16日晚,上海宛平剧院的舞台上,正可谓一百多年,几代新疆秦腔人的梦想汇聚于李敏身上,终成本届梅花奖的答卷。

5月21日晚,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上,当李敏捧起沉甸甸的“梅花奖”,内心感慨万千:“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心中满是感恩。这不仅是我个人演艺生涯的难忘时刻,更是对我二十多年从艺之路的一次重要检验与认可。”

李敏说,回望过去,在排练场的日子历历在目。她感谢戏迷朋友们,舞台上每一次心跳加速的瞬间,每一次情感迸发的刹那,都是因为有你们炽热的目光在照亮;感谢何红星导演和齐爱云老师,是你们精心的指导,毫无保留地传承了《焚香记》这部剧。感恩师父李梅如明灯照亮艺术生涯前行的道路。感谢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感谢所有培养过自己的老师,感谢参与《焚香记》剧组排演的全体演职人员,感谢同学和家人一直以来的关怀与支持……

最后,李敏深情感谢自己所热爱着的舞台。正如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所说,冲“梅花奖”,就是勇攀观众口碑的高峰。演员的命在舞台上,青年演员的前缀“青年”二字,是一种需要面对疑惑与困境的处境,更是一种“眼眸中有灵光”、勇攀高峰的精气神。

对于未来,李敏由衷感慨,“梅花奖”不仅是荣誉,更是鞭策,自己从小骨子里就热爱秦腔,真心希望秦腔能够拥有长久生命力,经典永传唱。

李敏说:“我愿意做新疆大地上秦腔艺术的传播者和守梦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爱上秦腔艺术。冲刺‘梅花奖’不仅是我个人的艺术追求,更是对培育我的这片热土最好的回报!”

来源:新疆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