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故事:玉碗劫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2 11:41 2

摘要:后唐同光年间,洛阳城中有一位奇人,姓袁名弘御,字子衡。此人自幼聪慧过人,尤其精通算术之术,能推演天地变化,测算万物兴衰。他常言:"数术之道,通于神明。一叶落而知秋,一尘起而见微。"城中百姓皆称他为"神算袁先生"。

后唐同光年间,洛阳城中有一位奇人,姓袁名弘御,字子衡。此人自幼聪慧过人,尤其精通算术之术,能推演天地变化,测算万物兴衰。他常言:"数术之道,通于神明。一叶落而知秋,一尘起而见微。"城中百姓皆称他为"神算袁先生"。

这年深秋,袁弘御正在自家庭院中品茗赏菊。院中有一株百年桐树,枝繁叶茂,金黄色的叶子在秋风中摇曳。忽然,邻居王老丈匆匆赶来,满脸愁容。

"袁先生,我家那株桐树不知怎的,这几日落叶甚多,怕是得了什么病。可否请您去看看?"

袁弘御放下茶盏,微微一笑:"老丈莫急,待我算来。"

只见他闭目凝神,手指在袖中掐算,片刻后睁眼道:"老丈家桐树共有叶子三千六百四十二片,昨日落了二十八片,今日将落三十一片。此乃秋日自然落叶,非病也。"

王老丈半信半疑,回家后仔细数了落叶,果然与袁弘御所言分毫不差。此事传开后,袁弘御名声更盛,连朝中大臣也有所耳闻。

时值寒冬,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张敬达奉诏入京述职。张敬达乃当朝重臣,手握重兵,为人刚愎自用,却酷爱收藏奇珍异宝。他听闻袁弘御的异能,心中既好奇又不信,便命人持帖相邀。

这日清晨,袁弘御接到请帖,眉头微皱。他的书童青竹见状问道:"先生为何不悦?节度使相邀,乃是美事。"

袁弘御摇头叹道:"张节度使性多疑,此番邀我,必是试探。我观天象,此去恐有风波。"

青竹不解:"先生神算无双,何惧试探?"

"非惧试探,而是..."袁弘御欲言又止,最终道:"罢了,备轿吧。"

节度使府邸金碧辉煌,侍卫森严。袁弘御一袭青衫,手持拂尘,神态自若地走入大厅。张敬达高坐上首,见袁弘御相貌平平,心中轻视,却仍客气道:"久闻袁先生算术通神,今日一见,果然仙风道骨。"

袁弘御拱手道:"节度使过奖,贫道不过略通数术小道,不敢当'通神'二字。"

张敬达哈哈大笑:"先生过谦了。来人,取我那对玉碗来!"

不多时,两名侍女捧着一个锦盒小心翼翼走来。张敬达亲自打开,取出一对晶莹剔透的玉碗。那玉碗通体洁白,碗壁薄如蝉翼,对着阳光竟能透出七彩光晕。

"此乃西域进贡的和田美玉所制,天下仅此一对。"张敬达得意道,"听闻先生能测万物兴衰,不知可否为这对玉碗算上一卦?"

袁弘御凝视玉碗片刻,忽然脸色微变。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算筹,在案几上摆弄起来。厅中众人只见他手指翻飞,算筹变换莫测,时而皱眉,时而摇头。

约莫半个时辰后,袁弘御停下动作,长叹一声:"节度使大人,贫道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张敬达挑眉:"先生但说无妨。"

"此二玉碗虽为稀世珍宝,然据贫道推算,将于明年五月十六日巳时破碎,不可挽回。"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张敬达脸色骤变,拍案而起:"荒谬!此碗我珍藏多年,从未有损。先生此言,莫非咒我珍宝不成?"

袁弘御不卑不亢:"贫道只是据实推算,不敢妄言。若节度使不信,可将玉碗妥善收藏,届时自见分晓。"

张敬达冷笑:"好!我便将玉碗锁入库房最深处,用檀木笼盛之,以丝绸包裹,派专人看守。若明年五月十六日巳时玉碗完好无损,先生当如何?"

袁弘御淡然道:"若如此,贫道愿受任何责罚。"

"好!一言为定!"张敬达挥手命人送客。

回到家中,青竹忧心忡忡:"先生,那张节度使权势滔天,若玉碗不碎,他必不会轻饶于您。"

袁弘御望着窗外的飘雪,幽幽道:"天数已定,非人力可改。"

冬去春来,转眼到了次年四月。张敬达命人在库房最坚固处特制了一个檀木笼子,内衬上等丝绸,填充柔软棉絮,将玉碗小心放置其中。笼子外又加了铜锁,派四名亲兵日夜轮守,连只苍蝇也飞不进去。

五月十五日夜,张敬达亲自检查了库房,见一切妥当,满意地对管家道:"明日巳时一过,我便去找那袁弘御算账!让他知道妖言惑众的下场!"

管家赔笑道:"大人英明。那袁弘御不过是个江湖术士,怎及大人深谋远虑。"

当夜,洛阳城突降暴雨,电闪雷鸣。一道闪电劈中节度使府后院一棵老槐树,树干焦黑,却无人注意。

五月十六日清晨,雨过天晴。张敬达早早起身,命人在库房外设座,亲自监督。巳时将至,他得意地对左右道:"看这时辰将过,玉碗安然无恙,那袁弘御..."

话音未落,忽听库房内"咔嚓"一声巨响,接着是"哗啦啦"的坍塌声。张敬达大惊,急忙命人打开库门。

只见库房中央,一根粗大的房梁不知何故断裂,正正砸在存放玉碗的檀木笼上。侍卫们慌忙搬开房梁,掀开破碎的笼子——两只玉碗已成碎片,散落在棉絮之中。

张敬达面如土色,颤抖着捡起一块碎片:"这...这怎么可能..."

管家战战兢兢地查看房梁断裂处,惊呼道:"大人!这梁上有虫蛀之痕,昨夜暴雨潮湿,恐是因此折断。"

张敬达呆立良久,忽然想起什么,急忙问身旁师爷:"现在什么时辰?"

师爷看了看滴漏:"回大人,刚过巳时一刻。"

张敬达如遭雷击,喃喃道:"袁弘御...真乃神人也..."

当日午后,张敬达备厚礼亲赴袁弘御住所赔罪。袁弘御正在院中修剪花木,见张节度使来访,并不惊讶,只是淡淡一笑:"节度使大人光临寒舍,不知有何贵干?"

张敬达长揖到地:"先生神算,下官有眼不识泰山。今日玉碗果如先生所言破碎,特来请教其中玄机。"

袁弘御请张敬达入座,命青竹上茶,方道:"万物皆有其数。玉碗之数已尽,纵使百般呵护,亦难逃天意。"

张敬达追问:"先生如何能预知一年后之事?且时辰分毫不差?"

袁弘御轻抚茶杯:"节度使可曾留意,去年冬月,您展示玉碗时,有一片雪花飘入碗中?"

张敬达回想片刻,惊讶道:"确有此事!当时我还赞叹雪花与美玉相映成趣。"

"那片雪花落入左碗正中,旋即融化。"袁弘御道,"雪化之时,我观其水纹走向,结合当时天象地气,推算出玉碗气数。至于房梁折断..."他顿了顿,"库房年久失修,梁木已被虫蛀,加上连日阴雨,巳时阳气最盛,木胀虫动,断裂乃必然之事。"

张敬达听得目瞪口呆,许久才叹道:"先生之术,真夺天地造化!下官愿拜先生为师,学习此等神术。"

袁弘御摇头:"数术虽妙,却不可轻传。且节度使命中无此缘分,强求反招祸端。"

张敬达再三恳求,袁弘御只是不允。最后,袁弘御取出一枚铜钱,在火上烤了片刻,递给张敬达:"节度使若真有心,可将此钱贴身携带,三日后子时观看,便知天命。"

张敬达恭敬接过,告辞离去。

三日后子时,张敬达独自在书房取出铜钱,只见钱上浮现出四个模糊字迹:"贪多必失"。他心中一惊,再细看时,字迹已消失不见。

翌日,张敬达派人去请袁弘御,却得知袁先生已携书童离开洛阳,不知所踪。

同年秋,张敬达因谋取更多兵权触怒朝廷,被贬为庶民。离京那日,他望着袁弘御曾经居住的方向,长叹一声:"袁先生早已警示,是我执迷不悟啊!"

而此时的袁弘御,正与青竹行走在终南山的小径上。青竹忍不住问:"先生,那铜钱上的字,真是天意吗?"

袁弘御笑而不答,只是望着远方的云海,轻声道:"数由天定,事在人为。张节度使若能克制贪念,又怎会落得如此下场?"

一片红叶飘落,袁弘御伸手接住,细细数着叶脉:"三百六十五道,应周天之数。青竹,今晚我们可在山中道观借宿了。"

师徒二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暮色之中,只余山风轻吟,仿佛在诉说这个关于天数与人事的古老故事。

来源:故事大王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