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病理学角度看,多尿是糖尿病最典型的早期表现之一。当血糖超过肾脏的糖阈值(大约10mmol/L)时,尿液中会出现葡萄糖。葡萄糖进入尿液会产生渗透压效应,导致水分随之流失,使患者尿量明显增多。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早期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许多患者在病情已经相当严重时才被诊断。
临床观察发现,许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身体已经出现了一系列信号,只是他们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了解这些常见症状对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至关重要。
糖尿病早期三大预警信号,往往是身体在高血糖状态下发出的求救信息。纵观疾病发展过程,当胰岛功能受损,血糖调节出现问题时,人体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多中心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8%,但诊断率仅为36.5%,这意味着大约2/3的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病。
更值得关注的是,糖尿病前期人群高达35.2%,这部分人群血糖异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正处于疾病发展的关键窗口期。
从病理学角度看,多尿是糖尿病最典型的早期表现之一。当血糖超过肾脏的糖阈值(大约10mmol/L)时,尿液中会出现葡萄糖。葡萄糖进入尿液会产生渗透压效应,导致水分随之流失,使患者尿量明显增多。
很多患者夜间排尿次数从原来的0-1次增加到3-4次,甚至更多。临床实践中发现,这种排尿增多并非暂时现象,而是持续存在且逐渐加重,尤其在摄入含糖食物后更为明显。
近期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约85%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3-6个月已经出现多尿症状。与一般认知不同,多尿并非仅在老年人中常见,青壮年人群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排尿增多,尤其是夜尿增多,也应警惕糖尿病可能。
持续口渴和饮水量增加是糖尿病的第二个明显信号。这与多尿形成了恶性循环。当身体因尿量增加而丢失大量水分时,下丘脑的渴觉中枢被激活,产生强烈的口渴感。
医学实践证实,糖尿病患者即使在不剧烈活动的情况下,每日饮水量也可能超过3000-5000毫升,是正常人的2-3倍。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口渴感与普通口渴有明显区别。普通口渴在补充水分后会得到缓解,而糖尿病引起的口渴即使大量饮水后仍感觉口干舌燥,尤其是晚上和早晨更为明显。口腔黏膜干燥、唇部干裂往往伴随出现。
就医学机制而言,高血糖状态会引起细胞脱水,导致唾液腺分泌功能下降,使口腔内环境改变。另外,高渗状态会刺激脑内的渴觉中枢,产生持续的口渴感。临床观察发现,约78%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报告有明显的口渴和多饮症状。
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是糖尿病的第三个重要警示。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阻时,葡萄糖无法被细胞有效利用,即使血液中糖分充足,细胞仍处于"能量饥饿"状态。此时,机体会动员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以提供能量来源,导致体重下降。
医学观察显示,未经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可在短期内(2-3个月)体重下降5-10公斤,甚至更多。这种体重减轻与饮食减少无关,相反,许多患者食欲增加,进食量增多。这种"吃得多、瘦得快"的现象在2型糖尿病早期并不多见,但在病情进展或1型糖尿病中较为常见。
疲乏无力和容易疲劳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早期表现。当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血糖时,即使血糖水平升高,细胞内能量供应仍然不足,导致全身乏力感。许多患者描述为"做简单家务都感到力不从心"或"上楼梯就气喘吁吁"。这种疲劳感与一般的劳累不同,休息后也难以完全恢复。
临床观察证实,约65%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症状。这种乏力往往被误认为是工作压力大或睡眠不足导致,延误了早期诊断的时机。
易感染和伤口愈合缓慢是高血糖状态的又一重要表现。高血糖环境抑制免疫细胞功能,降低机体抵抗力。同时,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受损,组织供血不足,影响伤口愈合和感染控制。
从生理机制来看,持续高血糖状态会导致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和吞噬功能下降,T细胞免疫应答能力减弱,使患者易感染多种病原体。皮肤表面的小伤口、口腔溃疡等在健康人群中可迅速愈合,但在糖尿病患者中可能持续数周不愈。
民众需要重视的是,当以上三个主要症状同时出现时,糖尿病的可能性极大。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年龄超过45岁的人群更应警惕。不过,症状表现存在个体差异,有些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其中一种或两种症状,或者症状不典型。
在我国现行诊断标准下,空腹血糖≥7.0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即可考虑糖尿病诊断,但需进一步检查确认。如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对于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定期监测血糖是控制病情的关键。家庭血糖监测应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一般建议每周至少监测3-4天,每天测量2-4次,包括空腹和主要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并记录在血糖管理日记中。当血糖波动较大或感觉身体不适时,应增加监测频率。
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定期体检,包括血压监测、血脂检查、肾功能评估、眼底检查等,以早期发现并发症。饮食方面需控制总热量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针对不同人群,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策略应有所区别。对于高危人群,如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建议每年检查一次空腹血糖;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则需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并调整生活方式。
当你发现自己出现多尿、多饮和不明原因体重减轻时,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应尽快就医检查。早期发现和干预糖尿病可以有效预防各种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对高危人群而言,定期检测血糖变得尤为重要。你可以思考以下问题:最近是否出现了频繁夜尿现象?是否感觉经常口渴难以缓解?体重是否在不知不觉中下降?如果这些症状同时存在,建议立即就医检查血糖。
记住,糖尿病是可控的慢性病,早期干预和规范管理可以让患者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定期体检和生活方式调整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糖尿病临床症状与诊断研究进展》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第39卷
《糖尿病早期症状识别与干预策略研究》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4年第32卷
来源:周小护聊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