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中国数千万打工人的日常缩影。从流水线工人到程序员,从快递员到白领,他们的生活被算法切割成精确到秒的任务。正如卓别林的经典电影《摩登时代》里主角身在流水线的场景,无时无刻不被工业流水线所绑定,机械化无止境劳动使人成为了工具,人性也将逐渐丧失。而当今社会的“流
凌晨1点,外卖骑手在雨中盯着手机屏幕——系统提示:“超时1分钟,扣款15%”。他的电动车电量仅剩10%,但下一单的倒计时已开始跳动。
这是中国数千万打工人的日常缩影。从流水线工人到程序员,从快递员到白领,他们的生活被算法切割成精确到秒的任务。正如卓别林的经典电影《摩登时代》里主角身在流水线的场景,无时无刻不被工业流水线所绑定,机械化无止境劳动使人成为了工具,人性也将逐渐丧失。而当今社会的“流水线”——这场“效率革命”的起点,可以追溯到30年前一场名为“狼性文化”的启蒙运动。
1992 年,深圳蛇口工业区那醒目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瞬间点燃了第一代打工人的澎湃激情。下岗潮中的国企工人,以及辍学谋求生计的农民工,在流水线上以每日 16 小时的工作量,换取着微薄的薪酬。彼时的“狼性文化”乃是生存的本能——仿若狼群一般协作、拼杀、争夺资源。
加入 WTO 后的中国,凭借其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成为了“世界工厂”。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对企业超时用工予以默许;《劳动法》第 36 条所规定的 8 小时工作制,在珠三角的工厂中竟沦为虚设。2006 年一家制造业巨头“十三连跳”事件发生之前,工人月平均加班时长竟高达 140 小时。
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畅销书《华为狼道》将过度劳动予以神圣化。马云“996 是福报”的言论,恰逢中国经济增速破 10%的辉煌之际——人们坚信“拼命便能跨越阶层”。8090一代的朋友可能还记得上学时期,连续10年GDP增长保持双位数,觉得是很平常的事,那时候不会想象到今天GDP的单位增数。
2015 年,某外卖平台推出智能调度系统。算法依据骑手的历史数据、实时路况以及商家的出餐速度,将送餐时间压缩至理论极限。北京骑手王某察觉,在 3 年时间里,相同距离的订单,系统所允许的时间从 45 分钟缩减至 38 分钟。
程序员:Git 代码提交记录、JIRA 任务看板、OKR 考核共同构筑成“数字全景监狱”。客服:通话时长、解决率、好评率这三维指标决定着绩效。主播:直播间留存率、转化率、GMV(成交额)实时滚动排名。2021 年,某电商公司“上厕所需扫码计时”这一事件,暴露出算法对人的物化已然突破了生理底线。当今处在格子间的打工族们都戏称自己为“牛马”,仔细想来,这个称呼确也恰当,就像当年封建豪强门阀家里田间地头的牛马一般——任劳任怨。
平台经济以“接单自由”来包装劳动控制:滴滴司机刘师傅每日需工作 14 小时,方能覆盖租金和油费,“看似能够自主接单,实则被算法圈禁”。
矩阵
2021年,“躺平学”在豆瓣小组爆发。年轻人发明“糊弄学”(应付式工作)、“摸鱼哲学”(带薪如厕),用消极抵抗对抗效率暴政。某互联网大厂员工在周报系统植入“随机生成器”,代码开源后获10万+下载量。
外卖骑手组建“反算法联盟”,共享慢速路线、虚构商家出餐延迟;程序员开发“虚拟点击器”对抗监控软件;白领用ChatGPT批量生成日报周报。这些游击战术揭示:当技术统治过于严苛,反抗会以更隐蔽的技术形态滋生。
2023年人社部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指南》,要求平台设定算法取中值而非极限值。但某外卖平台被曝通过“微笑行动”(人脸识别抽查)变相惩罚“低效”骑手。
30年前,第一代打工人用血肉之躯筑起经济奇迹;30年后,新一代年轻人正在用躺平的姿态、技术的狡黠、制度的创新,试图夺回定义“人的价值”的话语权。这场静默革命的终点,或许不是消灭算法,而是让算法学会尊重生命的节奏——毕竟,雨水浇不灭的,从来都是人性深处对尊严的渴望。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呐喊·自序》
来源:走进科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