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省”:入户门没换,自己买漆改色;厨房玻璃移门没换长虹玻璃,贴了层贴纸;吊顶选最简单的“双眼皮”,墙面全刷大白墙……这些操作直接省了几万块。但省不是抠,该花的地方她一点不含糊——全屋定制了超长一体柜,从玄关串到客厅,原木色柜体+极简白柜门,既统一又不压抑;
最近刷到一个超治愈的小户型装修案例,93㎡自装才花15万,收纳设计直接被网友封神——这哪是普通家,分明是小户型装修的“教科书”啊!
故事主角是个90后小姑娘,住的是连廊中间户,建筑面积93㎡,套内实际只有70㎡。
她没找装修公司,自己跑建材市场、盯施工,最后硬装+软装+家具家电总共才15万。
最绝的是,她家从玄关到卧室,从厨房到阳台,每个角落都被“榨干”成收纳位,却完全不显拥挤,反而通透又温馨。
现在年轻人装修最头疼啥?
钱不够、空间小、东西多。
这户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把“省”和“巧”玩到了极致。
先说“省”:入户门没换,自己买漆改色;厨房玻璃移门没换长虹玻璃,贴了层贴纸;吊顶选最简单的“双眼皮”,墙面全刷大白墙……这些操作直接省了几万块。但省不是抠,该花的地方她一点不含糊——全屋定制了超长一体柜,从玄关串到客厅,原木色柜体+极简白柜门,既统一又不压抑;玄关柜底部镂空放常穿鞋,中间留空放钥匙,还装了小山丘感应灯;主卧拆了飘窗做高低柜,床底选带收纳的款式,连主卫都改成了步入式衣帽间……这些设计把“每一寸空间都当钱花”,15万花得值!
再看“巧”:设计师常说“小户型收纳要做加法”,但加法不是堆柜子,而是“藏露结合”。这户的客餐厅一体柜,玄关、餐厅、客厅都留了开放格,放绿植、摆件、常用小物,视觉上不闷;阳台洗衣机柜旁加了小台盆,手洗袜子不用跑卫生间;书房5㎡放双人书桌,墙面装置物架,办公学习互不干扰。参考资料里提到的“到顶柜防尘”“转角一体柜利用鸡肋空间”这些技巧,她全用上了,连夹缝柜、抽屉式收纳这些小细节都没放过。
评论区最常看到的留言是:“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家吗?”“终于不用羡慕大平层了!” 这背后,是年轻人装修观念的大转变。
以前流行“豪装”,电视墙要岩板、吊顶要叠级、背景墙要护墙板,钱花了不少,住两年就过时。现在大家更清醒——装修不是给别人看的,是自己住的。就像这户屋主说的:“小户型没必要追求高大上,能装下生活的烟火气才最重要。” 这种“轻硬装、重软装”的理念,正好契合了年轻人“实用主义+性价比”的需求。
另外,收纳焦虑是当代年轻人的“通病”。据统计,中国城市家庭平均每年新增物品超50件,但小户型平均收纳空间仅占总面积的8%-10%,根本不够用。这户的案例之所以被模仿,就是因为它证明了:只要设计到位,70㎡也能装下所有生活杂物,还能保持整洁。网友@小糖说:“我家也是90平,看了她的设计,立刻把电视墙改成了收纳柜,现在客厅再也不乱糟糟了!”
作为普通网友,我太懂“装修踩坑”的痛了——花大价钱做的背景墙,半年就看腻;买的“网红家具”,根本塞不进小户型;收纳柜设计不合理,东西堆得比没装还乱……这户的案例,恰恰给出了“反套路”的答案:装修不是“砸钱堆效果”,而是“用设计解决问题”。
它教会我们三个道理:第一,装修要“量体裁衣”,小户型别学大平层做复杂造型,简单的白墙+原木色,反而更显大;第二,收纳要“见缝插针”,从玄关到床底,每个角落都能变收纳位;第三,生活要“轻装上阵”,少买华而不实的东西,多留实用的空间。
最后想说,这户的走红,其实是年轻人对“好好生活”的一种宣言——我们买不起大房子,但可以把小日子过成诗。与其被“过度装修”绑架,不如像这位屋主一样,用巧思和用心,把70㎡的家变成“收纳天堂”“治愈港湾”。
毕竟,房子是租的还是买的不重要,住得舒服、装得下生活,才是最好的装修!
来源:设计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