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是不是太监?两者有什么区别?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2 08:35 2

摘要:关于“宦官”和“太监”的区别,虽然现代常将两者混用,但在历史上,它们的含义和演变过程大不相同。

关于“宦官”和“太监”的区别,虽然现代常将两者混用,但在历史上,它们的含义和演变过程大不相同。

“宦”本是星座名,指帝座星西侧的四颗星,先秦时期,宦官开始代指帝王身边的侍从人员,不全是阉人。

西周至东汉初期,宦官由战俘、罪犯或自愿入宫的男子担任,既有阉人也有正常男性。

例如春秋时齐桓公的宦官竖刁是自宫之人,而西汉的中常侍(宦官官职)甚至用文士担任。

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刘秀下诏“宦官悉用阉人”,从此宦官群体才全为阉人。

太监则出现较晚,最初是官职名称。

唐朝设“中御府”,其主官称“太监”,由宦官担任。但此时“太监”仅指高级官员,并非所有宦官都能叫太监。

辽、元时期沿用“太监”作为官职,但任职者不全是阉人,甚至包括世家子弟或女性。

到了明朝,太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成为高级宦官的专属称谓。比如,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二十四衙门”,长官称“掌印太监”,需由宦官担任。

此时,“太监”特指宦官中有品级、有俸禄的高级官员。例如郑和因功被提拔为“三宝太监”。

而一般杂役宦官,则无权使用“太监”称号。

明朝太监权势极大,如王振、魏忠贤等不仅掌管东厂、西厂,甚至干预朝政,但他们的身份仍是“高级宦官”。

到了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特废除明朝的宦官机构,设“内务府”统一管理,所有宦官开始统称“太监”,不再区分官职高低。

与此同时,“太监”成为骂人的代名词。

因此,宦官广义指宫廷服务的男性官员,早期包含正常男性,东汉后专指阉人。

太监则最初是官职名,明朝后代指高级宦官,清朝后才成为所有宦官的统称。

也就是说,

东汉前:宦官≠阉人,而代指帝王近侍,女宦官也存在,西汉代陶俑中就有“女宦”形象;

东汉后:宦官=阉人,指那些专门为帝王将相后宫服务干杂活的阉割男子;

唐宋辽元:太监是官职名称,基本由宦官担任;

明朝:太监=高级宦官,属于有品级的阉人,如司礼太监、掌印太监等;

清朝:太监=宦官=阉人,“净身”需官方批准,民间私自动刑会被问斩。

两者之所以被混淆,主要和清朝的制度简化有关:清廷取消“宦官”称谓,统一称“太监”,后人便沿用此习惯。

而现代的影视作品,进一步将两者等同,导致现代人混淆误用。

总之,“宦官”和“太监”的关系可概括为:太监一定是宦官(阉人),但宦官不一定是太监(尤其在明朝前)。

所以若穿越到明朝或者唐朝,你骂宦官“太监”,人家可能还认为你僭越,他担当不起这么名贵的称呼呢!

来源:邻家小飞闲话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