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1日下午,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王光明教授,以“教育硕士实践成果的价值意蕴、类型特征与评价标准”为主题,在西南大学师元讲堂带来一场深度解读新政策导向下教育硕士培养改革的专题讲座,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数学教育
5月21日下午,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王光明教授,以“教育硕士实践成果的价值意蕴、类型特征与评价标准”为主题,在西南大学师元讲堂带来一场深度解读新政策导向下教育硕士培养改革的专题讲座,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数学教育方向全体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讲座由裴昌根副教授主持。
王光明教授指出,《学位法》将实践成果纳入学位授予标准,标志着教育专业学位培养向实践本位的转型。他强调,教育硕士的核心使命是培养扎根教育一线的实践创新人才,破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割裂问题。高校需要构建“实践-研究-改进”闭环,将教育学硕士培养为兼顾学术能力与应用能力的人才。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培养模式,既激活了微观教育创新的动力,又精准对接了“双减提质”“新课标落地”等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使学术研究与基层痛点实现同频共振。
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挑战,王光明教授呼吁高校强化教育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他建议充分应用数智技术推动课堂情境创设、现场教学,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数智教材发展;完善“双导师”制度,明确行业导师在选题设计、过程指导、成果鉴定中的权责;将优秀案例纳入教师培训资源库,形成“实践创新-成果孵化-生态反哺”的良性循环。
本次讲座结合《学位法》颁布实施背景,系统阐释了教育硕士实践成果的核心内涵与规范化路径,为教育实践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指引。
通讯员 刘又静
编辑:夏洪玲 责编:吴忠兰 审核:阮鹏程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