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召开期间,5月20日,由浙江省水利厅、四川省水利厅、中国水利博物馆等多家单位承办的“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中国专场专题研讨会同步召开。
在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召开期间,5月20日,由浙江省水利厅、四川省水利厅、中国水利博物馆等多家单位承办的“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中国专场专题研讨会同步召开。
在专家发言环节,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以《超级工程都江堰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影响》为题,首次系统化阐释了都江堰蕴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水和谐”哲学思想与“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治水理念的科学内涵。
这一报告不仅为全球水利工程提供了东方智慧的范本,更以千年古堰的鲜活实践,回应了当代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由渠首枢纽和灌区水网组成的超级水利工程,也是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标杆景区”,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具有历史、科学、经济、生态、文化等多重价值属性。
报告从都江堰的理念、技术、地位、文化、遗产等5个方面,分享了都江堰对中国和世界的价值,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在理念上,都江堰是道法自然的伟大工程
它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在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哲学思想;在于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理念。都江堰乘冲积平原之地势,导出控灌西蜀全境的巨大功效;乘山脉河道之河势,导出三大主体工程的精妙营构;乘传统材料之优势,导出特色水工技术的独特运用;乘时空不均之水势,导出均衡受益的普惠福祉。因洪枯季节之时,制水沙分离运用之宜;因社会发展之时,制管理改革与时俱进之宜;因经济发展之时,制综合效益可持续之宜。都江堰因民生期盼,应运而生;因社会进步,发展壮大;因文明传承,造福千年。
在技术上,都江堰对人类治水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三位一体、首尾相应、协调联动,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成功解决了引水、泄洪、排沙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但凡古代或现代的水利工程,都必须对环境进行人为改造,而能将工程外延至环境,将环境内融于工程,不留痕迹、相得益彰者,唯有都江堰。竹笼、杩槎、羊圈、干砌卵石是都江堰传统四大堰工技术,具有就地取材、循环利用、费省效宏的特点。这些传统水工技术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灌区工程建设中也以新的方式延续着生命。
在地位上,都江堰对世界历史演进具有深远意义
都江堰灌区覆盖的成都平原,自古是中国粮食、人口、经济的重要产出之地和战略庇护之所,滋养了中华民族。都江堰的防洪功能、灌溉效益,助推了中国的统一。公元7世纪,都江堰灌区农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茶马古道的兴盛和民族融合。公元1024年,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诞生在富饶的成都,是世界金融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抗日战争时期,四川贡献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1943年,时任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说:都江堰是中国的骄傲,它为我们共同战胜法西斯起到了支持性的作用。
在文化上,都江堰是人类文明交流的关键因素
中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大国,都江堰就像一扇窗一样,打开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览都江堰后记录道: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英国著名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称赞都江堰所在地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好的城市”。每年举行的清明放水节是祭祀李冰父子与祈佑丰收的春耕仪式,国内外友人现场沉浸式体验,向世界展示了以都江堰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遗产上,都江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都江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留存了效益巨大的水利工程,历史悠久的李冰石像、卧铁、二王庙等文化遗产,以及放水节、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历史与文明的标志,在世界遗产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中心将持续深入挖掘都江堰文化内涵,积极传播都江堰水利工程蕴含的中国治水智慧,让世界更好地认识都江堰、了解都江堰,让这颗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闪耀更加夺目的光彩。
来源:powerboy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