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被怀疑失效的,小鹏、华为和理想打嘴仗的,强制国标真能管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09:00 2

摘要:进入5月,中国智能电动车行业掀起新一轮技术路线之争。理想汽车前智能驾驶负责人赵哲伦与小鹏自动驾驶高管袁婷婷围绕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激光雷达与纯视觉方案展开隔空交锋。随着强制性国标《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进入征求意见阶段,这场技术路线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祁驿

进入5月,中国智能电动车行业掀起新一轮技术路线之争。理想汽车前智能驾驶负责人赵哲伦与小鹏自动驾驶高管袁婷婷围绕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激光雷达与纯视觉方案展开隔空交锋。随着强制性国标《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进入征求意见阶段,这场技术路线的“生死战”或将重塑行业格局。

“纯视觉方案在空间感知精度上存在天然短板!”赵哲伦在5月18日的微博中直言,激光雷达通过主动发射红外光波可直接获取障碍物深度信息,其量产车型已实现120km/h刹停及更高级的AES(自动紧急避让)功能。他特别强调,AEB作为“24小时在线”的安全功能,误触发率需打磨至“30万公里一次”的极低水平,而激光雷达在夜间、逆光等场景下的稳定性具有不可替代性。理想工程师杨杰曾透露,其激光雷达方案成功避免过50km/h时速下的行人碰撞事故。

对于这一观点,小鹏汽车迅速做出反击。袁婷婷在5月19日晒出实测视频,宣称通过算法迭代,小鹏纯视觉AEB已突破130km/h刹停速度,误触发率较上一代降低15%。“激光雷达看得远是伪命题!”她指出,激光束在远距离会因发散角扩大导致信息密度骤降,而高分辨率摄像头配合AI大模型才是远距离目标检测的最优解。即将上市的小鹏M03 MAX将搭载全套纯视觉AEB,直接挑战“激光雷达必选论”。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争论焦点暗含技术路线的底层逻辑差异。赵哲伦所称的“120km/h刹停”特指自车对静止车辆的绝对速度,而小鹏展示的130km/h成绩实为动态相对速度。

小鹏前高管刘毅林一张ChatGPT绘制的"虾扯蛋"漫画,意外暴露行业潜规则。某新势力工程师私下透露:"现在AEB宣传有三大话术——拿相对速度偷换绝对速度、用实验室数据掩盖真实路况、把特定场景包装成通用能力。"

华为ADS首席架构师李振亚指出致命矛盾:"夜间逆光环境下,激光雷达探测距离是纯视觉的3倍,但车企更愿把钱花在冰箱彩电上。"这得到中汽研数据佐证: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夜间事故率降低41%,而纯视觉方案在雨雾天气误触发率飙升300%。

蔚来智能驾驶产品与体验负责人黄鑫在长文中总结了AEB量产的“心路历程”:从追求刹停速度,到扩大响应目标,再到覆盖全角度穿行场景,最终回归“减少事故”的本质。

AEBS作为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基础,其技术路线之争早有伏笔。2023年,何小鹏与余承东围绕AEB的“隔空论战”曾引发行业震动。何小鹏直言“友商讲的 AEB 99%是假的”,暗指部分车企夸大宣传;余承东则反击称“有的车企连AEB基本功能都没做”。

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AEB的技术边界。当时问界M7宣称AEB最高刹停时速达90km/h,而小鹏认为这一指标在实际场景中可能引发误判。“速度过高时,系统误刹车会导致后车追尾风险陡增。” 小鹏汽车技术人员解释。

戏剧性的是,双方最终握手言和。何小鹏在社交平台表示,与余承东讨论后决定通过OTA拓展AEB功能,并感谢对方的“大度”。这一转变折射出行业共识:AEB技术需在安全性与实用性间找到平衡。正如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专家所言:“AEB不是万能的,它需要与驾驶员形成互补。”

“安全无价,但钱包有价!”正在郑州北汽贸选车的市民王先生算了一笔账:带激光雷达的顶配车型普遍贵2-3万元,相当于全家半年的油费开支。这种矛盾折射市场现状:零跑、比亚迪将激光雷达列为顶配专属,而特斯拉、小鹏力推纯视觉降本。数据显示,2025年1-2月,16万元以下车型AEB装配率仅50%,8万元以下车型更是低至2.6%。

车企的“分层策略”加深了消费者困惑。华为、理想采用“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方案,蔚来则在主品牌保留激光雷达,副品牌乐道转向纯视觉。

这种矛盾在数据端得到印证:乘联会数据显示,32万元以上车型AEB搭载率达93%,而8万元以下车型仅有2.6%。更残酷的是技术鸿沟——某15万级纯电车型AEB夜间刹停速度仅40km/h,与其宣传的"80km/h全域防护"相差甚远。

"选激光雷达还是信算法?"速腾聚创技术总监王磊给出折中方案:"像极氪007那样搞双Orin-X+1颗激光雷达+11颗摄像头,才是成本与安全的黄金分割点。"他展示的极氪夜间AEB实录令人震撼:60km/h逆光行驶中,系统提前2.3秒识别蹲地系鞋带行人,平稳刹停距离障碍物1.8米。

这场技术路线之争的终局裁判,竟是5月16日小米SU7的惨烈事故。行车记录仪显示,车辆以116km/h撞击施工障碍物时,双目视觉系统竟将隔离墩识别为"云朵阴影"。遇难者家属的控诉字字泣血:"宣传时说130km/h都能刹停,真出事时连警报都没有!"

5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征求意见稿,要求2028年起所有M1类乘用车及N1类载货汽车强制安装AEBS,新增行人、自行车等弱势群体识别及仿真测试。这意味着,曾被何小鹏吐槽“99%不达标”的AEB系统将迎来统一技术门槛。

新规直击行业痛点。现行标准仅考核车对车场景,而新国标要求系统在20-60km时速区间识别横穿行人、自行车及踏板摩托车,并通过雨天、夜间等极端环境仿真测试。北方工业大学纪雪洪教授指出,这标志着我国标准体系从“对标国际”转向“自主建标”,预计每年可减少追尾事故19万起,挽救超150人生命。

不过,技术升级伴随成本阵痛。某商用车企业技术负责人透露,为满足新规,低端视觉方案需加装激光雷达或4D毫米波雷达,单车成本将增加3000-5000元。这对于本就利润微薄的10万元以下车型堪称生死考验。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AEBS的应用能够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保险公司的成本支出。纪雪洪认为,事故数据的改善会直接影响保费的制定,因此,保险费用有望下降。

随着强制性标准的推进,AEB将从“选配”走向“标配”,但技术路线的争论或许不会停歇。对消费者而言,在参数与价格的权衡中,或许更应关注一个核心问题:当危险来临,这套系统能否真正护你周全?

来源:大河汽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