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消化内科王晓艳教授与陈杰副教授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雪研究员共同完成的一项跨国队列研究,在《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上发表。该研究系统评估了不同类型植物性饮食与炎症性
01
2025年3月,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消化内科王晓艳教授与陈杰副教授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雪研究员共同完成的一项跨国队列研究,在《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上发表。该研究系统评估了不同类型植物性饮食与炎症性肠病(IBD)发生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为饮食干预在IBD预防和管理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02
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基于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和欧洲癌症与营养前瞻性调查(EPIC)的庞大人群数据,共纳入超过52万名无IBD病史的成年人,随访时间最长达到14.5年。
研究人员采用三种饮食评分体系——总体植物性饮食指数(PDI)、健康植物性饮食指数(Healthy PDI)和不健康植物性饮食指数(Unhealthy PDI),对参与者的饮食模式进行分类,并分析其与IBD发病风险及疾病结局的关系。
主要终点为IBD的发生率,次要终点包括IBD相关手术、糖尿病、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率。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风险比(HR)及其95%置信区间(CI)。
关键发现一:健康植物性饮食显著降低IBD发病率
在UK Biobank队列中,经过平均11.6年的随访,共记录到925例IBD新发病例;而在EPIC队列中,14.5年内共有548例新发病例。
结果显示:健康植物性饮食(富含全谷物、水果、蔬菜、坚果等天然植物食品)与IBD风险呈显著负相关。在UK Biobank中,健康PDI得分最高的五分位组相比最低组,IBD发病风险下降了25%(HR=0.75);EPIC队列中也观察到类似趋势(HR=0.71),两个队列的汇总分析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保护效应。
这表明,坚持高质量的植物性饮食有助于降低IBD的发病风险。
关键发现二:不健康植物性饮食增加IBD风险
与健康植物性饮食相反,高摄入精制谷物、油炸食品、甜食和含糖饮料等“不健康植物性饮食”,则与IBD风险上升密切相关。UK Biobank数据显示,不健康PDI最高者相比最低者,IBD风险上升48%(HR=1.48);EPIC队列中该风险更是增加了54%(HR=1.54)。
这些结果提示,即使以植物为主,但饮食结构不合理也可能加重肠道炎症负担。
关键发现三:饮食质量影响IBD进展与手术需求
在UK Biobank子集中,研究还分析了饮食模式对IBD患者病情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高健康PDI评分者接受IBD相关手术的风险降低了50%(HR=0.50);而高不健康PDI评分者手术风险则翻倍(HR=2.12)。
这说明,饮食不仅影响疾病是否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式的选择。
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CRP水平和一种名为INFLA-score的炎症评分在饮食与IBD关联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这些炎症指标部分解释了健康植物性饮食对IBD的保护效果,中介效应占比在3.9%至11.6%之间。
尽管中介效应有限,但这也提示植物性饮食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如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屏障功能)发挥更广泛的抗炎作用。
研究还探讨了遗传背景与饮食之间的协同影响。结果显示:在具有中高遗传风险的人群中,健康植物性饮食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例如,健康PDI每提高10个单位,中等遗传风险组的IBD风险下降29%,而高风险组下降21%;相比之下,低遗传风险组的保护效应较弱(HR=1.01)。这一发现强调了对于具有遗传倾向的人群而言,良好的饮食习惯可能是重要的防控手段。
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几类常见食物与IBD风险的关系:全谷物和水果摄入较高与IBD风险降低有关(HR分别为0.93和0.95);甜食和土豆摄入较多则与IBD风险升高相关(HR均为1.08)。这进一步验证了饮食质量在IBD防治中的重要性。
03
本研究表明,植物性饮食并非千篇一律,其对IBD的影响取决于食物的具体组成。健康的植物性饮食有助于降低IBD的发病风险和疾病严重程度,而不健康的植物性饮食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个性化饮食建议、结合肠道微生物组分析,为不同人群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营养干预策略,从而实现IBD的精准防控。
参考
Chen, Jie, et al. "Composition of plant-based diets and the incidence and progno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 multinational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Europe 52 (2025).
来源:丽姐聊情感健康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