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三点半难题”成为千万家庭的集体焦虑,当政策与需求的双重红利催生出一个千亿级市场,一家名为贝尔安亲的教育机构正借助“课后服务”的风口,以每年新增200家校区的速度站上风口浪尖。
编辑 | 余溯
出品 | 潮起网「加盟指南」
当“三点半难题”成为千万家庭的集体焦虑,当政策与需求的双重红利催生出一个千亿级市场,一家名为贝尔安亲的教育机构正借助“课后服务”的风口,以每年新增200家校区的速度站上风口浪尖。
这家号称“课后服务行业标准制定者”的企业并非一夜间成名。事实上,他用了13年时间才从“台湾经验”本土化为覆盖160城的全国连锁品牌。然而,在加盟商争相涌入的背后,贝尔安亲标准化体系的可持续性、县域市场的下沉阻力,以及行业监管的潜在风险,正为这场狂奔写下隐晦的注脚。
这场看似确定的财富盛宴,究竟是教育消费升级的必然产物,还是资本裹挟下的又一次泡沫狂欢?
贝尔安亲崛起背后,是政策与需求的“双螺旋”
课后服务市场的爆发绝非偶然。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达1.93亿,其中课后服务需求缺口仍达40%。
而海量学生群体与课后服务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的矛盾,既源于“双减”政策后学校服务供给的有限性(公办机构仅能提供基础看护),也折射出85后家长对“教育代际升级”的迫切需求——他们愿意为专业课后服务支付每月1500-3000元的费用,是传统“小饭桌”客单价的3-5倍。
于是,贝尔安亲乘势崛起,并精准踩中了这一结构性机遇。
公开信息显示,贝尔安亲创始人赵静芳作为生活服务业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深度参与《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制定,这一背景使品牌在政策合规性上占据先机。
更关键的是,贝尔安亲构建的“托管+”模式突破了传统业态:通过“双师课堂”引入新东方等头部教培资源,将作业辅导效率提升42%;利用OTO托教云平台实现90%作业批改自动化,人力成本降低30%。
依靠这种“政策搭台+技术赋能”的策略,贝尔安亲在杭州、成都等试点城市实现单校区3个月盈利的行业奇迹。
高速扩张下的AB面
目前,贝尔安亲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拥有多达1600家校区。其中,加盟店占比超过80%。
与很多其他连锁加盟行业一样,这种轻资产模式虽加速了市场覆盖,却也埋下隐患。
据悉,贝尔安亲将标准化运用的炉火纯青,其独创的“六维服务体系”将服务拆解为217个标准化动作,从学生进门测温到错题订正均有明确流程;通过“安亲大学”,向门店输送经过120课时培训的师资,确保教学一致性;公司自主研发的选址系统能根据小学半径、社区房价等12项指标自动生成开店建议,选址准确率达92%。
不过众所周知的是,标准化在很多时候是一柄双刃剑,特别是在服务行业,贝尔安亲自然也不能例外。
据相关媒体报道,贝尔安亲存在有诸多可能为机构带来隐患的暗流。比如加盟商为压缩成本,常以“本地化”名义降低师资标准(县域校区持证教师比例不足60%);还有部分校区为快速回本,将生均活动空间从标准的2.5㎡压缩至1.8㎡,与品牌主张的“精致教育”形成反差。
急速下沉策略难免导致管理半径失控。
2024年,贝尔安亲河南某加盟店因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退费纠纷,使品牌口碑一度遭遇负面影响。
可以看到,虽然通过子品牌“贝尔优能”的降低加盟费(县域店16.7万元起)策略,贝尔安亲得以在下沉市场快速渗透,但县级城市平均客单价仅为一线的60%,迫使部分加盟商通过增设书法、编程等付费课程维持利润,反而模糊了品牌定位,进而给品牌扩张埋下风险。
风口之上的隐忧
从更大的行业维度,即便坐拥先发优势,贝尔安亲仍需直面行业深层挑战。
首先是服务质量的长尾效应。
“托管行业本质是信任经济。”中国教育学会托管分会专家指出,家长容忍度与机构规模成反比——当校区突破2000家时,1%的失误率就意味着每年200起投诉。
从贝尔安亲的情况看,他在规模上已经十分接近家长的容忍度红线:根据一则统计,目前贝尔安亲的NPS(净推荐值)虽达72%,但其AI督导系统仅能覆盖60%的监管环节,剩余仍需依赖人工抽查。表明在长远的维度,机构需警惕家长投诉带来的口碑影响。
其次,是政策红利的递减曲线。
课后服务政策施行多年以后,政策端也逐步看到了家长们的“难办”。随着北京、上海等地试点“财政购买课后服务”,公办体系正逐步蚕食市场份额。
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2024年政府采购服务已覆盖75%小学,这直接导致周边培训机构学生流失率达40%。对于贝尔安亲这样的课后服务机构而言,长期生意势必受到影响。
最后,贝尔安亲也需直面资本入局后的生态重构。
课后服务市场潜力爆发的背景下,并非只有贝尔安亲看到了市场机遇。其他品牌中,新东方、学而思等巨头凭借K12基因强势转型,其“素质教育+托管”组合拳其实在市场中更具杀伤力。
比如,学而思在深圳推出的“成长中心”单店投资超300万元,以智能学习系统、沉浸式场景形成降维打击,或多或少会对周边贝尔安亲校区的续费率产生影响。
贝尔安亲的扩张叙事,本质是一场关于“规模与质量”、“速度与安全”的极限平衡。当行业从“草莽期”步入“精耕期”,其能否将先发优势转化为持续壁垒,取决于两个关键转变:从“加盟数量驱动”转向“单店效能优化”,从“政策套利者”转型为“生态构建者”。
正如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所言:“隐形冠军的终极考验,在于能否在规模扩张中保持毛细血管级的控制力。”这场课后服务的马拉松,或许才刚刚经过第一个补给站。
来源:于见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