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肝会名家谈|陆伦根教授:控瘤药物相关肝损伤的管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1 04:32 1

摘要:第13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近日于中国·雄安召开,本届大会主题为“政策引领·创新驱动·人文关怀-推动疑难及重症肝病诊疗新发展”,以全景式视角呈现肝病学领域的前沿突破与发展趋势。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陆伦根教授分享控瘤药

本文经陆伦根教授审核授权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导读

第13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近日于中国·雄安召开,本届大会主题为“政策引领·创新驱动·人文关怀-推动疑难及重症肝病诊疗新发展”,以全景式视角呈现肝病学领域的前沿突破与发展趋势。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陆伦根教授分享控瘤药物相关肝损伤的管理。

医脉通:

从被动应对肝损伤到主动防控,当前肿瘤治疗中药物性肝损伤管理的理念突破是什么?在控瘤药物相关肝损伤的预防策略中,哪些重要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相关临床风险并提升患者治疗耐受性?

陆伦根 教授

近年来,得益于新型技术和药物的广泛应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用药周期也相应增长,增加了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风险。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控瘤药物主要包括化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以及中药等。控瘤药物在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提高患者生存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潜在的肝损伤风险不容忽视。

因此,在使用控瘤药物时,应加强肝损伤的监测,监测肝脏生化指标是判断肝损伤发生的重要手段。一旦发现肝损伤,应及时使用抗炎保肝药物,甚至考虑停用部分控瘤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应主动监测肝脏功能,同时根据药物治疗效果和肝损伤情况,综合评估与权衡获益,以选择合作的治疗方案,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平衡。

医脉通:对于已发生肝损伤的肿瘤患者,临床常面临

“保肝治疗”与“抗肿瘤疗效”的平衡难题。请您谈谈在实践中如何制定个体化的风险获益决策框架?

陆伦根 教授

在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延长生存期是关键目标。然而,部分患者并非因肿瘤本身,而是受控瘤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或肾脏损伤等不良反应影响。因此,在治疗中,需通过多学科协作,综合评估控瘤药物的疗效与风险,权衡患者的获益与潜在危害。同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沟通,确保其了解治疗方案及潜在风险。对于具有较高肝损伤风险的控瘤药物,可在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抗炎保肝药物,以降低肝损伤风险。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持续动态评估肝损伤情况、控瘤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总体获益,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定更好的治疗方向。

陆伦根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科主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肝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肝病学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中国医促会消化分会常委、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肝胆学组委员、先后兼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学组副组长、肝纤维化学组副组长、重肝学组副组长、自身免疫性肝病学组副组长等职。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之名医-优秀风范”、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上海市领军人才。获发明专利2项。以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二等奖2项,华夏科技成果二等奖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肝脏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