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丢失已久的感知力,我终于把它找回来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2 08:44 1

摘要:天已渐亮,远处的天空像蓝丝绒一般沉静安稳。我听见阳台外屋顶上的鸟鸣,感受着阳光撒在房间的温度和状态。

在西班牙马略卡岛的第三个早晨,我醒来得很早。

天已渐亮,远处的天空像蓝丝绒一般沉静安稳。我听见阳台外屋顶上的鸟鸣,感受着阳光撒在房间的温度和状态。

白色的落地纱帘在风中摇摆,我仿佛能听到几公里以外橄榄树叶的摩挲声。一瞬间,我仿佛连空气中的尘埃和粒子,都能清晰地感知到它们的形状和质感。

就在这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似乎好久没有如此强烈地感知到,“活着”这件事了。

在这趟旅行出发前的几周,我还是另一种状态:不停地在一人创业中摸索尝试。钢筋水泥的城市让我早已失去了新鲜感,然而生活的便利又让我离不开这一方土地。尽管我已经尽全力正念生活,但总觉得一个冬天过去,心中少了许多激情与鲜活。

我以为是懒散、是疲倦、是不得要领。直到后来才意识到,这一切背后,其实是一个根源性的问题——我的“感知力”,在每日的生活中,被消耗着,在丧失着。

12 天的西班牙旅行结束后,我落地香港,突然感觉前所未有的精神抖擞。旅行伊始的疲惫之态被西班牙的阳光晒得荡然无存。

我清晰地意识到,我的感知力,回来了。

感知力的本质:人类与世界的深层连接

感知力,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接收、解读和回应世界的能力

在原始社会,感知力曾是生存的关键——猎人要听出风中的异响,农夫要观察土壤的湿度,这种与自然环境的深度互动,塑造了人类独特的感知系统。

在工业文明到来前,人类的生活节奏与自然周期紧密相连。春种秋收的劳作、月升月落的观察,都在不断强化和训练着感官的敏锐度。日本美学中的 “物哀”、“侘寂”,中国文人笔下的 “澄怀观道”,皆是对感知力的高度推崇。

具体来讲,感知力包括如下方面:

五感的敏锐:即通过影像、声音、气味、味道和触感来全面体会当下的能力身体的感知:扫描和察觉当下身体各个部分细致感觉的能力情绪的察觉:观察和觉知到自己当下情绪为何,以及不同层次的能力意义的连接:从平凡一刻中,感受到一种超越当下的连接与触动的能力

因此,一个人不仅仅是活着,而是被世界召唤着去回应。

感知力,说到底就是你主动回应这个世界的能力。

没有它,我们只能活在自动驾驶的程序里。

有了它,我们才真正拥有了“活出自己”的可能。

我们正集体进入“低感知时代”

在现代社会,感知力从“生存技能”变成了“奢侈品”。我们不再需要靠感官去判断危险、寻找食物,于是大脑自动降低了它的优先级。慢慢地,我们的某些原始能力逐渐消失。

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时刻?

食物到了嘴边,却说不出它的味道。也根本想不起昨天吃了什么;明明走了一段很长的路,却回忆不起沿路的任何景象;躺在床上,看着手机刷啊刷,时间过去一小时,却不记得刚刚看了什么。

这不是“专注力差”,也不完全是“拖延”或“注意力涣散”,而是一种更隐性的状况:

我们的“感知力”正在退化。

而现代人的感知力退化,也早已不是新鲜话题。

调查显示,一位普通现代人平均每天要处理的信息量,相当于 15 世纪一个人一生接收的信息总和。

而现代生活也使我们离“原始人类”的感知节奏越来越远:

电子产品让我们长时间凝视屏幕,消耗了本该用于观察、想象、连接的注意力;快节奏生活催促我们用结果导向去看待每一件事,失去了对过程的感觉;封闭的室内空间限制了我们与自然的互动,阳光、风、温度这些感官元素变得稀薄;社交媒体的“情绪泡沫”使我们看似时刻在表达情绪,却没有体验到真实的情绪为何。

人在长期处于信息密集、高刺激但低情感连接的状态下,会逐渐丧失对环境与内心的微妙感知。这种状态称为“感知钝化”。

而每天长时间面对屏幕,尤其是多任务处理者,感知相关的大脑神经网络(如默认模式网络等)的活跃度明显下降。这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识别、身体觉察与创造力。

是的,我们正在成为“头部生物(brain creature)”——头脑里有逻辑、有计划、有担忧。但心与身体,早已失联。

找回感知力的六大基础法则

从西班牙回来后,我开始意识到,感知力不是天生的,是完全可以通过环境和系统地塑造,后天锻炼和培养的

我其实并没有“彻底变了一个人”,我只是一点一点,在全新的旅程中,把身体和心重新调频回来了。

而下面这些方法听起来或许很简单,但它们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们慢、它们“具体”,它们让我们真的开始去看、听、闻、触、感受、去临在。

一、重新与身体连接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触觉刺激能直接激活大脑的体感皮层,帮助我们恢复对身体的觉察。

赤脚走路:在家中、草地、沙滩、木地板上行走,让脚底重新接触不同的质感。

身体扫描:闭上眼睛,从脚趾到头顶,一点点感受身体的重量、温度、紧绷或松弛的部位。

规律运动:运动是最直接的身体唤醒方式。不论是任何运动,只要当我们真正关注身体的感受,就能发现许多被忽视的信号。

二、有意识地调动五感

每个人对于五感的敏锐度都有区别,找一两个你不并太敏感的感官,尝试更多地使用它们。如果不清楚如何使用,可以去问问你的孩子们。少儿时期的感官是最鲜活的。

视觉:每天找一个新颜色,比如天空的蓝、树叶的绿,观察它的细微变化。

听觉:关掉音乐和短视频,听听周围的声音——风声、鸟叫、远处的人声。

嗅觉:闻一闻咖啡、面包、雨后泥土的味道,试着描述它。

味觉:吃饭时放下手机,专注咀嚼,感受食物的质地和味道层次。

触觉:摸一摸不同材质的物品——羊毛、木头、金属,感受它们的触感。

这些看似简单的练习,能帮助我们重新激活钝化的感官。

三、尝试练习“通感”

通感是将不同感官的体验相互联结的能力。小时候语文课学到通感的时候,完全不理解这个感官之间的互动到底是怎么做到的。长大后,似乎慢慢懂得个中玄妙。

孩子们天生擅长“通感“——他们会说“阳光是甜的”“风的声音像棉花”。而我们也绝对可以重新学习这种能力:

听到一首歌,想象它的颜色和突然;

看到一幅画,想象它的气味和味道;

尝到一种味道,联想它的触感和温度。

四、让好感觉再多停留一会儿

通常,我们都会有感觉很好的时候。然而脑中纷扰的声音,总是让我们的好感觉“好景不长”。

当你感觉美好的时候,试着 stay there, keep it, 让感觉延续在当下。不要急着走开,不要急着评判这美好是否虚假。让那些“美好都是暂时的”、“生活终究一地鸡毛”的声音先休息一下。

邀请那些 “我很幸福”,“这一刻很美好”,“我可以拥有更多这样的时刻”的声音多待一阵子。

五、去有空间感的地方

大自然是最好的疗愈师。每周安排一次短途徒步,走进森林、海边或山野,让身体浸润在负氧离子中,感受自然的磅礴与静谧。

寺庙、教堂等宗教场所同样具有独特的空间能量,穹顶的高度、光线的明暗、焚香的气息,都能让人不自觉地沉静下来,专注于内心的感知。

在这些场域中,我们得以暂时摆脱世俗的纷扰,重新校准与世界的频率。

六、独处和安静的时光

请每天至少留出 1 小时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

也许只是一个人静静吃一顿饭,散一场步,听一张音乐专辑。或者专注做上一会儿自己喜欢的事。

放下电子设备,让大脑从信息轰炸中暂时解脱。

只有当独处的时候,一个人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试着多一些独处时间,看看会发生什么。

破除固有思维,为感知力正名

在当今思辨和逻辑至上的时代,谈论感受和感知力时常是一种不被足够重视的行为。然而我们已然意识到,每个人的感受都随着世界和社会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琢磨。我们分享感受和渴求回应的需求也越来越深。

请不要怕谈论感受,更不要跳过感受。是人就有感受,我们不是机器人。

在传统教育中,我们被教导 “喜怒不形于色”,将情绪视为软弱的表现。但心理学研究表明,表达感受不仅能缓解压力,还能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尝试在信任的人面前承认自己的真实情绪,哪怕只是一句 “今天我感觉很挫败”,也能帮助我们打破情感的桎梏。

当然,在表达的同时,我们需要一个安全的空间释放感受。这可以是与好友的深夜长谈,可以是日记本上的私密书写,也可以是独自在房间里的放声大哭。重要的是,这个空间里没有评判、没有比较,只有全然地接纳与理解。

在那些每日都有许多情绪涌来的日子里,找到自己每日感知力重启的方式,也至关重要。

就像手机需要充电,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定期“重启”。有人通过睡前阅读进入另一个世界,有人通过晨间冥想重启自己,有人通过煮咖啡或烹饪治愈自己。找到属于你的“重启功能”,让疲惫的身心重新充满能量。

而当那些非常艰难的时刻来临时,学会与感受和解,体会自己脆弱、悲伤和愤怒的时刻。如果善用和直面,这会是感知力成长的最好时机。

最后的最后,日升日落,月缺月圆,感知力也同样有周期。

学会观察感知力的周期和趋势,你就拥有了了解自我的独家密匙。

感知力就像潮汐,有涨有落。然而不断练习和加强的过程中,你一定会有非凡的体验和成长。

后记

在西班牙的最后一天,我坐在塞维利亚的西班牙广场上。夕阳已下,天渐暗沉。我静静地坐着,只是安静地坐着。前两天的大停电一日,已让我的感知力彻底重启。我感受着这来之不易重新获得的“超能力”。

其实没什么玄妙,只是一种非常完整、彻底和融入在这一刻的平静感。只是静静地待着,不说话,仅此而已。

在这个追求效率与速度的时代,找回感知力或许是一场逆流而上的修行。但当我们重新学会用双脚丈量土地、用眼睛捕捉星光、用心灵感受流转,就会知道,生命的丰盈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与世界产生多少真实而深刻的连接。

感知力的回归,让我重新发现:生活不在远方,而在每一个被无比温柔对待的当下。

或许,我们不需要去旅行,就能找回感知力。只需要停下来,真真正正地看一次天空,听一次风声,感受一次呼吸。

这个世界从未停止为我们提供富足。

只要找回感知力,我们就能重新活着。

来源:奴隶社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