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宋时期,大文豪苏轼刚刚进入京城做官。年纪轻轻就因为才华横溢而备受瞩目,当然是春风得意。
年轻的时候总以为,说话快人快语,是一种本事。
有了一定的阅历之后,才明白“话要慢慢说”,说出来的话,要经过深思熟虑。
人到中年以后,能够管住嘴,才是真正的修行。
北宋时期,大文豪苏轼刚刚进入京城做官。年纪轻轻就因为才华横溢而备受瞩目,当然是春风得意。
有一天上朝,众多大臣正在讨论推行新法,而新法是宰相王安石推动的。
当王安石向皇帝说完自己的想法后,苏轼见王安石如此急功近利,便当场讥讽道:“宰相要学商鞅?怕是忘了商鞅的车裂之祸!”
这话一说出口,满朝皆惊。
王安石的门生见此情况,趁机弹劾苏轼“谤讪朝政”。于是,苏轼就被贬到了黄州。
在谪居期间,苏轼常常去田间看农夫种地。
当他见到农夫插秧时,为了播种,一边弯腰一边后退。
于是从此顿悟:原来,有时候适当的退步,就是向前。
从此以后,苏轼向皇帝呈上奏章之前,必定要反复修改,删掉那些锋芒毕露的措辞。
等到重返朝廷时,苏轼早已收起了当年的锐气。
晚年回顾仕途,苏轼在给朋友的书信中写道:“早年语快招祸,而今方知慎言的必要。”
苏轼终于知道:说话的时候,言语过于锋芒,不仅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还很有可能为自己招来灾祸。
这就是祸从口出的典型表现。
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专业知识,85%取决于人际交往能力。”
而在人际交往中,言语的沟通至关重要。真正的沟通智慧,不在于压倒对方,而在于达成理解与共赢。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自我监控理论”,大意是:那些能够进行高度自我监控的人,为了适应社交环境,更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
也就是说,那些会说话,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从来不会逞一时的口舌之快。
他们懂得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调整自己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比如跟同事一起讨论工作,他们不会直接说“你错了”,而是会委婉地说“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
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如果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会引发对方的心理防御机制,进而双方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反之,隐藏锋芒的说话方式,不仅可以维护他人的自尊,还能为自己减少潜在的社交威胁。
《道德经》有云:“大辩若讷,大巧若拙。”
真正的聪明人,不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而是看起来好像嘴很笨,实则具有大智慧的人。
本质上,这类人并不是真的口才不好,而是他们知道,把自己的内心话表达出来,只要是能张嘴说话的人都可以,但能够在合适的时候闭嘴或者说出来的话能让人听了舒服,那才是真本事。
说话隐藏锋芒,不是懦弱,而是历经沧桑后的人间清醒。
这样的人,在看待外界的人事物时,心里犹如明镜一般,但看破不说破,给予他人尊重,给予自己保险。
—End—
来源:非渔非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