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这地这么差,为什么经济还能这么繁荣?定都不能只看军事角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07:30 1

摘要:前阵子,随着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热播,大家对了解北宋历史的热情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对古汴梁的历史极有兴趣。要说起东京城,我们一定绕不开《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其笔下的画卷为我们展现了一座市井繁华的东京城,其富庶热闹的生活也为众人

前阵子,随着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热播,大家对了解北宋历史的热情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对古汴梁的历史极有兴趣。要说起东京城,我们一定绕不开《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其笔下的画卷为我们展现了一座市井繁华的东京城,其富庶热闹的生活也为众人所向往。北宋开国为什么要将都城定于开封呢?而定都开封又为北宋的发展带来哪些利处?

一、尴尬的“四战之地”

开封,古称汴梁,号称“八朝古都”。三代的夏,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金朝都曾在此建都,故而名噪历史。古时的开封繁华富庶,但其实在历史上,很多大一统王朝的统治者对这座都城并不太看好。

为什么呢?

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开封在军事上处于高度劣势。开封号称“四战之地”,四面八方都没有多少可供防守的地形地貌。其地四周多为平原,北边除了黄河可作天险,其他地方几乎无险可守。论山川险要,它既不如古都长安,也不如旁邻洛阳。

北方的游牧民族从北京或山西南下,骑兵俯冲华北平原,只要越过黄河天险,兵锋即可直指汴河。

而这种情况,在宋朝时期便体现的尤为明显。北宋在与辽朝、金朝作战过程中,就曾多次遭受过辽与金的军事威胁。

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在1104年9月,辽圣宗与萧太后率军南下攻宋。不到20天,部队就到达了离东京城不远的河南澶州。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宋走到了末期。

1127年8月,金军完颜宗翰与完颜宗望分别从从云州、保州,分两路进军,金军势大,连克太原、洛阳、真定、中山等城市,仅3个月,就已陈兵于东京城外。同年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北宋因此灭亡。

可以说北宋的覆灭与都城的选址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实话实说,单纯从安全角度考量,开封还真不是一个最佳的理想都城。

那么,既然开封的地理形势如此拙劣,那么宋朝有没有想过要迁都呢?

还真考虑过。早在北宋初期与中期之时,就有人提出过要迁都洛阳。

第一个提出来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我们知道,开封作为“四战之地”,本身是没有什么军事地形优势的。而皇帝要想解决都城防务问题,就需要在城中派遣大量驻军。而军队是要吃粮食的,军队多了,运输负担自然也就随之增加。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赵匡胤就和臣下提出要仿效汉周,迁都洛阳。《宋元资治通鉴》有载:“吾欲西迁,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汉周故事,以安天下也。”

结果没成想,赵匡胤一提出要迁都,立马招致群臣反对,尤其是弟弟赵匡义的反对。赵匡义在开封势力盘根错节,自然不想迁都。所以他提出一条反对理由:国家防务“在德不在险”。太祖一听,弟弟说的这么冠冕堂皇,自己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这件事后来也就罢了。

到北宋中期之时,国家“冗兵”“冗费”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又一次向仁宗提议迁都。《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对仁宗说:“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但这件事又因为反对派吕夷简不同意,所以又没做成。自此之后,开封就一直作为北宋都城,直到灭亡。

纵观北宋一朝,因都城问题在军事上吃瘪的事情,还真是不少。都城问题在宋朝皇帝那里也着实是一块心病。

但我们说凡事总得看全局,有一弊必有一利,有一坏便有一好。开封虽说在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在其他方面优势可就太多了。所以定都开封在历史上也有其合理性所在。我们如果从城市地理的角度来说,一个城市要想发展,一定与优越的地理区位分不开关系。那我们不妨就以地理区位作为切入口,看一看定都开封有哪些优势。

二、定都的合理性

开封历史悠久,定都底蕴深厚。自从夏朝开始,开封就已经成为都城。而汉唐之际,长安、洛阳罹遭战火,城市资源环境均遭受到大规模破坏,唐亡之后,实在难为都城。而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开封的经济地位则日趋上升。五代之际,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就分别在开封定都,经过它们数朝对这座城市的不断开发经营,开封的都城状貌已初具规模,北宋借前朝历史之便,在开封建都,实在是便利有余。

北宋东京城图例

开封还具有地理优势,水陆交通极其的便利。

从陆路角度讲,开封北接北京,西邻甘肃,东通连云港,南近淮河。虽然从军事角度讲,它是一块“四战之地”的劣地,但如果从经济角度分析,它却是一块四通八达的交汇良地。

若从水路角度讲,开封连接金水河、五丈河、惠民河、淮河,借助隋朝大运河的便利渠道,纵横四方,一来有利于粮食进京,二来也有利于贸易繁荣。

在北宋开国之初,宋太祖便在东京城设置专门的发运使疏通水路,负责管理各地的物资进京。太宗继位后,有一年开封闹灾荒,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中央则干脆下令,让各地只储存三个月的粮食物资,其他则全部运往开封。于是从史书中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每天运河上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最后,如若从政治角度考量,开封的政治位置也非常优越。河南号称“天下之中”,北宋定都开封,为政治带来的最大好处,则是便于中央控制全国。

综合上述几条原因我们发现,东京能够兴盛,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

三、人口与商业价值

开封地理位置优越,便能带来大量人口。从北宋建国前,到北宋灭亡后,东京城的人口都始终保持在百万以上,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第一大都城。在10到12世纪的世界上,人口高达百万的城市少之又少。东京城众多的人口也能为这所城市的发展带来兴旺的人气。

开封城交通便利,人口繁盛,必然会带来商贸的发展。隋唐时期,长安城实施“坊市制”。而坊市制度最大的弊端则在于限制了人们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流动。譬如,唐朝规定:百姓们每天只能在中午12点到下午天黑前进行贸易。傍晚钟一响,大家就得收摊回去了。而且,唐朝在晚上还实行“宵禁”制度,所以在当时,也没有出现像现在所谓的“夜市经济”。不仅如此,为了方便管理,唐朝在长安城规定,商贸活动只能在城中的左右两端进行。这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东市”“西市”。“坊市制”的施行,严重阻碍了商品贸易的自由流通。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不合理的制度则出现了松动。在宋真宗时期,便废“坊市”,开夜市,都城夜生活因此也骤然发达起来,商贸景象十分繁荣。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住在开封城里的人们,平常都不太爱在家做饭,一到饭点大家都想出门下馆子。所以很多饭店经常忙活到半夜才打烊。而有些热闹的街市,甚至是24小时营业。

开封人比较会玩,光吃饭不行,吃完饭总还得找点娱乐项目。所以,为了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说书的、唱曲的、跳舞的专业班子就都发展起来了。这也就是所谓的“勾栏瓦肆”。可以说,当年北宋开封人民的日子,过的是相当舒适的。

发达的商业,为开封带来巨额的财政收入,我们知道,北宋政府常常缺钱,如果能从商业贸易中获得更多的税收,这对北宋政府而言是求之不得的。所以这也是北宋定都开封的一条原因与利处。

文史君说

都城的选择,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都城选址优良,便有利于国家的兴盛繁荣;都城选址草率,则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都城的选址。北宋所选的都城开封城,是综合历史、地理、商业、人口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后,最终确立下来的。而历史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荣兴旺,与当年定都开封的正确决定是离不开的。

参考文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年。

王立群:《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上下》,大象出版社,2012年。

苏升乾:《清明上河读宋朝》,商务印书馆,2012年。

来源:湖北台历史漫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