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父母懂得了边界感,愿意去给孩子减情绪、减少自己的责任、减少讲道理,让孩子真正懂得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时,他们就会意识到去调整行为和节奏,养成适应成长的能力。
当父母懂得了边界感,愿意去给孩子减情绪、减少自己的责任、减少讲道理,让孩子真正懂得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时,他们就会意识到去调整行为和节奏,养成适应成长的能力。
——萨姐
作者:暖心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学习很积极。
早上自己起床洗漱、阅读,晚上放学回来主动写作业。
但是,上了三年级之后,学习上就有点懈怠了。
每天早上起床,喊三遍都不会动一下,吃早饭到上学都要催十几遍她才会慢腾腾地收拾好书包出门。
赶紧起来,不然要迟到了。
还不快去写作业,就知道玩,有什么出息!
快点,磨蹭什么,学习一点都不积极……
这些话几乎每天都在说。
刚开始,儿子还会回答“知道了,马上”。
可是,后来越催越拖拉,他听得不耐烦之后还会怼我:“哎呀,你烦不烦啊!整天就知道催催催。”
上了初中后,开始出现了厌学现象:
如果我一出差,他在家作业都不做,经常被老师拎着站黑板。
学会了偷偷玩游戏,上课睡觉。
也学会了和我顶嘴:“你整天就知道催我做这、做那,管那么多闲事,真的很让人烦!”
有时候催多了,他就会戴上耳机躲在房间里玩游戏。
那一刻我才明白,催促就是在给孩子的成长“踩刹车”。
很多父母总希望孩子“快一点”,如果孩子跟不上自己的脚步,就会不停地催。
可是,你会发现,越是被催的孩子,将来越来越差劲。
心理学研究发现:被催促最多的孩子,行动力反而比同龄人低40%。
90%的父母不懂:越催越慢的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真相。
01
催促的本质:
孩子成长的“加速器”
看过一句话:成为家长后,生活就像开了2倍速,而孩子却是0.25倍速。
这句话其实就是在“镜映”父母,养孩子的节奏太快:
快点写作业;
快点睡觉;
快点去学习……
当父母把“快点”一词挂在嘴边,本质上是用成人的“时间加速器”碾压孩子的“成长缓冲带”,就是在将孩子推着走。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脑成像实验室研究表明:7岁以下儿童处理视觉信息的速度比成人慢30%。
也就是说,孩子天生做事就比成人“慢半拍”。
父母以为孩子拖拉,或许就是他正在专注的过程。
比如:
孩子本来准备写作业了,父母的一句“赶紧写作业,磨蹭啥”就如同暴力般切断孩子的专注力,让大脑活动大受干扰,慌乱之中,大脑只收到这样的指示:不想做,不想认真去做,完成就可以了。
久而久之,孩子会越来越差劲。
看过一个实验:
有两个家庭的6岁孩子:
一个孩子经常被夸奖,父母经常陪伴;
另一个孩子经常催促、吼叫孩子,让孩子总是被推着走。
一段时间后,他们扫描了这两个孩子的大脑,结果令人震惊:
长期经历压力焦虑情绪和催促吼叫的小孩,大脑明显萎缩,脑容量相较于同龄正常家庭成长环境小孩小30%!
这也意味着催促会降低孩子的智力水平,然后让孩子越来越笨。
当催促声与孩子的内在节奏持续冲突,他们会陷入“越催越慌、越慌越慢”的恶性循环。
最终:
有的孩子会在催促中变得慌乱,让大脑处于“萎缩”状态,然后越来越慢。
有些孩子会在慌乱中失去判断力,在焦虑中丧失生命力。
02
《内在动机》一书中指出:
“当外在压力取代了自主意愿,人的行为会从‘我想做’退化为‘我必须做’,甚至‘我偏不做’。
这就好比如,父母对孩子说“赶紧去学习,不努力,将来怎么考大学”。
孩子的内心想的是:我就不好好学习,不想考大学怎么了!
“催促”就像是父母的权力输出,孩子被迫地接受父母的控制,然后让亲子关系变成拉锯战。
在网上看过一位初中生写的日记,她说:
每次妈妈吼我,叫我去赶紧写作业时,我都想把作业本撕掉,因为我不想输给她的命令。
父母反复强调“快一点”,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时间紧迫”,而是“我的选择不被尊重”。
同时他的内心不仅会“暗暗与父母较劲”,还会产生压抑、自卑心理。
有儿童心理学家曾指出:
经常被催促的儿童,其唾液皮质醇(压力激素)浓度是同龄人的2.1倍,抑郁量表得分高出47%。
这些孩子常出现两种极端认知:“我永远不够好”或“努力根本没有意义”。
催促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否定,背后有一层意思是:你很差劲、你做得不好。
表姐的儿子平时成绩还可以,但就是做题粗心大意。
表姐为此很焦虑,经常要求儿子多做题。
只要儿子有一点休息时间,她就会催促:
赶紧去做题,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每天多用功,再看看你在学习上付出了多少。
加快脚步,不然你会越来越落后……
儿子每次被她唠叨得很烦躁,他慢慢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劲,听着这些批评和否定,他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努力都是没用的。
于是他开始厌学、玩游戏、不写作业……
表姐想管他,可是每次道理还没说出来,儿子就会怼:“我的人生,凭什么都是你作主?难道我不能有自主权吗?”
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类天生渴望自主感。
当孩子穿衣、吃饭、学习等日常事务都被催促裹挟,孩子其实是会默默反抗的:拖拉、磨蹭,通过“故意放慢速度”来宣示主权。
孩子的磨蹭、叛逆,其实背后可能是在“反抗”父母。
03
孩子不是被“催熟”的
教育需要做“减法”
董宇辉的一句话:
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他指出:过度在意,只会伤害到你的孩子。
因为你大事小事都要干预,避免他犯错的同时,你也避免了他的成长;
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攥得太紧,孩子的压迫感也会特别重。
是啊!
家长越“懒”,孩子越强!
孩子不是被“催熟”的,学会做减法教育,孩子反而更容易走向成功。
如何做减法?
1)“减情绪”:学会“慢下来”,别当“灭火器”
情绪,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情绪,处理的结果都不一样。
比如:孩子很努力了,但是考试还是考砸了。
正面的情绪回应:
妈妈知道你这次没考好,其实你自己也难过,但是妈妈看到你的努力了,所以不要气垒,总有一天你会看到成绩的。
正能量的父母,会一点一点慢慢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找到自信和力量。
负面的情绪回应:
你看看你,平时学习那么晚学了些什么?肯定又没认真,赶紧快点去学习,别磨蹭了。
负能量的父母,他会用催促去激发内心的愤怒,这样的话否定了孩子的所有努力,让他既自卑、又自负。
因此,要改掉催促的毛病,父母要做的第一步是“减情绪”,遇到事情时家长先“学会等” ,不要对孩子大吼大叫:
孩子早上磨蹭,我们可以等一等他;
学习不那么积极,多去与孩子沟通;
孩子拖拉,多去尊重一下他的“慢动作”。
稳定的情绪状态,才是孩子最好的情绪锚点。
2)“减责任”,管住边界,别当“代耕人”
在我们的教育观里,太多父母总担心孩子“吃亏”或“走错路”。
只要孩子做错一点就会唠叨,有一点没做好就催促,最后让孩子越来越反感。
真正的教育,父母要“减责任”:
就是把属于孩子的责任还给他,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去安排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克曾提出“心理分化”理论:
孩子越早拥有自主空间,越容易建立自我认知,从而发展出健全的人格。
或许孩子上学没有迟到、作业按时完成、按时吃饭、按时睡觉。
但是因为天生的“慢一点”而遭到父母的催促,孩子就会越来越被动,责任感也会越来越弱。
父母要“减责任”,首先要停止催促孩子去完成他自己的事。
比如:
不要因为害怕孩子迟到而一遍遍催他,让他知道上学是他自己的事。
也不要因为作业没有及时完成,就大骂孩子,而是多让他去体验后果。
当父母懂得了边界感,孩子懂得了承担了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时,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磨蹭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
凡事都别太急躁,把 “孩子的事”还给孩子,把“你的事”留给自己,你可以允
许他慢一点,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就该自己做!不要当“代耕人”!
3)“减道理”,活成孩子的“参照物”,别当“教科书”
樊登曾在《成长的觉醒》中回忆,儿子嘟嘟7岁时沉迷《我的世界》游戏,每天抱着iPad不愿放手。
为了纠正孩子的恶习,樊登和儿子做了约定:
1. 每天游戏时间自主安排,但不超过40分钟,超时则次日禁用;
2. 父母使用手机必须说明用途;
3. 每周日召开家庭会议制定全家计划,包括父母的健身目标。
令人意外地是,儿子嘟嘟主动在iPad上设置了倒计时闹钟。
这个倒计时系统持续了整整三年,从未出现过超时记录。
很多时候,我们唠叨、催促会换来孩子的反感,其实是因为父母的榜样没给够。
话太多,太唠叨,催促,总是说大道理会遭人烦。
说再多的话,唠叨再多的事,都不如自己去做榜样来的正确。
与其嚷嚷娃“别玩游戏了”,不如就把努力工作的样子给孩子看看,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榜样所在。
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活成啥样,娃就照着啥样生长。
父母把催促换成榜样,孩子才会真正被影响和点燃。
04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
“除非孩子自己准备好,否则催促毫无意义。”
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被“催”出来的,不要用父母的快节奏去打乱孩子的成长轨迹,有可能那些被误解的“慢动作”,才是赋予孩子生命的根源。
父母要记住:被催熟的人,从来等不到春天;慢养长大的孩子,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期。
来源:萨提亚实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