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实践,是教育的鲜活课堂。从田间地头的“自然学堂”到匠心独运的“非遗工坊”,从科技赋能的“智慧农场”到家校联动的“生活课堂”——金堂县各学校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品牌,让“劳动最光荣”的信念扎根童心,让“创造向未来”的种子悄然萌发
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实践,是教育的鲜活课堂。从田间地头的“自然学堂”到匠心独运的“非遗工坊”,从科技赋能的“智慧农场”到家校联动的“生活课堂”——金堂县各学校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品牌,让“劳动最光荣”的信念扎根童心,让“创造向未来”的种子悄然萌发。
今天,我们将走进成都师范附属小学金堂分校的劳动教育现场,看孩子们如何用双手丈量土地的温度,用汗水浇灌成长的智慧,用创新点亮劳动的意义。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成都师范附属小学金堂分校积极响应新教育理念与政策号召,以“小鬼当家” 主题式劳动教育课程为核心,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工作。
一、以“当家”之名,立劳动之根
“小鬼当家”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小鬼”指活泼可爱,透着聪慧、勇于探索创新劲儿的小学生。学校通过“当家”系列课程,根植小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其劳动技能与习惯。学校依托市级课题《“小鬼当家”主题式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根据小学生习惯养成规律,构建了适合本校学生的劳动课程体系,同时发挥成都市智慧课程发展联盟资源优势,推动本校劳动教育科学化、系统化发展。
低年级:着重培养劳动兴趣和习惯,通过整理书包、穿衣叠被等自我服务劳动,奠定发展基础;中年级:巩固基础劳动技能,通过班级劳动和简单家务劳动,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感;高年级:拓展劳动范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劳动实践,进一步增强劳动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
必修课筑牢根基,学科课渗透拓展深度,实践活动强化应用。
01必修课保障每班每周安排一节劳动课程,为劳动教育提供充足时间保障。课程内容紧密围绕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领域,明确各年级具体劳动教育内容。
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深挖劳动教育元素,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实现学科融合,达成劳动育人目标。语文课本中《邓小平爷爷植树》将种植劳动引入现实;数学课程中《认识里程表》让学生变身“家庭水电抄录员”;科学课上的“植物观察”让学生变身种植“小农夫”......
(1)“小鬼当家”种植忙
学校利用现有劳动种植基地开辟菜园,学生全程参与蔬菜种植到收获。从翻土播种到浇水施肥,再到收获采摘烹饪,实现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多重收获。
(2)节日主题乐
学校依托各类节日,精心策划系列主题活动,在活动中点燃学生劳动热情。端午节,绘五彩蛋、缝制香包、包粽子;中秋节,做灯笼、制贺卡;元旦节,写对联、写福字、剪窗花......妙趣横生,种下劳动种子。
(3)常态实践足
学校定期开展“我是小厨师”“家务小能手”“劳动技能大比拼”等系列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实践活动,激发劳动热情,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能。
学校厚植劳动价值理念,优化劳动文化建设。在校园楼道展示区、劳动实践教室等多处摆放传统农具,定期更新文化主题墙,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处处感受劳动的魅力。
邀请劳动榜样人物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感受价值引领。同时,通过综合评比,选评先进班级、最美个人等荣誉,激发学生劳动参与积极性。
四、专业引领结硕果
学校组建了“1+1+N+N”的专业师资队伍,含分管领导、专职劳动教育教师、班主任和校外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同时聘请校内清洁工人、食堂师傅、园丁担任劳动教育辅导员,成为学校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有力补充。日常结合专业教研、专项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劳动教育专业引领结出繁盛硕果,学校教师撰写的十余篇劳动教育论文在成都市教改、课改论文评选中获一、二等奖,学校劳动课程荣获四川省立德树人创新案例一等奖、成都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优秀案例,课题研究阶段成果荣获成都市教育科研课题阶段成果二等奖......
来源:励学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