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鄢文龙:江西丰城人,作家,教授,学者,江西省高考语文命题人。今日头条专栏作者。曾任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语言学教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师从著名音韵学专家刘晓南先生,著名修辞学家吴礼权先生。中国思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修辞学会副秘
作者简介
鄢文龙:江西丰城人,作家,教授,学者,江西省高考语文命题人。今日头条专栏作者。曾任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语言学教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师从著名音韵学专家刘晓南先生,著名修辞学家吴礼权先生。中国思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修辞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中国模糊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委员会常务理事。出版学术专著19部,其中,代表作有散文集《月点波心》《月在波心》;长篇小说《相爱,只为情》(又名《庄生晓梦》),短篇小说《领养》(又名《非婚生育》);文学评论《颠覆与超越——史铁生文学作品的修辞化生存》;传记《晚唐巨擘郑鹧鸪》《姚勉评传》《周德清评传》《梁寅评传》。
窥影掩月最水更
——暗夜中的守望者:夜鹭
洞若(鄢文龙)
北京的半年时光,颠覆了我不少认知。
北滨河的枯柳新枝条;
河岸婀娜灿烂的碧桃花儿;
河中悠然游弋偶尔低飞的夜鹭。
有一次,我发现河岸竟然停伫着四只鸟儿,一大三小。顿然间,我轻轻地停驻脚步,右手慌忙示意爱人别惊扰了鸟儿。刹那间,便咔嚓咔嚓地连拍了几张鸟儿的定格照片。
见我这般专注的样子,有一中年妇女善意地提醒我:“假的!”我才恍然大悟。那种真切,那般自然,我简直怀疑起自己。怪不得有人撰文:“买半斤齐白石的虾”,怪不得最近流行一句话:“见到的不一定真实”,原来:造境,远远比真实更为逼真。
终于,有一天傍晚,河里几只夜鹭破水而入的声音惊动了我的视觉,当我随着鸟儿的位移注视时,我被震撼了。那种淡定,那种游弋,那种悠闲……
夜鹭的名字很多,我却唯独偏爱“水更”一名,大概源于《闽书》中的记载留给我的记忆。旧时渔民以其夜鸣的声音当作计时的参考,类似今天的“生物钟”。
很喜欢这样一句诗:“暗沼窥鱼影,疏林掩月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是对夜鹭最好的定评,如果给他们写一句诺贝尔颁奖词,我想这是最好的褒奖。毕竟,他们是暗夜中最执着的守望者。
如果有人问我,哪一首诗词,对夜鹭的描写最为传神,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宋辛弃疾《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惊窥沙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淡月疏星。浣沙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每每倚靠在河边的栅栏:
那种月光下的灵动,让我想起唐代徐夤的《双鹭》:“双鹭雕笼昨夜开,月明飞出立庭隈。”
那种寒冬里的孤傲与静谧,令我回忆起宋代张玉娘的《夜鹭》:“白鹭宿秋陂,夜寒如隋雪。久立不飞去,月明霜气洌。”
那种与北滨河相融所营造出的空灵悠远,使我浮现宋代卢祖皋笔下《贺新郎》的意境:“有朝云、夜月和鸥鹭。”
那种捕食时机警与威猛,至今难忘当代诗人刘梅生的《七律·明湖夜鹭美》:“柳树枝头藏甲兵,嘴尖爪利有神情。紧盯水面待鱼动,偶转身躯显鹭狰。”
暮色四合时,先是两三声低沉,好像是在清清嗓子。接着,柳梢间便有了动静。白天里看着纹丝不动的树影,刹那间突然活了起来,婀娜着,挑逗着,原来,这才是挡不住的诱惑。正在欣赏杨柳的瞬间,那灰白的身影儿突然从枝叶间滑出,翅膀划破暮色的声响轻得几乎听不见,飘向了远方。
一只只水更,总是先停在最高的柳树枝上,可劲地缩着脖子,像沉思着即将发生的哲学。头顶的黑羽在暮光中泛着幽蓝,时刻等待着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地平线,水更们便真正开始了拭目以待的夜生活,仿佛深圳的夜晚,格外迷人。
最奇妙的莫过于那眼睛。路灯下,那一对对橙红色的瞳孔反射出奇异的光儿,像微型探照灯。看得出,这双眼睛早已看惯了黑暗,也看透了慢慢儿走进水边,你会惊奇地发现,那单腿站立数小时的夜鹭,早已凝固成一座雕像,一直在伺机而行。瞬间快得让人一时还来不及看清,那长喙突然刺入水中,再抬起时,银亮的鱼尾还在拼命摇摆。精准得让人惊叹。
城市的秘密。
水更们早已见证过情侣在长椅上的切切私语,习惯了醉汉踉跄的脚步,常常聆听着晨跑者规律的呼吸,却始终保持着沉默,缄默着这里发生的每一个秘密。
水更,窥影,城市暗夜的守望者;
夜鹭,掩月,城市最温柔的未来。
2025年5月20日于北京西城小市口北滨河畔柳韵居
来源:鄢教授的退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