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彼时,北大刚宣布恢复校园预约参观,我前往拍摄采访。到了北大,校门口挤满了研学团的学生,由于当时北大仅对个人开放预约,并且预约数量有限,孩子们进不去学校,只在校门口拍了张照就走了,而那些通过预约进入北大的孩子也只是在未名湖走上一圈。
(一)
2023年夏天,研学游市场规模呈井喷式增长。某旅行平台数据显示,7月以来,研学相关搜索热度环比上涨203%,研学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0倍。
很多家长为孩子报名了研学团,期待让孩子见见世面。当激增的需求碰上了并不充分的供给,矛盾不可避免,暴露出诸多乱象。
彼时,北大刚宣布恢复校园预约参观,我前往拍摄采访。到了北大,校门口挤满了研学团的学生,由于当时北大仅对个人开放预约,并且预约数量有限,孩子们进不去学校,只在校门口拍了张照就走了,而那些通过预约进入北大的孩子也只是在未名湖走上一圈。
我上前问他们,照片中的湖和塔叫什么,很多孩子答不上来。
没过几天,北大官网先后发布两则违规入校通报,内容令我有些吃惊,其中一则是通过部分校友,拆分预约139名学员入校,每人收费10800元,合计收费约150万元。
花这么多钱,就为了带孩子来北大溜达一圈,这种违背常理的操作后面有什么利益链条?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我着手开始调查。
(二)
由于电视新闻调查要求画面呈现,从哪里开始,画面怎么拍成了最大的难题。我在网上查询后发现,绝大部分研学团都把“北大清华名校深度游”当作营销噱头,收费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我决定从北大清华研学入手,抽丝剥茧,放弃笨重的摄像机,用手机完成调查跟拍。
7月,正值北京最热时节,我和摄像前往北大和清华校门口蹲点,没想到,清华校门口也是人声鼎沸,很多研学团把这里作为“到此一游”的首选。研学团队每天络绎不绝,不少领队人员拿着一大袋学士服,到了后让孩子们赶紧套上,紧接着像下饺子一样,一队接一队地和“清华大学”几个字合影,甚至连单独拍照的机会都没有,领队们喊得最多的就是“上上上”“快快快”“3、2、1茄子”“好了,撤!下一组!”……
有的领队为了争抢拍照位置,甚至和其他团的领队大打出手,当着孩子们的面互相对骂、打架,我们用手机记录下了这些混乱的场面。
我装作路人和一些研学团领队攀谈起来,他们毫不避讳,直言根本进不去清华,最多只能带孩子们进到清华家属区看看居民楼,这样就算是“到”了清华。
一些资金充裕的研学团则把孩子带入附近的清华科技园,跟园区的公司租一个办公场地,让孩子们在这里上一堂清华的课。我们混入团队来到所谓的清华课堂,发现仅仅是找清华北大的学生或者周边其他大学的学生随便分享半个小时,便称作是“学术交流会”。
种种操作,与报名宣传上的“清北深度游”完全“货不对板”,这些研学团明摆着糊弄学生和家长。
由于一些研学团用了违规手段抢占清北预约入校名额,导致本来想正常入校参观的学生和家长反而进不去了,这又让倒卖入校名额的黄牛们有了可乘之机。
(三)
不止“清华北大游”,市面上其他研学项目也鱼龙混杂,有很多家长在网上吐槽,我顺藤摸瓜联系到多位学生家长,获取了更多细节,比如安排很乱、住得很远、十几个孩子住一间、安全没有保障等等,同时通过高校论坛联系到一些在研学团兼职的大学生,了解到更多情况。
乱象的背后,是研学教育的本质已发生偏离。怎么解决?有怎样的建议?行业应该怎么规范?家长该如何理性看待研学?学生如何研之有道,学有所获?这些都是应该探讨的话题。
我们分别采访了教育经济方面和市场监管方面的专家,从行业、监管等角度给予呼吁、引导和思考。
这则《记者调查:研学之乱》专题报道播出后,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先后被多省市电视台转载转发,多地针对研学游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和指导意见。
2023年下半年起,全国高校有序推进校园开放,迎接中小学研学团队参观打卡;2024年初,北大清华首次设计校园研学路线,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在假期对来访的中小学研学团进行导览、讲解,上好“大思政课”;哈尔滨工业大学对“南方小土豆”的热情接待和校园旅游攻略的推出也上了热搜……对此,我们都进行了持续跟踪报道。
今年11月13日和19日,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促进旅行社研学旅游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这是针对近年来尤其是2023年夏天以来,研学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国家层面进行的又一次规范化和质量提升行动。
我深知,一篇报道的影响力有限,当前的研学游市场仍存在不少问题,但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渐进式,我们也会继续发挥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尽媒体应尽之责。
来源:湖南日报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