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可曾想过,武汉的第一盏电灯从何亮起?在江岸区合作路22号,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欧式建筑静静矗立,它不仅是湖北电力工业的摇篮,更见证了武汉从油灯时代迈入电气化的历史性跨越。这座汉口英商电灯公司旧址,如今已成为湖北省电力博物馆,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光与电的传奇故事。
你可曾想过,武汉的第一盏电灯从何亮起?在江岸区合作路22号,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欧式建筑静静矗立,它不仅是湖北电力工业的摇篮,更见证了武汉从油灯时代迈入电气化的历史性跨越。这座汉口英商电灯公司旧址,如今已成为湖北省电力博物馆,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光与电的传奇故事。
1905年,由景明洋行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的汉口英商电灯公司拔地而起。这座三层砖混建筑占地2983平方米,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当时汉口租界的地标。次年,英国皮货商卜劳德集资3万英镑在此成立英商汉口电灯公司,安装3台总容量125千瓦的小型直流发电机,开始向英、俄、法三国租界供电。租界区竖起的路灯和屋内的电灯,成为黑夜中长江边唯一的光亮,让汉口百姓既感新奇又心生向往。
随着电力需求的增长,公司设备不断扩充。到1924年,发电机总量已达7台,发电总容量2825千瓦,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直流发电厂。1935年公司新增一台1250千瓦发电机,总容量达到5750千瓦。这一时期的汉口英商电灯公司不仅是武汉工业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中国近代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波折。1938年武汉沦陷后,担负汉口华埠供电的汉镇既济水电公司被迫西迁,将业务交英商电灯公司代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强行吞并了这家英资企业。1945年抗战胜利,既济水电公司奉令接管电厂时,发电容量已降至4750千瓦。1950年5月,公司改组为公私合营的汉口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这座百年电厂逐渐退出发电舞台。
从建筑艺术角度看,汉口英商电灯公司旧址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其选址于英、俄租界分界处,充分利用街头转角塑造城市景观;建筑形制上将西方公共建筑与工业建筑特征有机融合,形成鲜明个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2014年,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将其修复改造为湖北省电力博物馆,实现了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完美结合。
如今的湖北省电力博物馆分为历史馆和科普馆,拥有各类展品、藏品12000件。在这里,参观者既能见到跨越百年的原武昌电灯公司发电机转子,也能了解电力从发电厂传输到千家万户的全过程。五年来,博物馆累计接待公众25万人次,成为传播电力科技、传承电力历史的重要平台。
85岁的王淑清老人见证了这座建筑半个多世纪的变化。从点亮汉口第一盏电灯,到如今武汉夜晚的万家灯火,这座百年建筑默默诉说着城市发展的沧桑巨变。2020年,汉口英商电灯公司旧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其历史价值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
湖北省电力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强化安全管理,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同时深入挖掘旧址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这座百年电厂的传奇故事仍在续写,它不仅是湖北电力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创新前行的精神坐标。
来源:柿子历史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