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建的百花古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南香山南麓(行政区位属于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南香山古称南樵,主体由功名顶、北香山、凉赗山组成,南樵海拔434米,与西樵(南海大科山)、东樵(罗浮山)鼎足而峙,相互守望,最为粤中名胜。南香山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
新建的百花古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南香山南麓(行政区位属于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南香山古称南樵,主体由功名顶、北香山、凉赗山组成,南樵海拔434米,与西樵(南海大科山)、东樵(罗浮山)鼎足而峙,相互守望,最为粤中名胜。南香山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岭南地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福地。
百花古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各级领导及广大信众的支持下,百花古寺于2013年被正式批准重建,礼请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大佛寺住持耀智大和尚负责百花古寺的重建工作,2013年11月30日举行奠基仪式。经过10年的努力和耕耘,领导关心、政府支持、众生发愿,和衷共济、众志成城,百花古寺正以崭新的面貌和姿态耸立在南香山下,展现在世人面前。
重建后的百花古寺之所以称名“百花”,既体现耀智大和尚对毛泽东“双百”方针意义的尊重,又继承并超越古人,“莲花”独放,固然美不胜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追求,且寓“花开见佛”之禅意。
新建的百花古寺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容积率1.185,建筑密度34%,绿地率30%,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以广州古刹大佛寺之“大佛”进行规划布局,共分“文化旅游区、佛教教育区、医疗健康区、慈善公益区、养生修行区”五大区域,将构建以“禅宗、净土宗、律宗、书院”四大板块为框架的完整佛学修行体系,整个建筑梯级布局,以南北为中轴线,顺着山势,自南往北,由低渐高,错落有致。主体建筑依次的顺序是,第一进:牌坊楼、园林景观;第二进:山门殿(木结构)、慈云堂、茗心斋、五方护法殿;第三进:天王殿(木结构)、地藏殿、普贤殿、伽蓝殿、文殊殿;第四进:大雄宝殿(木结构)、钟鼓楼(木结构)、弥陀殿、药师殿,下座百花讲堂、祖师殿、客堂,东西侧有斋堂、寮舍;第五进:金光明殿、藏经阁、大圆通殿;两侧分东西南北方院落,东北院落设禅堂、戒学堂、法宝堂、寮房;西北院落设念佛堂、法堂、方丈院、云水堂;东南方院落设百花精舍(供比丘尼众与护法檀越居住);西南方院落设莲花书院(内设康养中心)。北方院落拟建戒堂及寮房,东北方原矿坑拟建百花宝塔,西边拟建康养疗院,东边及其深入地段拟建教育学院、老人院及康复医院。一期已建殿、堂、寮、舍完成建筑面积五万多平方米,湖溪园林完成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二期拟建行政大楼、管理大楼、禅修中心、佛学院等建筑等。山门两侧及殿堂之间的空余地带,移植了数棵百年菩提榕树、香樟树、荔枝树、木棉树、玉兰树等,再衬托各种奇花异草,使新建的百花古寺既呈现古香古色的肃穆和庄严,又彰显了美仑美奂的静谧和祥和,百花古寺将成为僧俗两序信靠、朝拜、禅修、祈福、学习、交流的理想场所!
近年来,百花古寺着力加强文化建设,努力服务增城乃至广州社会发展大局,一是重点打造系统坚持我国佛教中国化方向示范基地,创建“佛教中国化发展方向示范基地”、“广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二是以开光典礼为契机,拟举办国际佛教交流会议,届时将邀请海内外高僧大德及专家学者参加盛会,进一步提升海内外影响力;三是以特色造境、遵生营境、画意营境及正念入境,建设成为绿美生态示范基地,拟于每年举办一次园林康养与正念冥想的研讨会与对话交流活动,深入探究佛教中国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白花古寺,前身为白花书院,始建于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增城建制是汉献帝刘协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故有“未有增城、先有白花”之说。南北朝时期,白花寺是增城万寿寺、正果寺、海门禅院等25座寺庙之一,梁武帝之后,佛教的命运急转直下,全国寺庙焚毁严重,命途多舛。隋朝开始复兴佛教,中国佛教开山立宗、民间佛教兴盛,隋炀帝杨广广建寺院,普度众僧,上传下达,上行下效,增城的百花古寺得以重建。唐朝崇尚儒道、抑制佛教,尤其是845年武宗李炎的“会昌毁佛”,佛教遭受沉重的打击。贞观年间(626—649年)李世民和印度戒日王互派使者,派遣唐僧陈玄奘去印度取经。武则天对佛教采取宽容态度。肃宗李亨至懿宗李漼时,广建佛寺、大造佛像,法会道场兴盛。唐朝近三百年统治,佛教发展跌宕起伏,增城百花古寺自然遭遇“屡建屡毁,屡圮屡葺”的命运。宋朝三百二十年,佛教基本上得到顺利的发展,宋代中期,南樵山上有丹室、寺庙、庵堂、书院等建筑,晨钟暮鼓,香火萦绕,游人如鲫。宋末,元兵入侵,“崖山海战”,宋朝战败,佛门开始遭遇不幸,白花古寺被元兵摧毁,无名氏《题岭下村》诗:“此地原名小广州,蒙兵过处鬼神愁。红羊赤马悲沧海,时听孤魂泣废丘。”正是当时情境的写照。元朝历代帝王将藏传佛教视为国教,佛教在中国得到顺利的发展,百花古寺得到重建。明朝洪武年间,佛教隆盛,寺塔林立。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崇信佛教、修建寺院。嘉靖期间,白花古寺已经被毁,温裕的《娥眉山诗》:“前山寺毁无佳趣,落日岩空有断碑。几度凭高成独眺,长歌一曲起遐思。”就是明证。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部尚书、“甘泉学派”创始人湛若水建莲洞书院,并得到当时增城县令文成子的直接介入和支持。万历年间,“摧毁天下书院为公廨”,魏忠贤等宦官横行猖獗,残忍阴毒之邪恶蹂躏、践踏仁慈正义之善良,随同东林党人的失败,包括莲洞书院在内,天下书院尽毁。明末清初,南樵成为反清复明的基地,南樵周边战火屡起,八方学子望而却步,四面香客闻之生畏,加上兵匪战乱,白花古寺被毁。乾隆二十九年,重建白花古寺,嘉庆版《增城县志》记载“白花寺,在县治西五十圼南香山麓,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增建书舍以为肄业之所。”民国时期国运衰微,“圣地道场,变作修罗恶境,祖庭成牧畜之所,大殿为屠宰之场,方丈作驻兵之营,僧寮化烟霞之窟,菩提路列肉林酒肆,袈裟角现舞扇歌衫,罪秽弥伦,无恶不作。” 危难之际,以太虚、虚云、倓虚为代表的佛教高僧力挽狂澜,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护教运动。1920年前后,咏禅担任百花古寺住持,前往增城,募捐筹款,移址于南香山双鱼岭,重建的百花古寺,成为以“三虚”为代表的“护教运动”的一部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兵燹之下,岭南佛寺、百花古寺再次被毁。
白花古寺经历数代王朝的更迭,跌宕起伏,历经沧桑。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是对她经历的千年沧桑历史的纪念,从今以后,相信重建的百花古寺作为精神的寄托、文化的瑰宝、凝聚的力量、求真至善臻美仰圣的信靠,福运绵延,仙寿恒昌。
来源:城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