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毓福,博山区政协原委员联络工作室主任,博山区北崮山村人,现年83岁。1964年春节期间,王毓福曾亲见焦裕禄同志最后一次回家探亲的情景。近日,他将这些珍贵的回忆写成《我心目中的焦裕禄》,记录了那情那景。
编者按:王毓福,博山区政协原委员联络工作室主任,博山区北崮山村人,现年83岁。1964年春节期间,王毓福曾亲见焦裕禄同志最后一次回家探亲的情景。近日,他将这些珍贵的回忆写成《我心目中的焦裕禄》,记录了那情那景。
我是裕禄故乡人,感到无比自豪。而对焦裕禄同志的记忆,是从1964年春节开始的,那年我21岁。
记得1964年2月11日,农历腊月二十八,临近春节,时年42岁的焦裕禄携妻子儿女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探亲,那情景和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描述的一个样。那时我在北崮山大队学校当教师,原来并不认识焦裕禄,但在村里关帝庙前的大街上亲眼看到了他。记忆犹新,焦裕禄同志中等身材,留着分头,脸庞黝黑,黑里略黄,似带病色,穿着肩头缝补丁且褪了色的青棉大衣,脚穿普通青布棉鞋,乍从外表来看,几乎与村里那些在外干工的人没啥区别。关帝庙前平时就是人们闲时聚会聊天之所,逢年过节更是人多。这天,焦裕禄走近人群,看见十多年不见的乡亲们都是按邻里辈分称呼,有的喊爷爷,有的喊叔叔、大爷,与平辈、晚辈年轻人也都一一打招呼,拜年问好,十分亲切自然。当有人问他在外干什么工作时,他微笑着回答:“干普通服务工作吧!”直到后来从广播喇叭里传来那感动人心的新华社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乡亲们才知道他是堂堂的中共兰考县委书记。
焦裕禄这次返乡探亲过年,一共住了十来天。我听焦裕禄亲侄子焦守忠说,大年初一吃完饺子,焦裕禄便带着孩子们,冒着不时飘落的雪花,来到村西南埋葬死者的山岗上,那里有当年他当区武装部干事时亲自参与掩埋的革命烈士坟头。他指着一座孤坟,向孩子们回忆起这位烈士的英雄事迹,教育孩子们幸福不忘革命先烈。
正月初二这天,我又在关帝庙前看见焦裕禄长兄焦裕生领着几个侄女、侄儿来看打锣鼓闹新春,几个孩子都穿着清一色的“依旧兰”面料做的河南农村式样的棉裤棉袄,跟普通人家孩子穿的差不多。当时在场的有焦氏长辈,也有焦裕禄熟悉的老战友,当知道是焦裕禄的孩子时,按当地习俗,几位老者纷纷掏出一角或两角钱,想给孩子们作为过年压岁钱,硬往他们手里塞,可孩子们都躲到伯父身后,一个劲地摆手不要,弄得几位长辈有点尴尬,就请焦裕生帮助说服孩子们收下。焦裕生解释说:“他们可不会收下。老弟的家规可严了,若是收了不光挨剋,还得挨个送回来。”几个老伙伴听了只好作罢,感叹道:“这裕禄的家教家风,传承得就是好!”
当年我在参加北崮山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时,为编唱歌颂焦裕禄精神的节目搜集素材,曾亲自找到时任北崮山大队党支部书记陈壬年座谈过。听老书记说,他和焦裕禄是昔日的民兵战友,正月初三焦裕禄还到他家里拜年,亲切询问大队农业生产发展,谈社员生活状况。焦裕禄了解情况后,结合自己在兰考农村的工作经验,建议他因地制宜领导社员们也发展工副业,增加社员收入。要靠山吃山,既要栽绿化树,也要多栽果树,这样来钱快些。千言万语中都流露出焦裕禄对故乡经济发展和乡亲们改善生活的关切。
在1966年参与整理焦裕禄故居展览时,分配给我的任务是书写一块宣传栏,内容是摘录新华社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的一段开首语。50多年过去了,至今我还能背诵得来:“……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每每想起,我对焦裕禄精神产生的那段历史背景如同过电影一般。要问我心目中的焦裕禄精神是个啥样子?我的体会是:“居家尽孝,当官为民”。“尽孝”,这是焦裕禄同志家风家教的根本所在;“为民”,正是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来源:潇洒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