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纪录片持续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19 18:14 2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这既表明了讲好中国故事的迫切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讲好中国故事是建设中国话语体系、塑造良好中国形象的重要内容。纪录片作为记忆的载体,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国家留影像,为历史作年轮,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谁创作、为谁立言是纪录片创作的根本问题。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纪录片的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抒写人民、歌颂人民,这既是纪录片创作的现实路径,更是纪录片的基点基石。纪录片的创作风格可以而且应该是百花争艳、万紫千红,但创作的起点应是人民的需求,创作的目的应是为人民所接受和赞赏。我国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新时代火热沸腾的社会生活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难得素材、难得机遇。通过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要坚持“人民史观”的叙述角度,通过“透物见人”的手法,通过诗意叙事与光影效果的巧妙结合,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擘画中国发展的历史跨越,展现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让观众清晰地感知到,这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人”如何在华夏大地上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经营自己的人生,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一生见证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沉淀着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家国情。

要始终将创新理念贯穿创作生产全过程。“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这在纪录片中也得到充分体现。纵观纪录片发展的历史,叙事和制作模式的演进常与技术发展相伴随,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格里尔逊模式是有声电影走向普及的直接产物,60年代的直接电影、真实电影与16毫米摄影机加同步录音技术的成熟紧密相关。因此,如何激发对技术应用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在求新求变的传播生态中不断创新,是构建中国纪录片话语和叙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创作素材与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通过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把创新精神贯穿纪录片创作生产全过程,在“技术+叙事”方面进行更多开拓和创新。当前,技术与媒介的进步带来了纪录片影像质量、本体观念、形态属性、受众体验等的全方位改变,一方面,新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纪录片捕捉和表现现实的能力;另一方面,媒介融合趋势使纪录片与剧情片、动画片、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各种形态交融共生,促进了纪录片新形态的产生;再一方面,媒介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观众位置的转变。展望未来,纪录片与各类媒介技术的融合之势将日益深入,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扩展现实等技术集群的推动下,一系列新兴技术形态的纪录片正陆续出现或逐步普及,包括交互式纪录片、超高清纪录片、虚拟现实纪录片甚至元宇宙形态的纪录片等,但在叙事模式上均还不够成熟,要积极探索、引领这些新兴纪录片的叙事模式、制作流程和技术标准的发展,并在影像呈现上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技术创新,以更生动的视觉语言与沉浸感引导观众进入各自的叙事空间,通过创新性的技术手段,使作品在传递出历史和现代的共鸣的同时,赋予影像艺术一种触动人心的“现场感”,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中华文明的绵延悠长与现代发展的坚实步伐。

要始终把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使命任务。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话语的背后是思想,要通过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让中国故事更加生动、中国形象更加鲜活、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任何纪录片文本本质上都是一种主体性言说,是利用纪实影像对事实的一种意义化建构。纪录片通过纪实影像直抵受众,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和感染力。因此,在国际国内传播中,纪录片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历史重任。在纪录片实践中,话语是叙事的产物,二者相辅相成。没有叙事的雕琢,话语难以生成也无法得到有效传播,而缺乏了话语落点的叙事,其意义内涵也会受限。纪录片作为一种话语文本,背后体现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倾向。在此维度上说,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应以中国精神作为其灵魂,把中华文化精髓与中国价值观作为其话语框架的内核。

进入新时代以来纪录片创作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创作者们创作出了一批既具有文化深度又兼有艺术创新的佳作,反映中国历史、中华文化、新时代中国进行时的纪录片日益受到关注,多主题、立体式的中国纪录片创作和传播格局正在形成。同样,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纪录片创作不是处于一成不变的环境中,而是处在适应发展、开放互动的运动之中。纪录片作为重要的话语工具,应深度参与对国家重大战略的阐释,自觉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历史重任,以生动形象的影视语言提升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吸引力。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