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贸易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半导体、AI等领域的技术封锁清单越拉越长,但中国科技企业的突围方向已悄然转向更底层的战场,即如何在全球产业链中重新定义“技术话语权”。
贸易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半导体、AI等领域的技术封锁清单越拉越长,但中国科技企业的突围方向已悄然转向更底层的战场,即如何在全球产业链中重新定义“技术话语权”。
无人驾驶,这场融合AI、硬件与地缘博弈的竞赛,正逐渐成为新的试金石。
5月21日,百度发布Q1财报。财报显示,一季度,萝卜快跑在全球提供超140万次出行服务,同比增长75%;截至5月,萝卜快跑在全球累计提供超1100万次的出行服务。
数字增长背后,是萝卜快跑过去半年的“非典型扩张”。在香港,他们用五个月时间完成从路测到载客试运营的跨越,运输署官员陈美宝成为首位乘客;在迪拜,与当地交通局签署千台车队协议,直接参与 2030 年智慧城市蓝图;甚至在以法规严苛著称的瑞士,萝卜快跑也拿到了进入欧洲市场的“安全通行证”。
这些动作看似分散,实则暗藏逻辑,即每个市场都是特定挑战的“压力测试场”。
过去十年间,硅谷始终占据技术话语权高地,Waymo 的凤凰城测试车队和特斯拉的 FSD 系统一度被视为行业标杆。
但2025年将成为分水岭,资本市场对落地能力的估值权重显著提升,“木头姐”凯西·伍德半年内六次加仓百度。
但用户的疑问在于,在Waymo和特斯拉的双重围堵下,萝卜快跑凭什么实现“三级跳”?是单纯依靠性价比优势,还是找到了技术落地的另一种模式?更关键的是,当无人驾驶进入“拼落地”的下半场,萝卜快跑的海外突进能否持续撕开市场缺口?
《新立场》认为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萝卜快跑”安全冗余 + 成本控制 + 本地化共生“的独特方法论里。
01、无人驾驶出海:安全是底线,成本是杠杆
当我们探讨无人驾驶出海的底层逻辑时,安全始终是绕不开的第一性原理。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揭示着残酷现实:全球每年124 万交通事故死亡案例中,90% 源于人类驾驶的决策失误。
对此萝卜快跑给出的解法颇具“中国式实用主义”,那就是用冗余来提高自身的“反脆弱性”。
2024 年 5 月,百度Apollo发布了达到 L4 无人驾驶等级的端到端大模型 Apollo ADFM,在此基础上,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全面应用了“百度 Apollo ADFM 大模型+硬件产品+安全架构”的方案,该方案通过 10 重安全冗余方案、6 重MRC安全策略确保车辆稳定可靠,比人开车安全 10 倍,可以大大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
不过真正的安全并不是实验室里的完美数据,更在于街头巷尾实打实的生存智慧。
当然,安全以外,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本下降同样是头部玩家的竞争核心。
在硅谷,Waymo 的单车成本始终徘徊在 20 万美元以上,特斯拉 Cybercab 则依赖 FSD 订阅模式分摊研发成本。而萝卜快跑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题思路:通过大模型重构研发流程,将激光雷达、算力平台等核心部件成本压缩至行业 1/3,结合车路协同的基础设施复用,最终实现 L4 级无人车成本仅为 Waymo 的 1/7。
这种“技术普惠化”策略在中东市场展现出极强穿透力,不同于特斯拉的 “硬件 + 软件”割裂模式,萝卜快跑通过车规级硬件标准化、算法迭代数据化、服务平台化,构建起 “技术 - 成本 - 体验”的正向循环,这种全栈自研能力让其在价格敏感型市场如鱼得水。
在《新立场》看来,成本优势的背后,归根结底还是十年苦功沉淀的“复杂场景消化能力”。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重庆等被硅谷工程师视为“交通地狱”的场景,反而成为萝卜快跑的训练富矿。
也正是这种从“中国式混乱”中淬炼出的泛化能力,成了其打开海外市场的万能钥匙。
相较于技术和成本的考量,无人驾驶的挑战还在于如何让技术穿透地域文化壁垒,所以理解萝卜快跑的出海逻辑,就需要跳出"技术输出" 的传统框架。
例如在香港右舵左行环境中完成压力测试后,便可迅速转化为拓展英联邦市场的“准入密钥”;土耳其作为欧亚交通枢纽,可随时转化为辐射中东、非洲的技术跳板;而在瑞士,这个以法规严苛著称的 “安全试炼场”,亦可成为验证萝卜快跑技术冗余的最佳舞台……
最耐人寻味的是迪拜项目,今年3 月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萝卜快跑直接与迪拜道路交通局(RTA)合作,联合培养本地化技术团队的同时,实现”中国技术 + 区域服务“ 的柔性落地。
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 技术 + 生态”的双重输出,使得萝卜快跑不再是单纯的服务提供商,而是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底层设计师与参与者。
因此透过萝卜快跑从武汉到迪拜的路径,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无人驾驶的出海,本质上是把本土磨砺的生存技能转化为全球通用的技术语言。当特斯拉还执着于单车智能的颠覆性,萝卜快跑已证明真正的竞争力,在于用最低成本实现最复杂场景的驯服,再用这种能力反向定义行业标准。
这种带着“解题方案”而非 “产品目录”的全球化路径,也正是中国科技企业从跟随者转向规则制定者的缩影。
02、AI之后,无人驾驶开启“科技出海2.0”
DeepSeek 用大模型叩开全球 AI 竞争的新维度时,很少有人意识到,中国科技出海的底层逻辑已经从“产品输出”转向“规则定义”。
如今萝卜快跑正以无人驾驶为支点,撬动中国科技出海的“第二增长极”。表面上看,这是两场看似独立的技术远征,本质上反映的都是中国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战略纵深:前者重构虚拟世界的算法话语权,而后者则是物理空间。
最直观的证据就是,在纳斯达克交易大厅,百度股价正在讲述一个关于“技术确定性”的新叙事。
今年5 月,随着萝卜快跑在香港扩区、迪拜签约千台车队的消息叠加,百度美股单周涨幅突破 5%。而被称为 “女版巴菲特”的木头姐,自 3 月建仓以来,更是连续 6 次加仓百度,一个半月内持仓数量翻倍,百度也是其近期投资组合中唯一的中国科技公司。
与传统互联网企业依赖用户增长的估值逻辑不同,萝卜快跑的价值锚点在于“技术规模化的边际效益”。木头姐在《Big Ideas 2025》报告中指出,全球无人驾驶市场将在 2030 年达到 10 万亿美元规模,而萝卜快跑凭借 “1/7 成本实现 L4 级安全”的独特优势,已在这场长跑中占据先发位置。
这种判断在迪拜得到了验证,RTA 将千台无人驾驶汽车交给萝卜快跑,相当于为百度的技术估值添加了 “政府信用背书”,这种能力一旦规模化复制,其商业潜力将远超传统互联网的流量变现逻辑。
当然更深层的意义还是在于行业规则的重构,与DeepSeek通过开源实现技术普惠类似,萝卜快跑的出海路径同样暗含“规则输出”的野心。
与迪拜当地交通局共建的不仅是车队,也可以是一套融合车路协同、云端调度的智能交通中台;在瑞士,严苛法规倒逼的安全冗余设计,反向也能成为参与欧洲标准制定的技术筹码。
这种“卖标准而非卖产品”的柔性落地模式,彻底打破了早年光伏、手机产业链“代工换市场”的被动局面,在规避了早年互联网企业出海遭遇文化冲突的同时,又将中国技术嵌入全球产业链的价值高地。
先有阿联酋AI部长期待在明年的World Governments Summit大会上,所有车队都是由萝卜快跑支持的无人驾驶,后有新加坡副总理、美国前驻华大使试乘点赞,在中美科技博弈的语境下,海外政要的表态具有超越商业层面的象征意义。表面上看是政要对技术的认可,实则是地缘政治中的“可信技术”认证。
毕竟本质上无人驾驶的全球化竞争,是一场技术标准、商业模式与地缘影响力的三重博弈。
当然若将视角拉长至十年周期,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早已注定,尤其是当特斯拉还在为FSD的监管审批焦头烂额,萝卜快跑已准备在香港、迪拜、瑞士建立起三个“技术桥头堡”;Waymo的工程师还为东京狭窄巷道采集数据时,中国公司早已在更复杂的武汉光谷路口完成算法优化。
这不是简单的效率之争,而是两种技术理念的碰撞,一方沉迷颠覆性创新,另一方则信奉“复杂场景驯服能力”的持续积累。
在无人驾驶的世界里,生存逻辑永远属于那些既能驾驭混乱,又能定义秩序的人。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逻辑也是对“技术民族主义”的一种超越。
03、写在最后
全球科技史的转折时刻,往往始于少数企业的非典型实验。
上世纪中国制造靠“微笑曲线”底端的代工换市场,如今萝卜快跑与DeepSeek们则在无人驾驶、大模型领域,用“技术-标准-生态”的组合拳开辟新战线。
就像光伏产业从“三头在外”到制定国际标准,萝卜快跑在迪拜的“联合运营服务”模式、在瑞士的合规经验,中国科技企业正在为新兴技术领域提供中国式方案,这并不是暴力推翻现有体系,而是用实践验证新规则的可能性。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一旦萝卜快跑能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是否意味着为其提供激光雷达的禾赛科技、负责车规级芯片封装的长电科技,也获得了欧洲市场的准入资格?
透过萝卜快跑,我们可以看到典型的“中国科技雁阵模式”:头部企业突破制度壁垒,然后带动整个产业链集群出海。
这种从“解决问题”到“制定规则”,再到“规模化服务”的跨越,或许正是中国科技出海留给时代的最深刻印记。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来源:NewPo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