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的科举制度不仅是人才选拔的核心机制,更因统治者的独特偏好、社会矛盾的折射以及考生个体的传奇经历,衍生出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奇闻逸事。这些故事既展现了宋代科举的独特风貌,也揭示了制度变革背后的人性博弈与政治智慧。
宋代的科举制度不仅是人才选拔的核心机制,更因统治者的独特偏好、社会矛盾的折射以及考生个体的传奇经历,衍生出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奇闻逸事。这些故事既展现了宋代科举的独特风貌,也揭示了制度变革背后的人性博弈与政治智慧。
宋太祖赵匡胤以武人身份开国,对效率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他首创殿试制度后,竟将“交卷速度”作为评定状元的核心标准。开宝八年(975年)殿试中,考生王嗣宗与陈识同时完成答卷,武将出身的宋太祖索性令二人在朝堂上角力决胜。最终王嗣宗摔倒了陈识,以“手搏状元”之名载入史册。此后的宋太宗延续祖制,吕蒙正、苏易简等“快枪手”皆因抢先交卷而夺魁,甚至催生了“以烙饼计时”的民间竞速赛——考生李庶几曾组织众人在烧饼铺比拼,要求在一张饼烙熟的时间内完成一韵诗。
然而速度至上的弊端逐渐显现:考生为求速成,文章多拼凑空洞,如宋人笔记所载“下笔千言,惟以敏速相夸”。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以冷僻题目《卮言日出》反制此风,将提前交卷的李庶几逐出考场,转而录取深思熟虑的孙何为状元,终结了“快枪手”的黄金时代。
命运之神偶尔也会戏弄科场。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考生焦蹈因途中归还他人遗失的金指环而耽误考期,本已绝望返乡,却恰逢礼部考场突遭火灾,考试延期重开。焦蹈抓住机会一举夺魁,民间遂传民谣:“不得场屋烧,哪得状元焦?”更戏剧性的是,这位新科状元衣锦还乡后竟猝然病逝,其人生如流星般短暂绚烂。
另一则轶事则关乎制度的偶然修正: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发现新科进士武济川才学浅薄,恰为主考官同乡。恰在此时,落第考生徐士廉击鼓鸣冤,促使太祖亲自主持复试,开创殿试先例。这场闹剧般的科场丑闻,意外成为科举制度规范化的重要转折。
科场亦是权力斗争的舞台。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的“锁厅试”中,主考官陈之茂无视权相秦桧的授意,执意将力主抗金的陆游列为第一,导致秦桧报复打压。殿试时,宋高宗为制衡秦氏势力,将省试第七名的张孝祥钦点为状元,而秦桧之孙秦埙仅得第三。这场较量中,帝王权术与士人风骨激烈碰撞,最终成就了南宋“人才大爆炸”的一届科举,虞允文、范成大等名臣皆出自此榜。
更荒诞的是制度对权贵的“反向歧视”:1038年殿试放榜前夜,宋仁宗连夜通知六名高官子弟“为寒门让道”;宰相范质的侄子范杲甚至主动弃考,称“世家子弟不当与寒士争利”。这种刻意压制权贵的政策,竟形成了“糊名公道在,孤寒此中求”的社会共识。
面对落第者的怨气,宋朝独创“特奏名”制度:凡科举十五次不中或年逾五十者,可直接授官。开宝三年(970年),106名“老考生”因此跻身仕途,其中不乏皓首穷经者。最极端的例子是康熙年间的广东考生黄章,以百岁高龄赴京赶考,书灯笼上大书“百岁观场”,成为科举史上最年长考生。
然而这项“仁慈政策”实为维稳手段:北宋文人张元因屡试不第投奔西夏,助李元昊大败宋军,迫使朝廷扩大特奏名范围。正如宋真宗所言:“若使才士为敌所用,实为国家大患。”制度的温情面具下,尽是帝王心术的冷峻。
宋嘉祐二年通过了礼部试的考生,在殿试上不再淘汰。因此礼部主持的春闱就成了考生最重要的考试。
为啥殿试不再淘汰了呢?这还得因为一个牛人才改变的。此人叫张元。张元是北宋的举人,多次参加殿试但均未及第,最终愤而投奔西夏,成为西夏的重要谋臣,好水川大败宋军。官至国相。其素怀功名,以灭宋为志,力劝李元昊扩大对宋战争,攻取陕西关中之地,进而东向中原,同时联络契丹,让其攻打河北诸路,让宋朝受到两面夹击,势必陷入困境乃至崩溃。
这一事件引起了北宋朝廷的极大震动,为了安抚举人,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宋仁宗在嘉祐二年下令取消殿试的淘汰制度,凡是参加殿试的举子一律录取。
这也成了后代的规矩,殿试不再淘汰。制度完善的明清科举,也沿用了这个规矩,殿试只排名次,不淘汰。
还得说说嘉祐二年。这一年的考生有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吕大钧这些影响千年的大家,主考官更是欧阳修。
这一年的春闱,也被称为千年第一龙虎榜。
礼部试考四场:第一场试诗赋,第二场试论,第三场试策,第四场试经义。
结果诗词大家的苏东坡在第一场的诗赋考试中写的不及格没过关。这样是跟唐朝一样的规矩,过了一场才能进入下一场考试,苏东坡第一场就挂了。苏东坡最终会试第二名。(不是殿试第二名,殿试第二名才是榜眼)。
还好是宋朝,规矩改了,先参加所有考试才确定是否录取。后来欧阳修看了苏东坡后面的答卷,拍案叫绝,这才让苏东坡成功上岸,否则就给千年第一龙虎榜留下了千年第一大遗憾。
来源:东东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