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X陈亦柏:老夫聊发少年狂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1 21:15 1

摘要:5 月16 日、17 日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84 岁高龄的指挥家劳伦斯·福斯特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魄,携手青年大提琴家陈亦柏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呈现了两场天马行空的音乐对话。其中,17日,青年作曲家蒲天新作《与子瞻同游》中的少年气、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大

文 | 张听雨

5 月16 日、17 日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84 岁高龄的指挥家劳伦斯·福斯特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魄,携手青年大提琴家陈亦柏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呈现了两场天马行空的音乐对话。其中,17日,青年作曲家蒲天新作《与子瞻同游》中的少年气、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大提琴协奏曲》的冷峻感、舒曼《第二交响曲》的敏感与神经质,让这场音乐会既展现了老派指挥家的深厚底蕴,亦彰显了青年艺术家的锋芒。

音乐会以《与子瞻同游》(为二胡与乐队而作)拉开序幕。这部作品以苏轼(字子瞻)为灵感,幻想自己与苏轼同游的经历。二胡演奏家高白以清冷的音色勾勒出“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孤高风骨。高白热衷于演奏现代作品,在技巧表达上驾轻就熟。乐队则以水墨般的音色铺陈展开——弦乐的虚寂如远山叠嶂,木管的色彩似林间鸟鸣,打击乐的轻击则仿若文人墨客的笔触落纸。作为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作品,该作的创作在技巧与意境间实现了难得的平衡——它有着“文人气”,并未陷入比赛投稿常见的技巧堆砌,而是在线性叙事中自然地融入色彩、织体的疏密对比。值得称道的是福斯特的指挥——他显然以对待经典作品的严谨态度雕琢新作,如作品中很多关于力度的细节处理。

今年是肖斯塔科维奇去世五十周年,他的两部大提琴协奏曲皆为罗斯特罗波维奇而写。《G大调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是当晚的重头戏。青年大提琴家陈亦柏以斩钉截铁的钢铁之声诠释了这部冷峻的作品。

第一乐章“广板”中,他苍劲的琴声刺破乐队的阴郁迷雾,高音区的泛音如刀刃般锋利;第二乐章的快速拨弦与跳弓则展现出惊人的控制力,技术无可挑剔却毫无炫技之嫌。尤为震撼的是第三乐章,大提琴与管乐、打击乐的对抗中,陈亦柏以老辣的戏剧张力将音乐推向癫狂边缘,肖氏音乐中的挣扎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返场时,陈亦柏选择了罗斯特罗波维奇的作品《中板》——这一安排颇具深意,作为肖氏两部大提琴协奏曲的题献者,“老罗”的精神遗产在青年演奏家的琴弓下得以延续。陈亦柏的演奏既有“老肖”音乐中需要的锋利,又融入了德奥学派的结构理性,这种超越年龄的成熟是装不出来的,除了技术,这是他更宝贵的天才。

下半场舒曼《C大调第二交响曲》的演绎中,福斯特“老夫聊发少年狂”,以老派指挥的风格让舒曼重生。作为祖宾·梅塔曾经最得力的助手,他的音乐中亦有梅塔的那份端庄,但较之前者更多了些激情与变化。

他诠释的舒曼音乐仿佛是老者对青春激情的回忆。福斯特的传统风格,在于他未回避舒曼交响曲的配器争议,而是如前辈马勒般,通过木管声部加倍弥补原作平衡上的缺憾,但同时他的处理中又保留了舒曼特有的神经质冲动。

第一乐章中,福斯特以方正节拍框定结构,却通过逻辑重音的强调在那些激越的动机中注入更多“不确定性”,在门德尔松风格的抒情旋律中注入弹性速度更体现出他要求音乐幻想性与逻辑性并存的理念;第二乐章的谐谑曲被处理成“大室内乐”是高级的,这个乐章是小提琴著名的乐队片段,很多处理都会过于炫技化,在香港管弦乐团首席、本场客座首席王敬的引领下,小提琴声部以精准的跳弓与分句,将复杂的对位编织成流动的锦缎。这位技术高超的首席显然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弦乐声部,他的声音甚至有时会从弦乐整体中突出出来。第四乐章中,他拒绝以浪漫化的泛滥情感淹没音乐,而是以贝多芬式的雄浑笔触勾勒出舒曼对古典形式的挣扎。乐团的声音是温润而有涵养的,这次上场的“老队员”居多,一定程度上和这位老指挥家的处理相映成趣。

(本文配图为5月16日首场演出照 刘方/摄)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来源:音乐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