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开成都银行2024年报,前十大客户名单宛如一份地方政府基建合作伙伴名录:9家租赁与商务服务企业占据绝对C位,合计贷款占比超35%,剩下一席则留给了风雨飘摇的房地产。这种近乎“梭哈”式的客户结构,在强调风险分散的现代银行业显得格格不入。
—当“押注式增长”撞上时代转身,区域银行的命运抉择
一、惊心动魄的客户名单:35%贷款押注同一行业背后的“成都逻辑”
翻开成都银行2024年报,前十大客户名单宛如一份地方政府基建合作伙伴名录:9家租赁与商务服务企业占据绝对C位,合计贷款占比超35%,剩下一席则留给了风雨飘摇的房地产。这种近乎“梭哈”式的客户结构,在强调风险分散的现代银行业显得格格不入。
数据透视:
租赁与商务服务业贷款余额:2017年248亿 → 2024年2819亿(10.3倍增长)对公贷款占比:75.2%(城商行平均58%)前十大客户集中度:35.6%(远超商业银行10%警戒线)这种“反常”现象的背后,是成都银行与城市发展深度绑定的特殊基因。2015年“拨改租”改革催生的PPP盛宴,让成都银行在机场、高铁、环线公路等千亿级项目中赚得盆满钵满。彼时的“政银合作”堪称完美闭环:政府获得建设资金,银行坐收稳定利差,项目现金流由财政兜底。
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PPP模式退潮下的增长失速
随着2023年PPP项目全国性叫停,成都银行的增长引擎骤然熄火。营收增速从2021年22.5%骤降至2024年5.89%,不良贷款率虽维持在1.32%低位,但“水下冰山”已隐现:
风险预警信号:
期限错配危机:基建贷款平均期限8-10年,与3-5年期存款严重失衡财政承压传导:成都政府债务率突破120%,租金支付能力存疑资本充足率警报: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1%(低于城商行均值9.2%)典型案例是某轨道交通项目:成都银行提供200亿贷款支持,原计划通过土地出让金覆盖还款。但随着楼市下行,周边地块流拍频现,项目现金流缺口达45亿。
三、转型困局:躺在舒适区里的万亿银行
业务维度成都银行现状城商行标杆(如宁波银行)零售贷款占比24.8%41.2%理财子公司筹备6年未落地8家城商行已设立中间业务收入占比9.3%均值15.6%更令人担忧的是,其零售贷款中房贷占比高达72%,在“提前还贷潮”中首当其冲。某支行行长坦言:“做惯了政企大单,小微贷款的风控系统形同虚设。”
四、破局之路:从“押注基建”到“产业银行”的惊险一跃
面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升级国家战略腹地的机遇,成都银行必须重构增长逻辑:
战略突围方向:
军工供应链金融:依托成飞、东方电气等龙头企业,开发“订单融资-存货质押-应收账款保理”全链条服务数字经济新基建:针对西部算力枢纽节点,创新IDC机房REITs融资方案消费金融破圈:联合本地文旅集团推出“熊猫卡”,打通景点-酒店-零售消费场景风险对冲工具箱:
设立10亿级“新兴产业风险补偿基金”引入AI预警系统,动态监测地方财政健康度试点贷款组合证券化,释放150亿风险资本五、城商行启示录:区域银行的生存法则
成都银行的困境折射出中国4000家中小银行的集体焦虑。在“属地经营”与“全国化扩张”的夹缝中,三条进化路径逐渐清晰:
产融深度绑定型:如台州银行专注小微制造,不良率控制在0.9%财富管理驱动型:江苏银行理财规模突破5000亿,AUM增速超30%科技赋能突围型:微众银行依托腾讯生态,单户IT成本仅3.6元结语: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
当“拨改租”红利消散,成都银行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是继续依赖政府信用“躺赚”,还是刀刃向内重构能力?这座万亿金融巨轮能否穿越周期迷雾,答案或许藏在两个细节里:
客户经理考核指标:从“贷款规模”转向“客户综合收益”董事会席位变化:科技背景董事占比提升至30%区域银行的生存哲学,终究要回到那句古老的巴蜀谚语:“会怪自己,莫怪他人。”在时代巨浪前,唯有自我革命者方能破局重生。
来源:韩行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