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有哪些弑君者,都有怎样的下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1 19:51 2

摘要:自古以来,君臣纲常等级森严,以臣弑君,自古以来都是大忌,统治者为了维护君权,制定了严格打压以下犯上的制度,自古以来敢于挑战此等权威者,很多都没有较为妥善的结局。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弑君行为作为对皇权最极端的挑战,始终被视作“大逆不道”的滔天罪行。

自古以来,君臣纲常等级森严,以臣弑君,自古以来都是大忌,统治者为了维护君权,制定了严格打压以下犯上的制度,自古以来敢于挑战此等权威者,很多都没有较为妥善的结局。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弑君行为作为对皇权最极端的挑战,始终被视作“大逆不道”的滔天罪行。

但是权力是最能蛊惑人的利器,许多人为之沉迷,不惜以身犯险。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下的权臣弑主,到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这些弑君者的命运往往与时代背景、政治格局紧密交织,呈现出复杂的历史图景。

晋灵公被弑杀

一、春秋战国:礼法崩坏下的权臣弑主

春秋时期最著名的弑君事件当属晋国权臣赵穿弑杀晋灵公。《左传》详细记载了这场公元前607年的宫廷政变:暴虐无道的晋灵公“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最终被赵盾族弟赵穿在桃园袭杀。耐人寻味的是,史书将责任归咎于“亡不越境,返不讨贼”的执政赵盾,而实际执行者赵穿反而未被严惩,这反映出春秋时期"弑君不讨"的政治现实。

类似案例还有齐国崔杼弑杀齐庄公(前548年),因庄公与崔杼之妻私通,崔杼“伏甲而弑之”,事后虽遭史官直书“崔杼弑其君”,但仍掌控齐国朝政多年。还有就是吴国,光子光为了上位,雇佣了当时最有名的剑客专诸,将剑藏在鱼肚子里,等向王僚献餐的时候,将王僚刺死,之后专诸死于侍卫之手,此事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鱼腹藏剑,专诸刺僚,公子光成功夺取王位,是为吴王阖闾。

鱼腹藏剑

战国中期,英明了大半辈子的赵武灵王,到了中年突然将王位禅让给了儿子,自己退居幕后。但是在做了一段时间太上王之后,深感权力弱化之后的失落,于是想了个馊主意,那就是将赵国一分为二,在北方建立代国,由自己的另一个儿子赵章当王,赵武灵王则居二王之上。但是此计被赵惠文王识破,赵惠文王击败了赵章,然后将赵武灵王囚禁在沙丘宫活活饿死。

战国末期最具戏剧性的当属荆轲刺秦。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遣荆轲以献地图为名行刺秦王政,“图穷匕见”的瞬间成为千古传奇。虽然行动失败,但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形象,与秦舞阳“色变振恐”的怯懦形成鲜明对比。这种非权臣而属刺客类型的弑君者,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理想色彩。

沙丘之谋

二、秦汉至南北朝:制度性报复的开端

秦朝建立后,随着中央集权加强,对弑君者的惩罚趋于制度化。但是制度化赶不上变化,秦始皇出巡驾崩沙丘宫,赵高和李斯密谋之下,伪诏立胡亥为继承者,并杀死了公子扶苏。而胡亥在当了三年傀儡皇帝,声色犬马之后,全国大乱,胡亥对赵高心生不满,赵高于是派人逼胡亥自尽。之后赵高被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西汉霍光废昌邑王刘贺时(前74年),仍遵循“天子废立当由大臣共议”的传统,即使是权臣王莽最终改朝换代,也没有弑君。

曹髦当街遇刺

最恶劣的弑君,发生在三国时期,司马昭的部下贾充指使部将成济当街弑杀魏帝曹髦(260年),影响极为恶劣。当曹髦亲率僮仆讨伐司马氏时,成济受贾充“司马家养汝等,正为今日”的唆使,当街以戈刺穿皇帝胸膛,此事影响极坏,毕竟光天化日大庭广众之下,以利刃弑杀君主,古往今来或许只此一例,事后司马昭为平息舆论,将成济“夷三族”,上演了“弃卒保帅”的政治戏码,但是作为弑君的元凶贾充却在西晋朝享尽了融化,幕后指使者司马昭虽然因为舆论未能称帝,但是其子称帝后,将其谥为皇帝。

五胡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天下礼崩乐坏,弑君为寻常之事,一代雄主苻坚就是弑杀君王苻生而成为前秦天王,后赵石虎几乎将石勒的子孙屠戮殆尽,才坐上皇位。还有檀道济等人弑杀了刘宋前废帝,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465年)被叔父刘彧指使亲信寿寂之弑杀,而弑君者寿寂之后来竟因功封县侯,反映出乱世中道德秩序的崩坏。

除此之外,南北朝最能打的君王之一,拓跋焘一生灭国无数,创下了不朽的功绩,晚年因为脾气火爆,最终死于中常侍宗爱之手,不过宗爱及其党羽被北魏皇室尽数夷灭。还有就是南梁降将侯景,起兵造反,大军围困建康台城,将梁武帝困于台城内,活活饿死。还有北魏末年的尔朱兆,为了报尔朱荣被北魏刺杀之仇,骑兵造反,大军攻下洛阳,纵兵大掠,杀掉临淮王元彧、范阳王元诲等,弑杀孝庄帝元子攸,不过最终还是被高欢击败,自缢而亡。

宇文护被诛杀

南北朝末期,还有个弑君专业户宇文护,西魏末年,随着权臣宇文泰去世,其几位儿子都年龄较小,侄子宇文护掌权,先是护持宇文觉登上皇位,随后弑杀了西魏末代君主。之后觉得宇文觉不好掌控,于是弑杀了宇文觉。立宇文毓登基,然而宇文毓也不是听话的主,于是再次弑杀宇文毓,立周武帝宇文邕继位,最终被宇文邕扮猪吃老虎谋划十余年,反杀。

三、隋唐至宋元:权力博弈的残酷写照

隋炀帝杨广的死亡(618年)标志着弑君主体的转变。宇文化及领导的骁果军叛乱,折射出府兵制崩溃背景下军人的失控。据《隋书》记载,炀帝自知不免,索鸩酒不得,最终被令狐行达缢杀。宇文化及此举招致天下不满,在江都无立足之地,率军北上,被瓦岗军击败后,转而北上,在河北魏县驻军,虽自立为帝,但不久即被窦建德击败,全族遭屠戮。

唐宪宗遇刺

晚唐时期,宦官势力成为弑君主要力量。唐宪宗(820年)、唐敬宗(826年)先后被宦官陈弘志、刘克明等人弑杀。这些阉宦往往在得手后立即拥立新君,利用“禁中事秘”的特点逃避惩罚。如杀害唐敬宗的刘克明,虽在政变失败后投井自尽,但其尸体仍被捞出戮尸。

唐朝末年,唐昭宗成为了如汉献帝一般的末代君王,在几次颠沛流离之后,成为了藩镇军阀掌中的棋子,最终被朱温挟持到了洛阳,因为其不好掌控,被朱温弑杀,其子被立为皇帝,后来也被朱温废除后杀害。而朱温在称帝后,在立储之事上颇为不妥善,最终也被其子弑杀。

北宋的“烛影斧声”事件(976年)作为千古疑案,赵光义是否弑兄篡位至今成谜。但金熙宗完颜亶(1149年)被堂弟完颜亮弑杀则明确载于史册。完颜亮夺位后推行汉化改革,最终却在南侵失败后被部将弑杀(1161年),应验了“弑君者人恒弑之”的历史循环。而完颜亶和完颜亮都是金国颇有作为的君王,这两位君主被弑杀,预示着金国开始走向衰落。

四、明清时期:极端皇权下的惨烈结局

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后,建文帝下落成谜,是否被朱棣所弑杀,至今难有定论。但建文帝的亲信方孝孺因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被“诛十族”,反映出对弑君合法性辩护的极端需求。而明英宗复辟后(1457年),虽未直接处死景泰帝,但将其谥为“戾王”并毁陵寝,实施符号化弑君。

光绪帝之死

清代雍正帝即位争议中,民间盛传其“改诏弑父”之说多为民间话本演义,与历史不符,在此不谈。清朝最典型的当属清末慈禧太后毒死光绪帝(1908年)事件,据清宫档案发现,光绪遗体中砷含量超标2000倍,现代检测技术揭开了这桩迟来的弑君真相。

五、文化视角下的弑君叙事

《史记》首创“弑君列传”体例,将赵高弑秦二世、项羽弑义帝等事件并列记载。儒家文化对弑君存在矛盾态度:一方面强调“君君臣臣”,另一方面又承认"汤武革命"的合法性。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中,将弑君分为“正弑”(如武王伐纣)与“逆弑”,构建起道德评判体系。

法律层面,《唐律疏议》将谋反、谋大逆(含弑君)列于“十恶”之首,规定“不分首从皆凌迟”。明代《大明律》更发展出"夷九族"的极端惩罚。但吊诡的是,成功夺位者往往通过修史将前任君主污名化,如朱棣将建文帝年号从官方记录中抹除,实现"成王败寇"的话语重构。

这些弑君者的结局,本质上折射出皇权政治的残酷逻辑:失败的弑君者成为警示后人的标本,而成功者则通过重构历史记忆获得合法性。从赵穿到袁世凯,无论打着“清君侧”还是“顺天命”的旗号,最终都难逃历史正义的审判。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言:“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这种道德训诫背后,实则是维护统治秩序的深层需求。

来源:俇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