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子女在家啃老26年,两夫妻生气离家,7年后回家呆住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1 18:59 1

摘要: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桂花,我们真的要走吗?”

刘大山望着床头柜上两个孩子的合影,声音有些颤抖。

“我们不走,他们永远不会懂。”王桂花抹着眼泪,却坚定地系紧行李袋。

“可是,他们会不会......”

“会怎样都是他们的路。”王桂花打断了丈夫的话,“二十六年了,该放手了。”

01

村里的早晨总是从鸡鸣开始。刘大山六十年来的习惯,天不亮就起床,哪怕是生病的时候也不例外。

这天清晨,他比往常醒得更早,脑海中盘旋着昨晚的争吵,像一场未散的雷雨。

他悄悄起身,怕吵醒身旁的老伴。王桂花睡得不安稳,眉头紧锁,仿佛梦中也在忧愁。刘大山心疼地望了她一眼,轻手轻脚地下床,拖着他那刚从医院回来还未完全恢复的身体。

院子里的老槐树静默着,见证了这个家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

刘大山坐在树下的石凳上,点燃了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烟草的气息灌进肺里,他咳嗽了几声,但没有熄灭手中的烟。眼前浮现出昨天医院出院时的情景。

“大山,病是好了,但你得好好养着。这把年纪了,可不能再像年轻时那么拼命了。”医生的叮嘱言犹在耳。

他本以为回到家能有个热乎饭,能看到儿女给他和老伴儿一点关心,哪怕是假装的也好。可推开门,眼前的景象如同一把刀,直接插进他的心窝——家里乱得像被偷了,厨房里堆着没洗的碗筷,客厅里零食包装和啤酒瓶散落一地。

王桂花一个人在收拾,而儿子刘小龙正窝在沙发里打游戏,女儿刘小凤则对着手机自拍,不时发出嬉笑声。

“爸,你回来啦。”刘小龙头也不抬,随口应了一句。

“妈,我这直播间粉丝突破三千了,要不要给我买个新手机庆祝一下?这个像素太低了。”刘小凤对着刚忙完的母亲撒娇。

刘大山在医院憋了一周的火,在那一刻彻底爆发。他冲上前,一把抢过儿子手中的游戏机,摔在地上。又转身,夺过女儿的手机,扔进了水缸。

“你们眼里还有我和你妈吗?我住院一周,回来看见的就是这个?”刘大山声音嘶哑,胸口剧烈起伏。

那一晚的争吵,惊动了整个村子。刘小龙喊他封建,刘小凤哭着说他从不理解她。王桂花则像往常一样,既心疼孩子又心疼丈夫,左右为难。

最终,刘大山摔门而出,在村口的小卖部喝了一夜闷酒,直到天蒙蒙亮才踉跄着回家。

他坐在院子里,看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第一次感到了彻骨的疲惫。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灵上的。

02

刘大山和王桂花的故事,在村里几乎是人尽皆知。他们年轻时是村里的模范夫妻,他能干肯干,她勤快持家。

两人省吃俭用,把儿子送进县城技校,女儿培养到高中毕业。村里人都羡慕他们有出息的子女,未来的养老生活一定有依靠。

子女学业结束后,以就业难为由,都回到了农村。起初,他们以为是孩子们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社会,也就由着他们。一年、两年、五年......不知不觉,十几年过去了。

小龙三十五岁了,仍然赖在家里,整天沉迷游戏和赌博,时不时找父母要钱。小凤三十二岁,整天刷短视频,网购,做着网红梦,却从未真正努力过。

他们像两株寄生藤,紧紧缠绕在老树上,吸取着养分,毫不在意老树是否还能支撑多久。

“大山,你在这坐了一宿?”王桂花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她裹着一件旧毛衣,站在院子里,眼睛微红。

刘大山掐灭了手中的烟,叹了口气:“桂花,我想好了。”

“想好什么了?”王桂花在他身旁坐下,轻轻握住他的手。

“我们走吧,离开这里。把房子留给他们,看他们能不能自己活下去。”刘大山的声音很轻,却很坚定。

王桂花愣住了,她没想到丈夫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但她知道,这个决定他可能思考了很久很久。

“可是,他们......”她欲言又止。

“十几年了,桂花。我们已经尽力了。”刘大山握紧妻子的手,“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也老了。”

王桂花沉默了许久,最终微微点头:“好,我跟你走。”

就这样,在那个清晨,当晨雾还未散尽,刘大山和王桂花悄悄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写下一封简短的信,留下一些积蓄,轻轻关上了家门。

他们只告诉了村长李德才一人他们的去向,叮嘱他暂时不要告诉孩子们。

他们要去县城,租个小房子,开始新的生活。也许是逃避,也许是无奈,更或许,是他们能想到的最后一种教育方式。

03

张老四是第一个发现刘大山夫妇离家的人。那天早上,他像往常一样来借犁耙,却发现院子里异常安静。

“大山,桂花,在家吗?”他喊了几声,无人应答。

推开虚掩的门,他发现厨房灶台上放着一封信和一个装钱的信封。张老四不认识几个字,但他知道这情形不对,赶紧去敲响了刘小龙的房门。

“什么事啊,大早上的?”刘小龙睡眼惺忪地打开门,一脸不耐烦。

“你爹娘好像走了,留了信。”张老四把信递给他。

刘小龙这才完全清醒过来,接过信,看了几眼,嗤之以鼻:“他们能去哪?不就是生气了吗?过几天就回来了。”

刘小凤听到动静也出来了,她瞥了眼信,撇撇嘴:“每次都这样,闹一阵子就好了。老四叔,你就别管了。”

张老四欲言又止,最终什么也没说,摇摇头走了。他知道这两个孩子,从小就被惯坏了,如今连父母离家都不当回事。

接下来的日子,刘小龙和刘小凤过得比以往还要散漫。他们花光了父母留下的钱,依旧不思进取。

村里人时常议论,说刘大山夫妇太狠心,丢下子女不管,也有人说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逼孩子们独立。

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刘大山夫妇依然音讯全无。

刘小龙开始坐不住了,他去找村长李德才,希望打听父母的下落。

李村长只说了一句:“他们不想让你们知道。”便不再多言。刘小凤四处借钱,却屡屡碰壁,村里人对这对啃老兄妹早已失去了同情心。

“小龙,你们父母多久没回来了?”一天,张老四在村口遇到了刘小龙,问道。

“快三个月了。”刘小龙低着头,声音闷闷的。

“你们还有多少积蓄?”

“花完了......”

张老四叹了口气:“明天我介绍你去工地,给你找个活儿干。好歹能填饱肚子。”

刘小龙抬头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不情愿,但很快又低下头,轻轻点了点头。

“小凤呢?她有什么打算?”张老四又问。

“她说要去镇上超市应聘收银员。”

张老四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别指望你爹娘回来了。他们这次是动真格的。”

刘小龙没有回答,只是望着远处,眼神复杂。

在他的记忆里,父亲的背影一直是那么高大,母亲的笑容总是那么温暖。可现在,这些都变成了模糊的影像,飘散在风中,不知何时才能重聚。

04

生活永远不会像想象中那样简单。刘小龙第一天去工地搬砖,就累得腰酸背痛。他从未做过这样的重体力活,双手起满了水泡,晚上回到家,连饭都吃不下。

“怎么样?”刘小凤问道,她今天也去应聘了,但看起来情况不太好。

“累死了,工头说我搬得太慢,只给了半天工钱。”刘小龙苦笑着。

“我也好不到哪去,超市经理说我态度差,要再观察几天才决定要不要我。”刘小凤叹了口气。

兄妹俩相对无言,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爸妈现在在干什么呢?”刘小凤忽然问道,眼中有泪光闪烁。

“谁知道呢,他们那么狠心,把我们扔在这里不管。”刘小龙语气中充满了怨气,但更多的是一种说不清的失落。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兄妹俩的生活窘迫得可怜。家里的电费交不起了,晚上只能点蜡烛;自来水管坏了,也没钱修理,只能去河边挑水;冬天来了,屋顶漏雨,冷风嗖嗖地灌进来。

一天晚上,刘小龙发着高烧,躺在床上,迷迷糊糊中他梦见了父亲。梦里的父亲还是那个在田间耕作的壮年男子,汗水顺着脸颊滴落,却仍然坚持着。

他忽然明白,父亲一生的辛劳,都是为了这个家,为了他和妹妹。

“小龙,小龙!”刘小凤的呼唤将他从梦中惊醒。

“怎么了?”他虚弱地问。

“村长来了,他带来了爸妈的信。”刘小凤手里拿着一个信封,声音有些颤抖。

刘小龙挣扎着坐起来,接过信封。里面只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们还活着,不用挂念。你们的生活,靠自己。”没有地址,没有联系方式,甚至没有一句关心的话。

刘小龙把纸条攥在手里,忽然放声大哭。这是他三十五年来第一次如此痛哭。他哭的不仅仅是父母的离去,更是自己荒废的青春和对父母的愧疚。

05

冬去春来,村里的老槐树又抽出了新芽。刘小龙站在梯子上,修补着屋顶的漏洞。这项工作曾经是父亲的责任,现在落在了他的身上。

“小龙,小心点!”刘小凤在下面喊道,她手里拿着工具,准备递给哥哥。

兄妹俩的关系在这半年中有了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的互相指责,到现在的相互扶持。生活的艰难让他们明白,只有团结才能生存下去。

刘小龙在工地上认真学习,从最初的搬砖工,逐渐学会了一些木工技术。刘小凤也从超市收银员做起,慢慢获得了顾客的认可。他们的生活虽然清苦,但终于有了一丝希望的光芒。

“你知道吗,我昨天梦见爸妈了。”刘小凤一边递工具,一边说道。

“梦见什么了?”刘小龙问。

“梦见他们回来了,看到我们这样生活,很欣慰。”刘小凤的语气中有一丝期待。

刘小龙停下手中的活儿,望着远方:“你说,他们真的会回来吗?”

“会的,一定会的。”刘小凤坚定地说,“我们要把房子修好,等他们回来。”

就这样,兄妹俩开始了新的计划。他们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一点一点修缮着老房子。种上了父亲最爱的蔬菜,种上了母亲钟爱的花草。每天晚上,他们都会在餐桌上多摆两副碗筷,仿佛父母随时会推门而入。

村里人看到他们的变化,也渐渐改变了态度。张老四时常带些自家的蔬菜给他们,村长李德才也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

“小龙,听说你在木工这行干得不错?”一天,村长找到正在劳作的刘小龙。

“还行吧,老师傅说我有点天赋。”刘小龙不好意思地笑笑。

“镇上要建新学校,需要不少家具,你要不要去试试?”

刘小龙眼前一亮:“真的吗?我行吗?”

“去试试吧,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村长拍拍他的肩膀。

就这样,刘小龙接到了人生中第一个正式的木工订单。

他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完成了一批质量上乘的学校课桌椅,获得了一致好评。从此,他的木工生意越来越好,成为了村里有名的家具师傅。

刘小凤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她发现自己在网络方面有些天赋,便开始帮村里的农产品做网络销售。

她建立了自己的小网店,利用之前沉迷短视频积累的一些经验,为村里的农产品打开了销路。

三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转眼已是第七个年头。兄妹俩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父母,每天都在计算着父母离家的日子。

06

“大山,你说孩子们现在怎么样了?”县城的一间小出租屋内,王桂花问道。她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启程回村。

“不知道,七年了,也该学会独立了吧。”刘大山的语气中有着掩饰不住的牵挂。

这七年来,他们一直住在县城,靠开小杂货店为生。生活虽然简朴,但也算安稳。

“村长说村里要拆迁了,我们得回去处理老房子。”刘大山说道。

“会不会太突然了?孩子们会不会接受不了?”王桂花担忧地问。

“七年了,桂花。是时候了。”刘大山握住妻子的手,眼中有泪光闪烁。

第二天一早,他们搭上了回村的班车。一路上,王桂花忐忑不安:“孩子们还好吗?会不会已经搬走了?他们会怎么看我们?”

刘大山嘴上说着“不管他们”,脚步却越来越快。当班车驶入村口,看到熟悉的景象,两人的心跳都不由自主地加速了。

村子变了很多,新建了不少楼房,但老槐树还在那里,见证着时光的流转。他们的家就在村东头,从远处看,似乎修缮一新,瓦片焕然一新,院墙也刷得雪白。

“这是我们家吗?”王桂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刘大山也愣住了,他记得自己离开时,房子已经有些破败了。现在却焕然一新,甚至比邻居家还要整洁美观。

他们加快脚步,来到家门前。院门虚掩着,能听到里面传来的说话声和笑声。刘大山和王桂花对视一眼,深吸一口气,推开了院门。

推开院门的那一刻,夫妻俩惊呆了,

07

眼前的景象,与他们记忆中的家天差地别。

整洁的院子里种满了时令蔬菜,一排排整齐的黄瓜架,几畦翠绿的小白菜,还有几株茂盛的辣椒。

院子一角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木工房,里面摆放着各种工具,墙上挂着几幅精美的木雕。

房屋焕然一新,门窗都换成了新的,墙壁也重新粉刷过。屋檐下挂着几串红辣椒,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最让他们震惊的是,屋内传来的欢声笑语。一个清脆的女声正在教着什么,还有孩子的笑声。

刘大山和王桂花站在院子中央,仿佛时光倒流,又仿佛置身梦境。

就在这时,厨房的门开了,一个人影走了出来,手里端着一盘刚炒好的菜。那人一抬头,看到院子里的两个人,手中的盘子差点掉在地上。

“爸......妈......”刘小龙的声音颤抖着,眼泪瞬间涌出。

屋内的说话声戛然而止,接着是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刘小凤冲出来,身后跟着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小女孩。

“爸!妈!”刘小凤惊呼一声,捂住嘴,泪如雨下。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四个人就这样站着,谁也说不出话来。最终,是小女孩打破了沉默。

“小凤姐姐,这是叔叔阿姨吗?”她好奇地问。

这一声询问,如同打开了情感的闸门。刘小凤哭着扑进母亲怀里,刘小龙放下手中的盘子,踉跄着走向父亲,一把抱住了他。

“爸,你们回来了......真的回来了......”刘小龙哽咽着,泪水打湿了父亲的衣襟。

刘大山紧紧抱住儿子,感受着他结实的臂膀和粗糙的双手,这不再是当年那个好吃懒做的小伙子了。

王桂花抚摸着女儿的头发,发现她不再是那个只知道打扮的小姑娘,而是一个成熟稳重的女子。

“我们回来了,孩子。”刘大山的声音也哽咽了。

08

一家人坐在客厅里,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情感。刘小龙泡了壶好茶,刘小凤将小女孩送回了邻居家,回来后就一直握着母亲的手,生怕她再次离开。

屋内的变化比外面更大。家具都是新的,墙上挂着全家福照片,那是他们离开前一年拍的。照片旁边,挂着一个特殊的倒计时牌:距离爸妈离家7年。

“你们一直在计算我们离开的日子?”王桂花看着那个牌子,心疼地问。

“嗯,从你们离开的那天开始,一天都没有落下。”刘小凤点点头。

“对不起,孩子们。我们太狠心了。”王桂花忍不住又落下泪来。

“不,妈,是我们对不起你们。”刘小龙坚定地说,“如果不是你们离开,我们可能永远都长不大。”

接下来,兄妹俩讲述了这七年来的经历。最初的迷茫和痛苦,到后来的觉醒和成长。

如何从啃老族变成了自食其力的人,如何一步步建立自己的事业,以及如何每天期盼父母归来。

“小凤刚才那个小女孩是?”刘大山好奇地问。

“是隔壁张老四家的孙女,她父母在外打工,我每天帮忙照看。”刘小凤解释道。

刘大山和王桂花惊讶地看着女儿,曾经那个自私任性的小姑娘,如今竟然有了这样的爱心和责任感。

“小龙呢?你现在是做什么的?”王桂花问道。

“我学了木工,现在是村里的家具师傅,生意还不错。”刘小龙不好意思地说,“那些家具都是我做的。”

刘大山环顾四周,看着这些精美的家具,眼中满是欣慰:“好,很好。”

“爸,妈,你们这些年去哪了?过得好吗?”刘小凤终于问出了心中最大的疑问。

刘大山和王桂花对视一眼,讲述了他们的经历。原来他们一直在县城租房生活,开了个小杂货店维持生计。他们通过村长李德才了解子女的情况,看到他们的转变,既欣慰又愧疚,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回来。

“我们本想等你们真正独立了再回来,没想到村里要拆迁了,才不得不提前回来处理房子的事。”刘大山说道。

“其实,妈每天都想你们,晚上常常偷偷哭。”王桂花拍了拍丈夫的手,“你爸也是,嘴上说不管你们,却让村长每个月都汇报你们的情况。”

屋内一时陷入沉默,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院子里,为一切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09

晚饭是刘小龙准备的,四菜一汤,都是父母爱吃的家常菜。饭桌上,一家人有说有笑,仿佛这七年的分离从未发生过。但每个人心里都知道,这七年改变了太多太多。

“爸,我和小凤商量了,既然村里要拆迁,拆迁款我们想用来在县城买套大房子,一家人一起住。”刘小龙说道。

“我的网店生意越来越好,需要扩大规模。爸妈可以来帮忙。”刘小凤补充道。

刘大山和王桂花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欣慰。他们的孩子,终于真正长大了。

“好,一切听你们的。”刘大山点点头。

饭后,刘小龙带着父亲参观他的木工房,向他展示自己这些年的作品和获得的荣誉证书。刘大山看着儿子熟练地操作各种工具,眼中满是自豪。

“爸,这些年,我终于明白了你的不容易。”刘小龙认真地说,“每次干活累了,我就想起你年轻时的样子,就有了继续的力量。”

刘大山拍拍儿子的肩膀,欲言又止,最后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刘小凤则和母亲一起整理家中的相册,规划新家的布置。

“妈,这些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你们能回来。”刘小凤靠在母亲肩头,“每次看到那些留守儿童,我就想起自己小时候,你们多么辛苦地养育我们,而我们却那么不懂事。”

王桂花抚摸着女儿的头发,心中感慨万千:“傻孩子,爸妈永远爱你们。”

夜深了,刘大山和王桂花躺在久违的床上,听着窗外熟悉的虫鸣,感受着家的温暖。

“大山,我们的决定是对的。”王桂花轻声说。

“是啊,他们终于长大了。”刘大山点点头,“只是这七年,我们错过了太多。”

“但我们收获了更多。”王桂花握住丈夫的手,“看到他们现在的样子,值了。”

刘大山闭上眼睛,心中满是感慨。曾经他以为自己这一生最大的失败就是培养出了两个啃老族,可命运却给了他们一个意外的转折。

那个艰难的决定,那七年的分离,换来的是子女的蜕变,是一家人真正的团圆。

院子里的老槐树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家的故事。春风拂过,吹散了往日的阴霾,也吹来了新的希望。明天,他们将开始全新的生活,一家人,再也不分离。

10

一年后,在县城的一栋新房子里,刘家人正在庆祝乔迁之喜。宽敞的客厅里,挂着全家福的新照片,照片中的每个人都笑得灿烂。

刘小龙开了一家木工坊,生意红火;刘小凤的网店规模扩大,成了当地有名的农产品网销平台;刘大山和王桂花则在孩子们的事业中帮忙,过上了安稳幸福的晚年。

村里的老房子拆了,但记忆永远留在心中。那个艰难的决定,那七年的分离,成了他们家族史上最宝贵的一课。

有时候,爱不仅仅是给予和包容,更是适时的放手。正如那株老槐树,只有经历风雨,才能长得更加挺拔坚强。

刘大山常常想,如果当初他们没有离开,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也许他们还在那个破旧的房子里,为子女的不争气而痛心;也许他们早已被啃老的重担压垮,郁郁而终;也许他们的子女永远都不会独立,永远都不会理解父母的艰辛。

但现在,一切都变得不同了。那个艰难的决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新家的阳台上,刘大山和王桂花看着远处的山峦,手握着手,心中满是感慨和欣慰。儿女已经成才,家庭已经和睦,夕阳无限好,人生足以圆满。

“桂花,”刘大山轻声说,“我们这辈子,值了。”

王桂花靠在丈夫肩头,轻轻点头:“是啊,大山,值了。”

春风拂过,吹散了往日的阴霾,也吹来了新的希望。这个曾经几近破碎的家庭,在经历了分离和痛苦后,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真谛——有时候,必须先失去,才能真正拥有;有时候,必须先分离,才能真正团聚;有时候,必须先经历痛苦,才能迎来真正的幸福。

就像那株老槐树,历经风霜,却依然挺立;就像这个家庭,经历波折,却终于圆满。

来源:元素星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