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岳氏宗亲会要求关羽将“武圣”名号还给岳飞,是一场闹剧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18:34 2

摘要:♢姜子牙(吕尚):周朝开国功臣,后世尊为兵家鼻祖,但此时尚无“武圣”之称。

♥中国历代“武圣”

以下是大一统王朝历代“武圣”的梳理,涵盖从夏商周至清朝的官方或主流认可:

♡先秦至秦汉:未明确“武圣”称号

♢姜子牙(吕尚):周朝开国功臣,后世尊为兵家鼻祖,但此时尚无“武圣”之称。

♢孙武、吴起: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地位崇高,但未被官方封为“武圣”。

♡唐朝:确立“武成王”祭祀体系

♢唐玄宗至宋真宗时期:

唐肃宗时期(760年)始设“武成王庙”,以姜子牙为“武成王”,称“武圣”,并配祀历代名将(如孙武、吴起、韩信等)。

姜子牙成为官方认可的“武圣”,地位对应文宣王孔子。

♡宋元至明初:延续唐制,姜子牙仍为“武圣”

♢宋朝:宋真宗追封姜子牙为“昭烈武成王”,庙祀不断,配享名将增至64人(如张良、诸葛亮、李靖等)。

♢元明时期:基本沿用宋制,姜子牙保持“武圣”地位,关羽尚未被纳入武庙核心。

♡明朝中后期:关羽地位上升

自明朝万历年间,关羽被神化为“关帝”,逐渐成为民间和官方共同推崇的神祇,但其“武圣”身份尚未正式取代姜子牙。

♡清朝:关羽取代姜子牙,成为新“武圣”

♢康熙时期:废除“武成王庙”祭祀体系,将关羽升格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正式确立其“武圣”地位。

♢雍正、乾隆时期:进一步强化关羽的忠诚象征意义,与儒家“文圣”孔子并列,形成“文武二圣”格局。

♡关羽取代姜子牙的原因:

清朝统治者为强化满族权威,削弱汉民族英雄(如姜子牙、诸葛亮)的象征意义,选择关羽作为“忠君”典范,契合朝廷对“忠诚”的需求。

民间对“武圣”的认知更多元化(如吕布、赵云等武将被局部推崇),但官方仅认可姜子牙(唐至明)和关羽(清至现代)。

这一演变反映了不同朝代对军事文化、忠诚观念和统治合法性的塑造需求。

♥岳飞被推崇为“武圣”吗?

岳飞从未被官方正式尊为“武圣”,但其在民间和部分历史时期曾被高度推崇,甚至被一些人视为“武圣”。

♡岳飞的历史地位

♢南宋至明朝:

岳飞作为抗金名将,生前被宋高宗赵构追赠为“少保”,死后逐渐被神化。南宋后期,民间开始修建岳王庙,宋宁宗时追封岳飞为“鄂王”。

♢明朝:朱元璋为强化忠君思想,大力推崇岳飞,称其“精忠贯日月”,并配祀于历代帝王庙。

此时岳飞的形象与“忠义”绑定,但官方仍以姜子牙为“武圣”。

♢清朝前期:清政权入关后,为收揽民心,对岳飞的评价较高。

康熙帝曾多次表彰岳飞的“忠烈”,但并未将其提升至“武圣”地位。

♡未成为“武圣”的原因

♢清朝对“武圣”标准的调整:

清朝统治者(尤其是康熙、雍正时期)废除了唐朝以来的“武成王庙”祭祀体系,转而以关羽为“武圣”,强调“忠君”而非单纯军事才能。

关羽的“忠义”形象更符合满族统治合法性的需求,而岳飞作为南宋抗金名将,其“忠君”对象赵构在清朝语境中缺乏政治合法性。

♢岳飞的“局限性”:

岳飞的结局(被宋高宗处死)常被解读为“君权压制忠臣”,清朝统治者可能刻意避免过度推崇岳飞,以免引发对“皇权至上”的质疑。

♡民间与文学中的岳飞

♢《说岳全传》的影响:

清代小说《说岳全传》将岳飞塑造为“完美武将”,进一步强化其在民间的“武圣”形象,但官方始终未正式承认。

♢部分地区的信仰:

在浙江、河南等地,岳王庙香火旺盛,民间视岳飞为“武神”,但未形成全国性祭祀体系。

♡近现代对岳飞的重新评价

♢辛亥革命至民国:

岳飞因“精忠报国”的形象,被革命者赋予反抗外侮的象征意义,梁启超等知识分子称其为“中国民族武圣”。

此时“武圣”更多是民间或知识界的提法,而非官方封号。

♢当代视角:

岳飞作为民族英雄和忠诚象征,在文化层面被广泛推崇,但仍与官方认可的“武圣”(关羽)无关。

岳飞从未被历代大一统王朝的官方尊为“武圣”,但其军事才能、忠义精神和悲剧性命运使其在民间和部分历史时期(如民国)被赋予类似“武圣”的地位。

清朝以降,关羽因契合统治需求被定为“武圣”,而岳飞则更多以“民族英雄”形象存在。

因此,台湾岳氏宗亲会的郑重发声,要求关羽将“武圣”名号还给岳飞,不过是一场闹剧而已。

来源:小飞鱼儿的世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