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一鸣的算法价值观:赚尽最后一滴流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17:56 1

摘要:继于东来发文后,胖东来的两位高管也公开发言,痛斥造谣者的恶毒和平台的纵容,无论如何,这场闹剧似乎已经到了收尾的阶段,全网有正义感的网友也纷纷在义愤填膺地痛斥柴怼怼。

本文是《超财经》原创作品

继于东来发文后,胖东来的两位高管也公开发言,痛斥造谣者的恶毒和平台的纵容,无论如何,这场闹剧似乎已经到了收尾的阶段,全网有正义感的网友也纷纷在义愤填膺地痛斥柴怼怼。

但实际上,但凡对这件事情以及去年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被网曝的事情有一些了解,就会知道,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无论是于东来还是钟睒睒都在要求不但要追究造谣者的责任,而且要追究平台的责任。于东来一开始就明确表达抖音平台“为了谋取利益无道德无底线的行为受到应有的处罚”;钟睒睒则公开喊话张一鸣要求抖音和今日头条要“承担企业文明的规则”。

这些企业家的要求并非没有道理,对事件进行回顾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些谣言的产生和传播都并非一朝一夕而成,在谣言漫长的传播和发酵过程中,平台以听之任之的态度起到了事实上默许的作用。

当自媒体博主柴怼怼在抖音上轻易抛出胖东来售卖假珠宝的指控时,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网络争议,更是一次对抖音平台责任缺失的猛烈揭露,这个事件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平台为了流量不惜牺牲公正与责任的现实。

01 掌握了“大杀器”的抖音

从古至今,无论在哪种社会里,舆论主导权都是政府的一种重要权力,这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以及全民价值观的塑造。在现阶段的中国,抖音在一定程度上就在行施着本应由政府主导的舆情管控权力。

在中国,抖音的用户数量超过十亿,这十亿的受众均每天刷抖音的时间超过1.55小时。在抖音,你能看到什么内容,你的内容有多少人看,什么样的内容看的人多,什么样的内容看的人少,这些号称只是企业经营层面的算法标准实际上成为了决定社会舆论方向的标准——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功能在这里真真切切地体现了出来,所谓众口铄金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庞大的用户基数以及对用户日复一日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主导着舆论,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正是由于“舆论”这么重要,所以,任何掌握这种公器的部门在舆论的管控中都会以公序良俗为导向:提倡真善美、抵制假恶丑。

掌握了舆论控制的抖音实际上不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对舆论具有生杀掌控大权的“独裁者”。他们的每一个算法调整、每一项审核决策,不但决定了用户能看到什么,而且决定着创作者要创作什么。这种从生产到分发到反馈全部由算法引导和决定的行为再加上庞大的受众,使得抖音在舆论引导上拥有近乎绝对的影响力,而他们的选择和立场,直接塑造了平台上的价值观导向,从而影响上十亿用户的认知判断和价值观,

然而,掌握着这一“大杀器”的抖音却似乎并没有敬畏之心,在其奇特的运营逻辑下,所谓价值观和平台责任都成为一个笑话。

02 抖音的“自证清白”逻辑

实际上,柴怼怼对胖东来的污蔑并非一开始即如此,在持续的20多个视频的内容和事件发酵的过程中,抖音本有多次机会可以主动出手制止这场网暴和谎言的蔓延,却始终按兵不动。号称拥有数万人审核团队的抖音,在这一事件上不仅视而不见,更是默许甚至纵容了虚假信息的传播。这样的态度,无疑加剧了受害者的困境,也进一步暴露了平台在面对网络暴力和虚假信息时的失职。

对此质疑,抖音副总裁李亮则称,侵权问题跟“内容审核”的治理逻辑不太一样。对于事实类的侵权行为“在不掌握信息的情况下,平台很难做出判断”,因此,对于这类争议性事件,平台只能根据双方提供的信息做出判断。

对于李亮的解释,如果做一个比喻来说,就是当有人在平台上污蔑你是个小偷的时候,你需要做的是要向平台提供符合他们要求的材料,证明自己不是个小偷,只有这样,平台才能删除别人对你的不实污蔑。如果你证明不了,那你只能继续承受着“小偷”的骂名,即使这种污蔑已经扩散到人人皆知,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巨大影响的情况下,你也没有办法。

抖音若要求所有被诬蔑的人自证清白,这种逻辑本身就是本末倒置,即便从法律对于这种解释,广大网友也不买账,在微博上李亮的这条解释下方,大量的网友留言表达了反对和态度。

角度来说,被诬蔑者并无自证清白的义务,反而是诬蔑者需要提供证据来支持其指控。抖音这种做法不仅混淆了是非,更是在无形中加重了受害者的负担,放任诽谤和谣言的传播。

当你有能力阻止恶行发生时却袖手旁观,这种态度不仅只是袖手旁观的责任,更是一种同流合污的恶。

03 抖音的“一视同仁”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曾说过“算法没有价值观”,在他的眼中,抖音及今日头条等这些靠算法推荐内容的平台是一个纯粹算法主导的平台,所有的内容之所以会被推送到你面前,是因为系统认为你喜欢看,所以,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内容都不足为奇,即使谣言和污蔑,甚至是犯罪的中伤也是正常的,平台只提供发布媒介,而不用为传播的内容负责。

于东来多次向官方提出问题,但是却一直未得到解决,逼的他只能说下“如果不让柴怼怼这种随意污蔑伤害他人的行为包括抖音平台为了谋取利益无道德无底线的行为受到应有的处罚,我会主动关闭或永远离开胖东来这个企业!”

另一位首富钟睒睒同样如此,在多次与抖音官方沟通要求删除抖音平台上大量对他本人的污蔑造谣行为而未果后,钟睒睒也只能在媒体前面隔空喊话提出自己的要求。

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发生在全国对于营商环境持续关注,中央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持续支持的背景下。即使如此,如于东来、钟睒睒这类行业大佬和公众人物,在抖音面前都是救助无门。

但是,如果你由引可以得出结论,抖音对所有用户一视同仁,那你就错了。在抖音,包括柴怼怼在内的造谣者却能畅通无阻,但是无数实名实姓,举着身份证,拿着证据举报违法犯罪活动,揭露丑恶现象的内容却被无情地封杀。

那么,抖音的推送机制到底是什么逻辑?以算法为掩护的运营思路里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04 流量和变现才是“价值观”

抖音并非分不清责任的轻重,也并非分不清事实的真相,然而他们关心的只有流量、活跃度和热点。

无论是于东来,还是钟睒睒,无论是胖东来还是农夫山泉,这些内容之所以会被广泛传播,根本的原因是在于流量——简单说,就是于东来有流量,所以抖音官方乐得有人挑战,乐得用户之间的互撕,这种流量不但会增加用户的使用时长,增加用户的活跃度,无论你支持哪一方,只要你下场开撕,抖音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抖音眼中,对舆论的控制被简单粗暴地异化成了GMV(商品交易总额)、活
跃度、估值和销售额等冰冷的商业指标。这种转变使得平台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彻底背离了其应有的社会责任。这正是抖音等平台在公器思维上最严重的缺失。

在柴怼怼用几句“假珠宝”的臆断挑起舆论狂潮时,抖音做了什么?没有辟谣,没有限流,更没有保护被攻击者的权利。它什么都没做,却赚得最多。是它的算法在推送,是它的推荐在放大,是它的沉默在纵容。说白了,这不是平台“没看见”,而是“乐意看见”。因为,只要有撕裂,就有流量;只要有热度,就有利润。哪怕撕碎的是一个企业的名誉,哪怕伤害的是一个人几十年的努力,又有什么关系?

他们在乎的不是“对错”,而是“转化率”。不是“真相”,而是“完播率”。

当GMV、DAU、ARPU成了唯一KPI,正义就被边缘化,公正就被算法化。在这个“流量独裁体制”中,真相不值一提,情绪才最值钱。

于是造谣者有平台推荐,澄清者被限流封号,剖析者被禁言,拥有流量的争吵永远在首页滚动,讲道理的声音永远排在99+。

05 赚尽最后一滴流量

在抖音,反转不是意外,而是一种“运营机制”。

这反转可以是“真相水落石出”,也可以是“言论翻盘”、“人设崩塌”,甚至只是一次故意制造的“舆论翻烧饼”——但不管反转的内容是真是假,受益的永远是同一个玩家:抖音。

因为整场戏都在他们的舞台上演,观众在他们的平台上沸腾,冲突在他们的算法中发酵,流量,一滴也不会外溢。

谣言初起的“爆款制造”,到谣言沸腾时的“放任自由”,再到谣言势微后的“及时纠偏”——抖音扮演的角色从未缺席,但它每次登场的身份都不相同:

初期是“中立平台”,不做判断;中期是“无力监管者”,只做分发;而当流量价值榨干,热度趋于平缓,抖音突然变脸,以一副“主持公道”的口吻高调出场:

“乡亲们,我们来晚了!”

无需证据,无需投诉,无需法务介入,平台大手一挥,“格杀勿论”:删号、封禁、清洗,干脆利落,毫不含糊。此时此刻,它终于愿意承认自己有责任、有判断力、有执行力了。

然后呢?

被清理的账号被“示众”,被热炒的话题成了“负面教材”,平台摇身一变,扮演起了正义的审判者,发布一份份“谣言治理报告”、“平台整治通告”、“对网络暴力零容忍的声明”,堂而皇之、义正词严。

可我们都知道——这一切的“主持正义”,只是又一次话术包装的流量收割。

因为很快,平台算法就会识别到新的反转、新的情绪、新的撕裂、新的“流量燃点”——拨乱反正也行,拨正反乱也可;“是非”只是工具,“流量”才是目的。

于是,新一轮“爆发-沉默-反转-收割”的戏码再次上演,永不停歇。

他们不是错过了主持公正的最佳时机,而是精确掐点,只为赚尽最后一滴流量的余温。

-END-

来源:超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