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皇城的文化特色,你了解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17:36 1

摘要:“大家谈”系列专题作为“北京印迹”平台的IP品牌,自2020年推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文化传承·大家谈”专题栏目作为“大家谈”系列专题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更广泛地让公众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共同为传统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文化传承·大家谈

“大家谈”系列专题作为“北京印迹”平台的IP品牌,自2020年推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文化传承·大家谈”专题栏目作为“大家谈”系列专题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更广泛地让公众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共同为传统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目前,“文化传承·大家谈”专题基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分局开展的“专家进校园”系列主题活动成果,梳理、提取部分专家发言,制作成科普内容向公众传播。

孔繁峙

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长

原北京市文物局局长

皇城文化是一个高度概括的综合性概念,它是由皇城各组成部分所展现的文化特性组成的文化综合体,代表了皇城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

北京的皇城文化具体表现为:皇家建筑文化、宗教和祭祀文化、古典园林文化、城垣文化以及以后出现的民俗文化等等。

其中最突出的是:

01

皇家建筑文化

它的主要文化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01

第一是建筑等级高。

这点大家应该能感觉出来,皇城里边的皇家建筑与其他建筑相比,要更加庄严高大、金碧辉煌,这就是色彩、建材的使用上的等级之分,皇家建筑采用的是最高等级。可以说,皇家建筑代表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的高峰。

这里讲的皇家建筑文化,是指以皇家建筑为载体,由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纽带所产生的融合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为一体的文化形式。它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精华。

皇家建筑文化包括历代相传的建筑艺术文化遗产,如流传久远的皇家建筑的“八大作”,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大作是古时称建筑的八大主要工序。包括有瓦作、土作、石作、木作、彩画作、油漆作、搭材作、裱糊作。

02

第二是皇家建筑构成皇帝统治生活的完整体系。

皇城内以中轴线为纽带,有序分布着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皇家苑囿建筑群、御用坛庙建筑群、衙署库房建筑群等,都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皇家生活的历史信息。

03

第三是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理念。

皇城内的建筑都是严格依照森严的等级秩序以及封建礼法制度进行建造和布局的,其中宫殿建筑群御用坛庙建筑群都采用最高等级的建筑规制进行营造。体现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以及对祖宗礼法、大地和自然的崇敬与信仰。

02

宗教和祭祀文化

宗教和祭祀文化的实质是封建帝王对天地、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在思想和精神上的反映,表达一种美好的希望和寄托。是以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表达的美好的希望和寄托,虽然虚幻无形,却又真实存在,是构成皇城文化内核的基因和精神支柱。

皇城内的宗教建筑几乎都是皇家建筑,而且都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自明清以来皇城内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宗教建筑系列,其中有四座坛庙最具代表性: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场所,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而建。太庙于明永乐年间开始营造,皇帝每逢登基、亲政等重大事宜,都要告祭太庙,举行大祀。

社稷坛,是建于永乐年间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社神和稷神的祭坛。社稷坛与太庙相对,体现了“左祖右社”的帝王都城设计原则和理念。

社稷坛为汉白玉砌成的正方形的三层高台,建筑严格依照古制,坛上铺设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四周矮墙按方向覆盖四色琉璃瓦。其中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同时还象征着五行;坛中央有一块方形石柱,为“社主”,又名“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

每年春秋仲月清晨,帝王都要在这里举行社稷大典。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社稷坛的设立象征着帝王对于国家长存,社稷永固的美好期盼。

先蚕坛,是清朝皇后祭祀蚕神、躬事蚕桑的场所。

在北海的东岸,坛为方形,一层,南西有正门三间,东、西、北三面种植护坛桑树。每年春季第二个月的吉日,皇后前来祭祀并躬行蚕礼。

院内还建有观桑台、亲蚕殿、桑园、浴蚕池等建筑。

在中国古代,蚕桑与农耕并重,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生产生活之一,建立先蚕坛,表示封建帝王对蚕桑农事的重视。

大高玄殿,是明清两代皇家的道观。

建于明嘉靖二年。主要建筑是大高玄殿和乾元阁。

反映了古代帝王祈求长生不老、万世永存、得道成仙的心理诉求。

从明朝到清初,皇帝每年都来天坛祭祀。到了清雍正年间,雷、雨不断带来灾害,为了表示诚心,祈求天下风调雨顺,雍正帝决定把风、雨、雷、云这四位神仙放在皇城内,分开供奉,于是在故宫外修建四座寺庙,连同另外四座寺庙一起统称北京外八庙,即环绕在故宫周围的宣仁庙、凝和庙、普渡寺、真武庙、昭显庙、万寿兴隆寺、静默寺和福佑寺。

宣仁庙,是皇家祭祀风神的庙宇。在东城区北池子大街,2号和4号是一座完整的庙宇。祭祀历史上的“风伯”和“八风神”。雍正皇帝对宣仁庙有题词,这组建筑相对比较完整。

凝和庙,是皇家祭祀云神的庙宇。位于东池子东城区北池子大街46号。雍正皇帝有题词。

普渡寺,是供奉大黑天神的庙宇。在东城区南池子大街。最早是多尔衮的府邸,乾隆年间建成了普渡寺。这组建筑规格也很高,绿琉璃瓦黄剪边,大殿很壮观。

真武庙,供奉着守城的真武大帝。在西城区西海东21号,德胜桥西北角,是座小型庙宇。

昭显庙,是皇家祭祀雷神的庙宇。在北长街71号。

万寿兴隆寺,在北长街。原是明代兵仗局的佛堂,清康熙年间改为万寿兴隆寺。

静默寺,在北长街。是明崇祯年间建的关帝庙。清初改为静默寺,里面供奉的是关公。

福佑寺,在北长街20号。是康熙帝儿时躲避天花的场所,也是传说中祭祀雨神的庙宇。

此外,皇城内嵩祝寺、智珠寺、法渊寺等佛教寺庙,共同构成了内容丰富的皇城寺庙文化。

03

皇家园林文化

园林文化是一种追求和谐人居环境的文化表达,是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皇城内有三座规模宏大、风景秀美、布局规整的皇家园林,即北海、中海、南海,合称三海,共同构成了皇城的完整格局,并提升了皇城的文化内涵。

04

城垣文化

环绕皇城的城墙,是皇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考古发现可知元大都的皇城城垣,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10公里,完全由黄土夯筑而成。

元代

元代皇城墙又称“萧墙”,也叫“阑马墙”。四面设城门,上面建有高大的城楼。

明代

明代皇城墙是在元代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由城砖垒砌。

四面各设一门:南为承天门、北为北安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

清代

清代完全继承了明代时期的皇城城墙的形制布局和结构,清乾隆年间对皇城墙进行了一次大修,还把东侧的御河围在了皇城墙内。

皇城不仅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型代表。它体现了古代都城中皇权至上的理念,通过独立的城门和一系列的建筑布局,展示了皇权的威严和统治地位。皇城的保护和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和皇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皇城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中轴线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保护好皇城,对老城整体保护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文章根据孔繁峙于第五期“名城保护专家进校园”主题活动中讲座整理

“专家进校园”主题活动由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分局推出,旨在深化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强化中小学生名城保护意识,引导学生们成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与传承者,让北京的历史文化之光永续传承。

文章中图片均来源于作者演讲稿件

文章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