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密,原第四野战医院,一个女兵眼中男兵的另类温柔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1 14:30 1

摘要:西藏波密县扎木,曾驻西藏军区第四野战医院,部队代号藏字615部队。担负着驻波密友邻部队,来往川藏线汽车部队,出差休假军人,军嫂的医疗救护工作,以及地方机关,厂矿,藏族老乡急救医疗,还有每年都要接受命令,派出医疗队外出执行艰巨医疗任务。医院里不仅有温文尔雅的女军

我们的男兵战友

钟建新

西藏波密县扎木,曾驻西藏军区第四野战医院,部队代号藏字615部队。担负着驻波密友邻部队,来往川藏线汽车部队,出差休假军人,军嫂的医疗救护工作,以及地方机关,厂矿,藏族老乡急救医疗,还有每年都要接受命令,派出医疗队外出执行艰巨医疗任务。医院里不仅有温文尔雅的女军医,俊俏能干的女护士,灵秀活泼的小女兵,还有很多英俊帅气,生龙活虎的男军人,高原军人共同完成第四野战医院各项医疗任务。绿色军营里的白衣战士,经历很多,故事很多,平凡的医疗工作,练就了坚强的意志,千里川藏线上,救死扶伤的第四野战医院医护人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是1971年初从昌拉大站调入第四野战医院医疗一所,一个多月后又调入医疗二所。刚调入二所时,接连几天在食堂吃饭时,发现有一个男军人,只要进食堂,本还比较安静的食堂,总多一些热闹,大声说笑会多些。这位男军人身体非常健壮,皮肤黝黑,重庆口音,说话嗓门大,吃饭的碗也最大。很多战友都招呼他坐一桌吃饭,有的称呼这位军人何老开,有的称呼老开,我以为这位男军人名字就是何老开,我这个小女兵也跟着战友们称呼何老开。后来全所开大会时,我才知道何老开名字是何荣华,在二所手术室工作,是医疗二所医务助理员。何荣华性格豪爽,男兵女兵都喜欢和他说笑,何老开是很亲密的称呼。我这个当兵一年的新兵,从那时开始也和战友们一样,称呼何老开直到现在。

何荣华1964年8月考入西藏军区卫生干部学校,1966年8月毕业,和13位同学一起分到第四野战医院。乘坐汽车20团大道奇卡车经历艰辛到了扎木,报到后就分到外科手术室。医院当时正大规模开荒,种粮种菜,医院围墙外已完成大片砍伐树木,开始第二阶段刨树根翻挖土地,何荣华和战友们一起投入大开荒中。挖地首先要用斧头砍断树根,才能将树桩移出后平整土地,挖树根需力气,何荣华年轻力壮,遇到挖树根时,总会承担这项力气活。何荣华是川东人,把斧头叫开山,每次遇树桩,会大喊拿开山来,他力气大,刨树根多,喊拿开山次数多,战友们干脆称呼何荣华开山,后来把山字去掉,从此战友们就习惯称呼何老开或老开。

开荒任务未完,因手术室缺医护人员,何荣华被提前安排去手术室工作。到手术室不久,约1966年10月一天下午五点左右,手术室接通知马上做好紧急手术准备,有重伤员要抢救,外科和手术室全体医务人员立即按分工行动起来。只见七八个战士紧张抬着连车轱辘都来不及卸下的板车,抬来一位昏送不醒,流血不止的伤员来到手术室外。重伤员是扎木友邻部队154团一位副连长,在修水渠放炮时被飞石砸伤头部。紧急抢救手术开始,当时外科钟福高主任,张福业主治医师,于同庆麻醉师,手术室护士全部投入急救。对伤员开辟双通道输液和输血,手术医生在伤员额部上方两个与眼框同大的洞里,清理出骨碎片渣约一巴掌多,伤员深度昏迷,血压很低,手术室内紧张抢救。手术室外药房紧急配制抢救伤员所需药品,化验室更是繁忙,上百名154团通信连战士们排着长队,焦急等待化验室医护人员抽血验血配血型,为手术中副连长献血。痛心的是虽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近2小时,副连长终因伤势过重牺牲了,副连长遗体料理工作交给新护士何荣华。何荣华到被服仓库领了全套新军装,回到手术室,忍着悲痛,独自一人为躺在手术床上牺牲的副连长热水净身,做遗体必需料理工作,换上从里到外全套新军装。何荣华在学校学习过遗体料理,这次抢救154团副连长,不仅参与全部抢救过程,并第一次面对死亡,第一次单独完成牺牲军人遗体料理工作,这成为他终生难忘的经历。整台手术抢救过程,何荣华更清楚手术室护士工作的重要。此后新护士何荣华积极向手术室老护士请教专业技术,背诵各种手术包器械,敷料包敷料类别,以及常见手术的解剖层次和护士在手术中的配合,逐渐熟悉并胜任手术室工作。

1969年底,第四野战医院执行命令,将医院原内科,外科编制改成医疗一所,医疗二所,每个医疗所有大外科(含所有外科手术治疗),内科(含所有内科疾病治疗),手术室,辅助科室有药房、放射、检验、供应室、还有炊事班、洗衣班。一个医疗所就是一个小型野战医院,若有战可立即拉出去执行战地救护。何荣华调原内科改编的医疗二所手术室,二所手术室新筹建,手术室应具备的条件,医疗技术,医疗器械,手术包准备,消毒程序等大量工作要做,何荣华是主力之一。因工作努力,业务技术提高快,1970年何荣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提为二所医务助理员。

男兵战友在医院外帕隆藏布江边,一排中何荣华

1970年10月,医疗二所接到在波密三个区执行下乡巡迴医疗任务,医疗队分成三个大医疗组,分别驻倾多区,许木区,玉仁区。倾多区负责人曹仲伯副所长,许木区是王鹤春所长,玉仁区是曹树凡教导员。每个大组又分为几个小组,小组负责人带领医护人员学骑马,外出巡诊,上山采药,制药,给藏族老乡防病治病,培养赤脚医生。派出巡诊的小组,路近可当天返回区里驻地,远的则要带上医疗用品,被子和主副食自己煮饭,骑马要2-3小时,甚至时间更长,何荣华驻玉仁区担任小组负责人。

12月26日,还在农村执行医疗任务的二所医疗队,接紧急通知立即返回医院,组成医疗队配合十一师冬季野营拉练。分散在三个区的医疗队立即行动,当晚10点赶回扎木医院驻地。钟福高副院长传达参加十一师冬季野营拉练命令及工作布置后,各科室进入临战状态,所需医疗器械,药品全部准备到位,男女军人按规定配发领取枪支弹药,干粮袋等工作也于凌晨2点全部完成。

医疗队由46名男女军人组成,由钟福高副院长领队,二所王合春所长,曹树凡教导员,曹仲伯副所长,曾其久管理员,政治干事杨玉龙,医务助理员何荣华等所领导参加。医疗队男军人除自己背包,配备的武器弹药,还有一个8斤重卫生包,6斤干粮袋,重量不少于30斤。女军人背包可放车上,武器弹药干粮袋不得离身。何荣华背的是56式冲锋枪,有5个弹匣,每匣30发子弹,重量约13斤以上。钟福高副院长身背手枪干粮袋和医疗队员一起行军,所长、教导员、管理员、干事都和医疗队男军人同样背被包、手枪、干粮袋行军。十一师拉练路线是甲格—朗县—加查—翻越加查山—曲松—山南(泽当),医疗队和十一师参加冬季野营拉练军人同经历高山缺氧,狂风肆虐,沙尘满天飞,天寒地冻的行军路。医疗队女军人没有一个掉队,男军人在负重下也没有一个人掉队。行军第四天接十一师命令,提前坐车到曲松县下雅区一个小村庄,住下收治病人。海拔4200米小村庄条件艰苦,冬季气温低于零下20度。因在高海拔,冰天雪地行军,十一师患肺水肿,感冒及一些意外受伤的官兵,需抢救治疗的伤病员不少,每天都有伤病员送医疗队,没有照明,晚上值班的医护人员都是提着马灯,打手电筒给十一师战友们治疗。医疗队不仅负责十一师伤病员治疗,还要为附近藏族老乡巡诊送医送药。医疗队在下雅区住下后,何荣华助理员主要负责在驻地附近为藏族老乡巡诊任务,同时负责和曲松县医院联系,协作一些工作。当时第四野战医院药房已开始使用离子树脂交换技术,配置临床所用各种药液,省时省力。偏远闭塞地区曲松县医院还不知道这项新技术,还在使用老式烧蒸镏水配制药液。何荣华助理员负责这项工作,在医疗队药师指导下,短时间内曲松县医院掌握了这项技术。在高海拔严寒艰苦环境中,配合十一师冬季野营拉练工作胜利完成,收治工作全面结束,医疗队开始返回扎木。返回路程困难重重,大风沙把公路掩盖,无法通行,军人全体下车推车。医疗队又断粮,路途中豆瓣下稀饭度过1971年春节。配合十一师冬季野营拉练,是第四野战医院派出的一支优秀医疗队,何荣华是这支优秀医疗队成员,历时35天时间完成的这项艰巨任务,让他留下深刻记忆。

1971年3月,医疗二所接受命令,再次组成下乡巡迴医疗队,继续到波密倾多,许木,玉仁三个区农村执行医疗救治任务。这次医疗队统一驻区政府附近,每个区2个月医疗任务,医疗队分成三个组,三个组轮流外出巡诊,上山采药,留驻地接诊藏族老乡病人,培养赤脚医生。医疗二所巡迴医疗队已在1970年10月下乡2个多月,医疗队员都已会骑马,只有少数我这样的新兵和个别休假回来的医护人员不会骑马。在倾多区区委旁一个大院里,我和几位不会骑马的男女军人在院子里学骑马。藏族老乡替我牵着马,瘦小个子的我要从背后助一把力才能骑上马背。何荣华和一些男兵战友,有时间也会到院子里看我们学骑马。当我战战兢兢骑上马,每次马一扬脖,一甩尾,一蹬蹄,一声嘶鸣,脸红筋涨的我都会吓得尖叫,我的每次尖叫也会引起战友们的哄笑,在哄笑声中男兵战友会大声指挥我挺直身体,不要趴在马背上,勒紧缰绳等要领。何老开嗓门大,会大声喊:小钟,马蹬不要蹬太满,向哪边拐弯时哪边缰绳就稍用点力…。在藏族老乡耐心帮助下,在男兵战友们言传身教中,经过无数次的练习,我终于学会了骑马,巡诊时可以骑着马跟着医疗小组,去村子里藏族老乡家。

医疗二所部分战友

这次下乡巡迴医疗,我是何荣华助理员负责的小组成员。外出巡诊,男兵战友都是背枪骑马,女兵战友也是肩挎手枪自己骑马,只有我这样刚学会骑马,最初由藏族老乡在前面牵着马缰绳行走,几次巡诊后,就可以自己骑马了。巡诊路可不是平坦路,记忆中第一次外出巡诊,藏族老乡牵着我的马,那山好高,抬头看远处是冰雪覆盖的山峰,翻过一座山又是一座山。上山时因山很陡,身体不得不往后仰,只能紧紧抓住马缰绳,怕身体往后倒下。下山时身体无法直立,只能趴马背上,又紧紧抓住马缰绳,怕身体往前从马脖子那滑下,更怕马失前蹄,连人带马滚下深渊。那次巡诊路远,山特别险峻,男兵战友都是独自骑马,让我无法忘记那次巡诊路。医疗队远离驻地医院,远离驻地友邻部队,无论巡诊还是采药都是在偏远山里,小组外出只有10多个军人,遇有接生、重病人,只有几个军人同去,所以医疗队各小组都配了枪支弹药。组长班长配有冲锋枪,男军人有步枪,手枪,女军人也配有手枪,我是当兵一年的新兵,没资格配发枪支弹药。何荣华助理员还是背冲锋枪,和男兵战友都是马骑得又快又稳,很有点彪悍,有点威风,男兵战友骑马跨枪的英姿已定格在我心中。何老开曾身背冲锋枪牵着马,马驮着生病女兵战友,从公社驻地走2个多小时,把女兵战友送回倾多区政府医疗队驻地,又骑马1个多小时返回小组在公社驻地。

下乡巡迴医疗时,男女军人,干部战士都是一块雨布,一床羊毛粘垫铺着睡地上。3月份下乡,所里留守人员种的蔬菜还没长好,每顿都是土豆粉条脱水菜。上山采药有时爬到山峰的雪线附近,有时在原始森林中,灌木丛里采药,过独水桥时,桥上满是青苔,一根树节做的独木桥又湿又滑,稍不小心会掉到冰冷水涧中。山中还有狗熊出没,外出采药巡诊时,组长班长都会提醒战友们不要走的太分散,采药时要注意观察周围地形环境,每次采药回到驻地,每个军人背的小背篓都是满满的药材,军装是汗水湿透,胶鞋和裤子全是泥水。两次参加下乡巡迴医疗队,生活艰苦,外出巡诊和采药随时要注意保护战友们安全的责任,单枪匹马翻山越岭的经历,也是何荣华难忘的记忆。一同下乡执行医疗任务,也让我记住了和何荣华助理员的这段工作经历。

1971年第四野战医院再次接到命令,派出一个医疗所到邦达,执行配属修建邦达机场的医疗任务,机场工程代号"八0九一"。医院刚组建的医疗三所,接受了这项任务,全所军人开赴邦达。三所医疗队到邦达后,没有病房,没有住房,医护人员在原酉西兵站烧毁的断壁残垣上改建病房,办公用房,住房,男女军人一起动手搞基础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基建,达到收治伤病员标准。酉西海拔3900米,军人们克服很多困难,从无到有,完成修建医疗所任务,在简陋医疗条件下,开始为修建邦达机场部队和民工做医疗保障工作。

医疗三所部分战友

1971年至1973年,三所在酉西执行医疗任务两年后,医疗一所开赴酉西,换三所回到医院,一所在酉西继续为修建邦达机场官兵提供医疗救护。1974年5月5日,一所医护人员在外执行任务时发生严重车祸,当场牺牲四名军人,吴光祖医生,藏族女护士长毛育红,护士邹代常,战士唐北林,还有4名医护人员重伤,几名轻伤。面对这么大伤亡,突然失去朝夕相处的战友,一所医护人员悲痛的吃不下饭,很多战友眼睛都哭肿了,在严重减员情况下,仍坚守在医护岗位上。驻扎木医院接到突发事件电话后,立即抽调医院留守医护人员前往酉西支援,修建邦达机场医疗保障任务一直没有中断,表现出第四野战医院强大战斗力。

一排左是酉西牺牲的吴光祖医生,一排右是李伟医生,二排右何荣华医务助理员,二排左手术室肖乾仁麻醉师

1975年,医疗二所开赴酉西,换下在酉西执行医疗救治工作两年的一所回医院,二所留酉西继续执行邦达机场的医疗救治工作。何荣华助理员在二所开进酉西后,最初留守医院,负责带领留守人员管理二所的菜地和果园。半年后到酉西医疗所,主要负责在吉塘及酉西给藏族老乡巡医送药。1976年初吉塘正流行百日咳传染病,何荣华助理员和巡诊小组医务人员,辛苦忙碌送医送药,治疗病人,半个月后终于控制传染病传播。传染病控制后,何荣华回病房担任外科军医工作,又主动承担转运伤病员工作。当时酉西医疗所因陋就简,医疗条件有限,对危重伤病员及疑难病人抢救治疗后,待病情稳定转昌都第75陆军医院,地方伤病员转昌都地区医院。酉西距昌都90多公里,路况不好,都是碎石路,道路崎岖不平,途中还要翻越山势陡峭的浪拉山。1974年医疗一所牺牲的四位医护人员,就是在昌都至酉西这条路遇车祸的。何荣华主动承担转送病人到昌都,10多次的转送,也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工作。在酉西工作一年后,何荣华被安排回成都进修外科,离开了酉西。二所是医院最后一批在酉西执行医疗任务的医疗队,坚守约两年半时间。

二排中何荣华与手术室战友

邦达海拔4300米,冰冻期长,风沙大,冬春气温常零下20度以下。修建邦达机场,各部队官兵用火热的青春与高海拔,高严寒,高缺氧搏斗,前仆后继的坚持施工,军人们在这里透支健康,甚至献出生命,在邦达草原上成就了一座丰碑,把艰难奋斗写进西藏建设历史。

第四野战医院从1971年派出医疗所到邦达,配属修建邦达机场医疗救治工作,直到1977年机场建成并试航成功后,医疗所才撤回扎木,这是第四野战医院外出执行艰巨医疗任务时间最长的一次。第四野战医院三个医疗所军人,轮流参加执行这项任务,6年多的时间,全体医护人员用生命,热血,青春出色完成这项任务,对保障修建邦达机场官兵,藏族民工健康和生命做出重大贡献,对西藏建设立下功绩。邦达机场纪念碑文介绍邦达机场史建过程,及参加修建机场施工部队,西藏军区第四野战医院医疗所也列在纪念碑文中。第四野战医院军人,默默在医护岗位工作着,没有惊天动地事迹,几乎没有立功的机会,可工地上哪里有重伤员,哪里需要医疗救护,就会出现第四野战医院白衣战士的身影,酉西医疗所为修建邦达机场军人们提供了有力医疗保障。何荣华曾是这支队伍的一员,参与了第四野战医院建院史上,外出执行艰苦医疗救治时间最长的一次任务。

邦达机场竣工后纪念品

何荣华医务助理员从1966年卫校毕业分到第四野战医院,1983年第四野战医院撤编后调林芝115医院,在第四野战医院17年多,参加了第四野战医院外出执行的所有艰巨任务。没有外出执行任务留守扎木时,二所的很多辛苦任务,也承担下来,出公差最多。当年到夏季就要上山伐木,何荣华上山伐木是主力,并担任10多次伐木队长。伐木既苦又累,风险大,巨大树木锯后倒的方向,人员疏散,伐倒的树木锯成节,从山上坑洼中,灌水丛中清理抬出来,堆放集中装车,上山前要修简易车路,装车快还要安全,伐木队长的担子确实不轻。何荣华记忆中上山伐木,最大树直径约一米五左右,解放牌汽车只能横装三段。二所修食堂,修球场,修猪圈,土坯筑围墙,用马拉双轮双铧犁地,播种胡豆,豌豆,小麦,用脱粒机脱小麦,种果树,剪枝施肥,种菜,打猪草…,何荣华都是任劳任怨冲在前,他就像一把锋利的“开山”,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是无惧艰险军中铁汉。

何荣华是第四野战医院男兵战友杰出代表之一,在第四野战医院无论医疗一所,医疗二所,医疗三所,院直机关有太多优秀男兵战友。外出执行任务,院领导,所领导都是身先士卒,和干部战士同甘苦,以身作则勇于担当,为全院,全所军人树立榜样。医院各部门男兵战友们,无论在医院建设,外出执行医疗任务,塌方或险情发生派出急救伤病员,总是危险时冲在最前面,吃苦在前,重活脏活抢在前,尽力照顾女兵战友,他们是战友,又似兄长。

何荣华医生在医院病房外

我曾先后在医疗一所,医疗二所,院直机关工作过,在二所工作时间最长,所以对二所男兵战友记忆更多一些。上护训班,重医毕业的外科主治医生杨永泉,给我们上生理解剖课,细致耐心讲解,特别那节心脏解剖学基础知识,难度大,我听课特别认真,记忆中考试得了优。内科医生孔令传,主要负责传染科工作,不爱说话,却是医院有名的孔“丘林”。医院果园果树嫁接修枝,夏季病房外栅栏上盛开的蔷薇,玫瑰,月季花,插枝修剪浇水,都是孔医生利用午休和周末时间黙黙去做。焦泰医生重庆人,身体壮,嗓门大,记忆最深是一个晚上,我和女兵小范,想偷拔菜地里几根菠菜,被焦医生发现后紧追不放,吓得我和小范慌不择路躲进女厕所,又冲到病房躲藏,还是被焦医生逮住,让战友们笑了好长时间。还有文质彬彬,医术精湛的杨龙奎医生、徐宝宏医生、钱广生医生,化验室郑庆昌医生,全院第一高个,战友们都称郑医生郑大个子。放射科雷福海医生、乔文碌技师、药房陈世荣药师、张启国司药。手术室男护士王念军、杨生培、侯文福、麻醉师肖乾仁。护士班男护士胡绍礼、张万明、王克华、陈正杰、魏昌平、母正贵、黄惠文、曾安荣、化验室林作生,还有些战友想不起名字了。和这些男兵战友在一起工作学习,同样轻松愉快融洽。护训班一起上课,实际操作时,男兵战友率先把胳膊伸出来,让我们女兵练进针,学扎静脉血管。下乡巡诊骑马时,让女兵骑马在中间,队伍前后都有男兵战友骑马背枪护着。上山采药,重的装药背篼是男战友背,过独木桥,爬险峻的山,男兵战友都会伸出有力的胳膊拉女兵一把,助女兵战友一把力。特别怀念下乡巡迴医疗那半年,条件艰苦,可晚饭后,采药的,巡诊的各小组医务人员回到区政府驻地,那是战友们最轻松的时光,男女军人常坐院子里闲聊,开玩笑相互斗嘴,没有干部战士隔阂,热闹无比,风趣幽默常让我们笑得前仰后合,忘记了一天的疲劳辛苦。执行任务后回到医院,大部分最累最脏的公差都是男战友们抢着去,留下女医生,女护士,女卫生员值班。上山伐木基本是男军人,夏季每个军人要完成1500斤打猪草任务,为完成任务,男兵战友坐车去扎木附近一些地方突击割猪草,我们女军人主要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和周末去医院附近割猪草,相互协作,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在远离家人,一封信要半个月或20多天才能收到,在比较艰苦环境中,男兵战友在很多细小的事上关心着我们女兵,待我们亲如兄弟,这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在第四野战医院经历始终忘不了。有的战友已陆续离世,健在的战友更加珍惜战友情。医院战友组委会一直工作着,80多岁何光金政委、何荣华、徐长羲、谢庆和、谢远富、齐力民等男兵战友,王桂荣、林素群、骆洪琴、蒙玉平、刘玉兰等女兵战友,一直为战友们做各项工作。成都战友聚会每年举行,每隔几年,会组织一次各地战友大聚会,2023年10月,第四野战医院战友大聚会,从全国各地到成都参加聚会战友127人。何荣华医生还是热心为战友们服务,身体还是非常健壮,精力还是那么旺盛,嗓门还是那么大,人缘还是那么好,战友们称呼老开还是那么亲密。

始建于1946年的第四野战医院,于1959年参加西藏平叛医疗任务进军西藏,1960年改编为西藏军区第四野战医院,驻波密扎木,直到1983年第四野战医院撤编,整编为西藏军区后勤部扎木医疗所。近40年的建院史,番号几经改变,但部队光荣传统一直传承着,在极艰苦条件下,胜利完成各项医疗救护工作。这期间不知有多少何荣华这样的优秀军人,何荣华助理员在第四野战医院的经历,也是医院医护人员的经历,执行的每项医疗任务,是第四野战医院院史的其中一页。第四野战医院所有军人,在西藏黙黙奉献青春,在波密留下最美的年华。

我们的男兵战友,是高原无惧风雪翺翔的雄鹰,我想念飒爽英姿的女兵战友,也想念坚毅勇悍的男兵战友。一首战友之歌,唱出永远的战友情深,将伴随我们一生。

作者简介:

钟建新:1969年12月拉萨入伍,曾在扎木大站,西藏军区第四野战医院服役。

来源:雪域情怀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