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法委《长安》杂志2025年第4期刊发广东多地工作经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1 17:36 2

摘要:广州民营科技园紧扣“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聚焦满足园区企业对知识产权、合规建设、商事纠纷化解、投融资等法律服务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探索“431”法治工作法,为园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

中央政法委《长安》杂志

2025年第4期刊登了

广东多地工作经验

特此集中转发

广州民营科技园

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助力企业发展

广州民营科技园紧扣“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聚焦满足园区企业对知识产权、合规建设、商事纠纷化解、投融资等法律服务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探索“431”法治工作法,为园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

做优“知识产权+合规+解纷+金融”4项法治服务。做优知识产权服务,设立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民科园服务站、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提供知识产权申请、运营转化等集成服务。与广东省知识产权研究与发展中心等机构紧密合作,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和行政非诉执行快速处理机制,全方位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做优合规服务,成立民科园检察官办公室,组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的专业团队,帮助企业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成立企业合规建设服务中心,依托广州市中小企业法律服务专家团力量,开展企业合规、政策宣讲、“法治体检”等活动。做优解纷服务,联动法院、司法行政、税务等力量,成立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服务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站、涉税争议咨询调解站,依托法官、律师、人民调解员等力量,为园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法律服务。做优金融服务,设立金穗融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打造广州信易贷“民科园专区”,开展“政企银保投”合作贷款试点。成立“白云综合金融服务站”,为园区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提供法律审核、政策解读等多元服务。

打造“政务+数字+展示”3大法治平台。打造政务服务平台,建立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民科园分中心,开设综合受理、政策兑现、企业开办、跨城通办、港澳台侨服务等服务窗口,提供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法律咨询等事项。打造智慧法务平台,依托“数字民科园”,设立V-Tax远程可视化体验区、云税直播区等法治税务应用场景。上线“智慧民科园”小程序,开通“企业大学堂”“法律小课堂”等“云课程”,设立“询法律”“提诉求”等模块,为企业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成果展示平台,建设广州民营科技创展中心,通过多媒体影片、物理沙盘模型、AR 望远镜等载体,全方位展示民科园法治化营商环境软实力。

构建“人才智库”1个法治核心。成立广东省法学会民营经济法治研究会,举办民营经济学术研讨会,邀请全国知名学者出席作主题演讲。推动研究会实体运作,在园区设立秘书处,围绕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及债权保护研究、治理体系科学化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及公平竞争环境研究等方面,形成专题论文集,发布促进民营经济壮大法律问题研究成果,以法治力量推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深汕特别合作区共建“无讼村居”

深汕特别合作区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以“无讼村居”建设试点为牵引,促进“化讼止争”向“少讼无讼”转变,探索出一条具有深汕特色的治理路径。

高位推动聚合力。深汕法院联合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高起点规划“无讼村居”建设模式。通过召开工作部署会、印发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和路径,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先后选取10个村作为试点,成立“无讼村居”课题组,深入一线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全面掌握区情村情、纠纷类型和化解方式,为建设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推动法院与4个街道办事处及试点村委签订共建协议,确立建设目标和原则。构建网格化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和“驻街联村”纠纷化解机制,每周选派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到村驻点,提供法治辅导、矛盾调处等司法服务,提前干预化解矛盾纠纷。

多元解纷集众智。搭建多元调解框架,健全基层治理工作体系,依托区街综治中心,将司法确认与诉讼服务站、司法所、派出所有机对接,完善“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的梯次化解矛盾机制,引导当事人进行诉前调解,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彻底化解,构建“横向联动、纵向互动、协同推动”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充分调动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村级调解力量,组建民间调解志愿队8支。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开展家事纠纷、借贷纠纷、邻里纠纷等多发性矛盾调处,确保小事不出村、矛盾不成讼。强化诉前联调质效,通过网格化管理延伸司法触角,实时指导矛盾纠纷调解,累计选派工作人员驻村服务300余人次,参与矛盾调处、提供法律意见。

“无讼”公约筑同心。法院指导试点村将法律知识、文明乡风和“无讼”理念融入公约,制定符合各村特色的“无讼”公约。通过巡回审判和现场调解,用村民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化解纠纷,弘扬“无讼”理念,推动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形成良法善治、德法兼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开展普法宣传提高法治意识,推出“点单式”法律知识培训,开展“擂茶”说法、模拟法庭、法治游园等法治宣传活动,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

佛山市南海区

织密“丰”字形治理网络

佛山市南海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以区综治中心为“主干”,纵向贯穿镇(街)、村(社区)综治中心,横向覆盖政府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优化关爱服务等三个方面,织密一纵三横的“丰”字形治理网络。

坚持上下贯通,发挥综治中心“枢纽”作用。建强区级“主阵地”,依托区诉前和解中心大楼,推动区级综治中心建设提档升级,与区信访中心、区诉前和解中心等实现功能互补和资源互动,推动包括公检法司和信访等9个部门派员入驻办公。镇(街道)综治中心承上启下落实前线指挥和应急处置,组织协调基层力量开展化解;及时收集、研判、上报预警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为区级决策提供依据。村(社区)综治工作站依托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对矛盾纠纷进行日常排查和初步化解,做到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坚持全要素联动,发挥政府部门“主导”作用。区综治中心以“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和“一站式解纷平台”为技术支撑,打破数据壁垒,建立完善部门综合联动机制,实现统筹协调、线索收集、分析研判、流转分派和资源调配,打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体化平台。区综治中心充分发挥统筹研判、跟踪督办和评价反馈职能,针对各时期突出或影响面较广的矛盾,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联合研判。打造里水镇综治中心等社会治理示范点,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以点串线、以线成面。

坚持全社会参与,发挥多元调解“共治”作用。区综治中心挖掘和整合全区125个行业性专业性和企事业人民调解委员会行业资源,积极发挥行业调解效能。注重关口前移,依托全区632名调解员和413个调解组织,将调解力量下沉到村(社区),提供集“诉前调解+速裁快审+执行督促+信访化解”一条龙解纷服务。压实部门责任,针对特殊群体,提供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生活救助等关爱服务,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杜绝极端案事件发生。

坚持全方位保障,发挥柔性治理“补位”作用。大力培育楼长、街长、巷长,发挥居民骨干示范带动作用,培育街坊志愿互助会、党员志愿服务队、居民志愿服务队,搭建楼道座谈会、小区三方会议、新市民共治议事会等平台。发挥“双百”社工优势,实现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服务全覆盖。延伸慈善公益触角,建立慈善志愿资源网络,引导多元社会力量参与。

潮州市潮安区“三端全链”

守护千年茶乡和美“枫光”

潮州市潮安区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服务“和美茶乡”治理定位,构建前端预防、中端联调、末端普法全链条治理体系,助力守护千年茶乡和美“枫景”。

前端预防,激活无讼茶乡“源头水”建立“法院+”联调工作室,与茶乡村(居)委会共建“无讼村居”,组建“法官+村居干部”基层解纷工作队伍,实行“吹哨报到”机制,全面开展诉前调解、易激化矛盾提前介入等工作。在凤凰山设立茶旅巡回法庭,将法庭、调解室搬到群众“家门口”,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一体化普法宣传、一揽子联动解纷“三项服务”,高效化解涉茶叶、文旅纠纷案件,促进茶产业良性发展,守护好游客的“诗和远方”。

中端联调,拓宽魅力茶乡“朋友圈”打造法庭、调解员、网格员“三位一体”解纷模式,建立茶乡“司法快递员”联络机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网。联合潮安区茶叶协会建立“一协会一法官”机制,通过法官参与矛盾化解、定期走访协会、开展普法宣传,协会加强风险排查、提供专业支持等工作,最大限度将茶产业相关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健全“访、调、仲、诉”联动机制,设立人民陪审员调解工作室,打造“人民法庭+司法所+派出所”庭所共建模式,因案制宜适用“亲情融化”“换位思考”等调解法,达到事心双解。

末端普法描画宜居茶乡枫景”根据当地“茶旅”特色以及群众的司法需求,在春茶采摘季、农忙时节,将庭审搬到田间地头、老百姓“家门口”,将法言法语与潮汕话、畲族语言相结合,在乡音法味中弘扬“和气生财”理念。针对茶乡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群众住所地分散的实际情况,推行“走访入户+设摊普法+法治讲座”多元普法模式,创新面对面“泡茶品茗”解纷法,为群众解决家庭矛盾、土地租赁等问题,真正做到“金厝边银亲戚”。推广茶乡村委会讲理、乡贤讲情、法官讲法联动调解模式,将家训族规、乡规民约、公序良俗融入调解与裁判,有效化解“熟人社会”矛盾纠纷。

来源:《长安》杂志

来源:赤坎政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