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上海一条地道火了。深夜的新华路地道,潮湿的地面倒映着昏黄灯光,身着黑裙的女子倚着地道壁凹造型,这不是王家卫电影里的浪漫镜头,而是年轻人的跟风照。社交网络上,不少人称这里充满“电影感”和“复古风”,能拍出王家卫同款的“人生照片”。这些标签让这条地道成为网红
受访者/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近期,上海一条地道火了。深夜的新华路地道,潮湿的地面倒映着昏黄灯光,身着黑裙的女子倚着地道壁凹造型,这不是王家卫电影里的浪漫镜头,而是年轻人的跟风照。社交网络上,不少人称这里充满“电影感”和“复古风”,能拍出王家卫同款的“人生照片”。这些标签让这条地道成为网红拍照点,“打卡”者抱着必出片的决心前往,却不知自己正将生命置于险境。对此,交管部门回应,第一时间已加强新华路地道周边巡逻力度。法律专家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表示,地道“上街沿”虽然在视觉上类似于人行通道,但实际上并不具备作为“人行道”使用的功能和安全条件,地道内拍照打卡属于违法行为。
为出片竟把地道当“片场”
昏暗的灯光、潮湿的地面,天然的氛围感让新华路地道仿佛自带王家卫电影滤镜。在社交平台搜索“新华路地道”,满屏都是氛围感拉满的大片:发丝凌乱的侧脸、手中鲜艳的玫瑰、凝视远方的眼神……这些精心构图的“人生照片”迅速引发跟风热潮。
网络截图
不少网友将深夜闯入地道拍照,误当成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录,甚至在网络攻略里分享“带补光灯提升效果”的经验,全然不顾补光灯可能分散司机注意力,加剧安全隐患。
在这些令人惊艳的“网红照”背后,藏着步步惊心的危险。有人穿着吊带黑裙,披着大波浪站在地道“上街沿”;有人手捧鲜花,身着黑色西装坐在地道机动车道与“上街沿”的交界处凹造型。他们沉醉于镜头里的文艺气息,却忘了身后很可能有汽车飞驰而过,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悲剧。记者发现,在小红书搜索相关关键词,置顶的是安全提醒:“安全第一,请勿在危险地拍照”“请勿模仿”。然而,部分打卡者的热情并未因警示而消退,转而去其他平台搜索打卡攻略。
事实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行人进入机动车专用地道属于违法行为。地道内光线昏暗、视线受限,车辆行驶速度快,一旦发生碰撞,后果不堪设想。法律的硬性规定,正是为了守护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可当“出片执念”战胜理性,年轻人竟忽视了这些安全隐患。
在地道拍摄图片和视频的留言区,网友直言:“为了几张照片拿生命冒险,真的太不值了!”还有人呼吁:“这种行为不仅害自己,还可能连累无辜的司机,必须严厉制止!”也有理性的声音指出,“网红打卡本身无可厚非,但这种情况执法部门一定要做好引导和管理,避免类似危险事件发生。”
交管部门:第一时间加强新华路地道周边巡查力度
记者今日从长宁交管部门了解到,长宁交管部门已第一时间加强了对新华路地道周边的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劝阻有类似“打卡”想法的市民,同时对近期违反禁令标志进入地道的违法行为进行溯源,为这场“危险打卡热”按下刹车键。
其中,曾在5月1日进入新华路地道的刘某被民警找到后表示,新华路地道出入口处的确装有禁止行人进入的标志,自己也明确知晓,但出于侥幸心理和博取流量等原因,还是选择“铤而走险”进入拍照,事后回想现场不时驶过的车辆还是会让人后怕。刘某表示已经知道了自己行为带来的危险,并承诺不会再有类似行为。最终,交管部门针对刘某行人违反禁令标志的交通违法行为做出行政处罚。
长宁交管部门表示,禁止行人进入的地道内的步行道并非供行人日常通行,而是当地道内发生事故、车辆抛锚等情况下供交通参与者避险使用,避免二次事故发生。行人进入地道十分危险,极易引发交通事故。警方呼吁广大市民,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请严格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同时,警方也将继续通过“视频+实兵”的模式,持续加大对地区地道、车流量大的网红打卡点周边道路的巡查力度与频次,及时劝阻、查处“行人进地道”等可能造成隐患的交通违法行为,营造安全、有序的交通出行环境。
专家:地道“上街沿”不应视为合法合理拍摄场所
围绕地道两侧的“上街沿”能否成为行人拍摄场所,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刑事法律系副主任王晓华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交通安全角度来看,即便地道两侧的“上街沿”虽然在视觉上类似于人行通道,但实际上并不具备作为“人行道”使用的功能和安全条件。
王晓华指出,按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国家标准,城市地道的边缘地带通常属于安全隔离带或检修通道,设计目的并非供行人通行、停留或活动。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一条规定,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应当靠路边行走。而地道内部的边缘区域既无明确划定人行功能,也不具备逃生通道所需的宽度与警示标识。因此,在该类区域逗留、拍照本身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不应视为合法或合理的拍摄场所。
那么,如果有博主或素人在地道“上街沿”拍摄,是否属于违法行为?在网络上传播“打卡”和攻略内容是否也涉及法律问题?王晓华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道路从事非交通活动。拍照打卡显然属于“非交通活动”,如果行为人进入地道边缘区域滞留、构图、拍摄,已构成对道路交通秩序的干扰,应认定为违法行为。
如果拍照打卡行为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并以“种草”“打卡圣地”等形式诱导他人效仿,可能进一步引发交通安全风险,在法律层面存在以下风险点,首先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五条,构成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或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此外,若因传播行为导致他人效仿并造成事故或人员伤亡,传播者可能面临民事侵权责任,甚至在极端情况下承担刑事过失责任。
记者手记
地道不是摄影棚,更不是“出片场”
当追求“人生照片”遇上安全红线,当拍摄需求撞上法律底线,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地道不是摄影棚,更不是“出片场”。记录生活的美好,不该以生命为代价。唯有将安全意识深植心中,才能让每一次打卡都成为真正值得珍藏的回忆,而非令人追悔莫及的悲剧开端。
无论是网红打卡还是日常出行,每个人都应该将安全意识放在首位。遵守交通法规,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负责。目前,上海长宁交管部门已加大对新华路地道的巡查力度,但公共安全的维护不能仅靠执法部门的努力,更需要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年轻人在追求出片的过程中,更要守住安全底线,不要让“网红打卡地”变成“危险陷阱”。
在享受网红打卡乐趣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牢记安全第一。只有人人都树立起牢固的安全意识,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城市交通环境。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