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写作 | 原点•原味④文字与生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1 17:05 2

摘要:上海市特级教师,浦东新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原民盟浦东新区副主委。从事普教科研的指导与研究,致力于教师研究方法、教育写作、专业成长的探索。出版《校本研修的八条主张》《趟在教育这条河》《走向实证——给教师的教科研建议》等专著,主编《教师人文通俗读本》《蹒跚学研录》

2024,曾经共读共写“儿童年”。

2025,我们共读共写“课堂年”。

每个月由一个团队接力,8-10人(含负责人)参与,在“课堂”这个话题范围内,自主命题。

2025年5月参与团队:原味语文叶维伟小学语文名师+研修共同体。

#第二季征集令

主题

“课堂”之内,

自主命题

///

# 黄建初

点评人

上海市特级教师,浦东新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原民盟浦东新区副主委。从事普教科研的指导与研究,致力于教师研究方法、教育写作、专业成长的探索。出版《校本研修的八条主张》《趟在教育这条河》《走向实证——给教师的教科研建议》等专著,主编《教师人文通俗读本》《蹒跚学研录》《学研随感录》《言为心声》等文集,在专业报刊发表论文90多篇。

原味语文叶维伟小学语文名师+研修共同体是由省级学科带头人叶维伟老师牵头,一线教师为核心成员、研修学员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团队。其实践路径可以描述为:基于学生实际,强化语文实践,追求真实学习,以语言运用为抓手,融合审美、思维、文化自信等精神要素,聆听原点·原味的声音,发现原点·原味的秘秒,致力于建构语文味、儿童性、家常味的原味语文课堂研究范式,努力达成“原味语文,向实而生”的目标。

这就是原味语文叶维伟小学语文名师+研修共同体的接力写作主题:原点·原味,我们在语文课堂里的追寻。

文字的花园

王美玲 江西省乐平市第十二小学

我很享受带领孩子们在文字的花园里漫步采撷。四年级下册的诗歌单元、动物单元与习作课堂,是我们品味语言、推敲文字的沃土。在那些与文字深度对话的时刻,孩子们纯真而独特的表达,如同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折射出语文世界的多彩光芒。

在字词里触摸情感的温度

学习《繁星(一五九)》,“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诗句中,“躲”与“只”字成了打开诗意的钥匙。我指着诗句问:“同样是‘躲’,鸟儿的‘躲’和‘我’的‘躲’有什么不一样?去掉‘只’字,表达又有什么变化?”

雨铭率先举手,眼神里闪着光:“鸟儿躲进巢里是为了躲避风雨,是它的本能;但‘我’躲进妈妈怀里,是心里害怕时的依赖,是暖暖的爱。”爱思考的景轩接着说:“‘只’字特别重要!它说明在‘我’心里,只有妈妈的怀抱最安全,没有别的地方能代替。”平时腼腆的思涵小声补充:“读着‘只躲到你的怀里’,我好像看见自己委屈时扑进妈妈怀里的样子,特别温暖。”

孩子们的话让我感动——他们正用生活经验与诗句共鸣。我顺势引导:“诗人用一个‘躲’字,把抽象的母爱变成了可以触摸的温暖。文字的力量,就藏在这些看似普通的字词里。”当孩子们再次齐读诗句时,声音里多了一份对母爱的细腻感悟。

在细节处感受语言的精准

在《猫》的课堂上,“用身子蹭你的腿”中的“蹭”字引发了热烈讨论。我问:“如果将‘蹭’换成‘贴’或‘靠’,句子还生动吗?”子洋立刻摆手:“不行!‘蹭’是轻轻的、柔柔的,好像是猫在跟人撒娇,‘贴’和‘靠’太生硬了,感觉不到猫的亲昵了。”辰宇边比划边说:“我家的猫开心时,就是用脑袋轻轻蹭我的手心,‘蹭’字让我想到它毛茸茸的样子,特别真实!”

到了《白鹅》一课,“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中的“颇像”成了推敲重点。班长晨晨说:“‘颇像’就是‘很像’的意思,但比‘很像’更有味道,更有新鲜感,好像作者观察了很久,觉得白鹅的步调真的特别像京剧演员。”爱画画的思杨跟着说:“加上‘颇’字,我画画时都能把白鹅的高傲劲儿画出来,它昂着头,步调慢慢的,就像舞台上的大角色!”

这些讨论让孩子们明白:精准的文字能让画面“活”起来。我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让他们结合生活观察去感受——当孩子们发现“蹭”里藏着猫咪的温柔、“颇像”里藏着白鹅的高傲时,他们便真正走进了文字的世界。

在习作修改中探寻表达的精准

《我的动物朋友》习作课上,一个学生写:“小狗看到我回家,开心地摇着尾巴,像在说‘欢迎回家’。”我将“摇”字圈出,问:“如果换成‘甩’,感觉如何?”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辰宇边甩手边说:“‘甩尾巴’太用力了,像在生气,可看到主人回家小狗应该是温柔的呀!”思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我家小狗高兴时尾巴是轻轻地左右摇晃,只有洗澡之后才会用力甩水,所以‘摇’更准确。”连平时很文静的子轩也说:“‘摇尾巴’让人觉得小狗很亲切,像在跟主人打招呼,‘甩’就没这种感觉了。”

我趁机引导:“除了‘摇’,还能用哪些词?”子洋说“晃”,芷涵说“摆”,在大家比较之后发现“摇”最能体现小狗的开心与亲昵。我让小作者自己选择,他认真地说:“还是‘摇’最好,因为它每次看到我,尾巴就是轻轻摇的,好像在跟我说话。”

另一次写植物的习作中,有学生把“牵牛花爬上篱笆”改成“牵牛花攀着篱笆往上爬”。我抓住“攀”字问:“为什么不用‘爬’?”孩子们讨论后发现:“攀”字不仅写出了牵牛花向上的动作,还让人联想到它“紧紧抓住篱笆”的努力,比“爬”更有画面感。

后来,不少学生在修改作文时主动寻找更贴切的动词——这不正是语言品位在习作中的自然迁移吗?

在这些课堂里,无论是诗歌中情感字词的品味,动物描写中精准语词的推敲,还是习作修改中对表达的琢磨,孩子们都在亲身感受文字的魅力。看着孩子们在文字里慢慢生长,我忽然明白:语文教学的本质,不是教会多少词语,而是唤醒对语言的热爱——当孩子愿意为一个“攀”字观察三天藤蔓,因一个“躲”字想起妈妈的怀抱,语言便真正融入了他们的生命,成为滋养心灵的养分。

我始终相信,语文教学的美好,就藏在这些“慢下来”的时刻里——慢下来感受孩子对“躲”“蹭”“摇”的独特理解,慢下来倾听他们基于生活的表达,哪怕有些稚嫩,但都是最真实的语言生长。

在《繁星》课后,有个孩子在日记里写:“原来‘躲’字里藏着妈妈的爱,以后我写作文也要用这样的字。”在《猫》的作业中,有学生观察自家宠物时,特意记下:“小猫蹭我时,胡子会轻轻扫过我的手,像在说‘我喜欢你’。”这些细节让我确信: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孩子,让他们在文字里自由思考、勇敢表达时,语文才可能走进他们的心里。

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永远是一片温暖的文字花园。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蹲下身,细看每一朵文字之花的绽放,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我,愿做那个微笑的守护者,收藏他们在语言探索中留下的每一颗露珠——那是成长最动人的印记,也是语文最本真的模样。

生命的意义

徐建武 江西省乐平市第十二小学

今天教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匆匆》中,作者在感慨时间流逝的同时,深深叩问着生命的意义。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读到这,仿佛看见朱自清时而掩面叹息,时而举目望天,却终因找不到答案而产生无法排解的忧愁与惆怅。又仿佛,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吟唱在耳畔回响。纵观古往今来,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叹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几十载如白驹过隙,转瞬之间你我就都消失不见了。

亚历山大大帝临终时,跟他的属下说了三个遗愿:“第一,我的棺材必须由最厉害的医生抬回去。”“第二,当我的棺材运向坟墓时,沿途的道路必须洒满我宝库里的金银财宝。”“第三,我的双手必须放在棺材外面,让大家都看得见。”

亚历山大的属下不解:“为何?”亚历山大说:“我要让全世界的人知道,就算是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他死后也是什么都不能带走的。”伟大的所罗门王有空前的财富和智慧,老年的他却感叹:“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每一个人都是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走。课堂上我问学生,既然死是人生的终局,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学生天真地回答:“搞钱。”“环游世界。”还有一位学生说:“为人民服务。”

最近陪孩子读《西游记》,我突然领悟《西游记》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应该是长生不老。作者吴承恩在第一回便借美猴王的口说出惧怕死亡,渴望长生的深深愿景,在九九八十一难中,大多数妖怪也都想吃唐僧肉长生不老。《西游记》第一回写道——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

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

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最后,美猴王在通背猿猴的指引下,云游海角,去学长生不老之术。

在内心深处,每一个人都是不想走的,但又不得不走,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追求长生不老,我们常嗤之以鼻。其实,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的追求,除了秦始皇,古代知名的君王,炼丹药的大有人在,即便科技发展到今天,也仍有相当多的人愿意花费大量的金钱、时间在保健、抗衰、长寿等方面,马斯克不是也在苦苦找寻吗?

司马迁在被处以宫刑之后,遭受奇耻大辱,本不想苟活,但因心愿未了,选择隐忍,写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天下奇书《史记》,也不知当他走到生命的终点时,有没有找到所谓生命的意义。

史铁生说:“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没想到一位“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人竟活得灿烂如流星。但在人生的终点,他找到意义了吗?

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1954年因作品《老人与海》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他在家中把猎枪的枪口含在嘴里,饮弹自尽,享年62岁。一个获得巨大名和利的人,为何会选择这条路呢?不是应该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吗?

有时苦难并不是件坏事,它可能是化了妆的祝福。逆境也许能让人更扎根于大地深处,于痛苦处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人生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我想,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弄明白这三个问题,人生才能不虚此行,才能活得坦然。但是,何人弄得清呢?何时弄得清呢?

文案 | 林茶居 程晓云 编辑 | 陈凯

来源:大夏书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