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抬头?钟南山发声:不必恐慌!这 3 类人高危,速查防护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1 18:29 1

摘要:2025 年 5 月,全球多地再次出现新冠病毒活跃迹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监测数据显示,3 月至 5 月初,新冠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以香港为例,其报告的死亡病例中,83% 以上为 65 岁以上老年人,90% 以上存在并发症。这

嗨!你好呀,我是梦言。很高兴和你在这里相遇[握手]

2025 年 5 月,全球多地再次出现新冠病毒活跃迹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监测数据显示,3 月至 5 月初,新冠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以香港为例,其报告的死亡病例中,83% 以上为 65 岁以上老年人,90% 以上存在并发症。这一数据揭示了全球疫情的共性特征:病毒传播虽在加剧,但高危人群的防护与救治仍是关键。

我国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3 月 31 日至 5 月 4 日,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 7.5% 升至 16.2%,住院病例阳性率从 3.3% 升至 6.3%。钟南山院士基于预测模型指出,当前疫情仍处于爬坡阶段,预计 6 月底左右结束流行,持续时长约 6 至 8 周。这一判断既回应了公众对疫情走势的关切,也为社会各界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了时间坐标 —— 不必恐慌,但需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内保持警惕,尤其聚焦重点人群的防护。

这轮疫情的主导毒株为 XDV 变异株。和以前的毒株相比,其临床表现既有共性也有新特点。钟南山指出,XDV 引发的早期症状仍以发烧、头疼、全身疲劳、嗓子疼为主,但 “刀片嗓” 和咳嗽症状更为明显。从病毒学特性看,XDV 的传染性依然强劲,但其致病力相对较弱,这与病毒为适应宿主而逐渐降低致病性的演化规律相符。

这一特性带来双重启示:一方面,公众不可因致病力减弱而放松防护,尤其是在空气流通不畅的场所,佩戴口罩仍是有效阻断传播的手段;另一方面,医疗系统可将资源更精准地投向高危人群,避免医疗挤兑。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南北方流行差异,钟南山明确表示,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其与气候相关,北方流行稍早或因人口流动、社会活动等综合因素,且可能更早进入流行末期。

有些人认为“感染新冠就像得了感冒” ,但钟南山强调,这一认知存在严重误导。对于多数无基础病的年轻人,对症治疗固然可行,但对于 65 岁以上且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感染可能成为危及生命的导火索。数据显示,香港死亡病例中高龄与基础病叠加的特征显著,而及时使用特效药是阻断病情向重症发展的关键。

目前,国内上市的来瑞特韦、先诺特韦、民得维三款国产特效药已纳入医保,但需注意其适用范围:这些药物尚未在 0-5 岁儿童中开展临床试验,因此该年龄段患儿不可使用,需通过对症治疗和家庭隔离降低风险。对于老年人,钟南山特别强调 “48 小时黄金救治期”—— 若能在感染后尽早服用特效药,可大幅降低重症转化率。这提示家庭与医疗机构需建立更灵敏的监测机制,确保高危人群及时获得医疗干预。

面对新冠病毒的持续演化,科学界正从 “头痛医头” 的被动模式转向更具前瞻性的主动防御。钟南山透露,当前正在研发广谱抗冠状病毒疫苗、药物和抗体。这一方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世纪以来,SARS、MERS、新冠等冠状病毒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凸显了建立跨病毒防御体系的必要性。广谱疫苗若能问世,将不再局限于单一毒株的防控,而是针对冠状病毒的共性结构,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变种提供 “通用盾牌”。

在药物研发层面,现有特效药的局限性(如儿童慎用)也提示,需要进一步拓展适应症范围,完善全人群的治疗方案。另外,关于新冠是不是会 “流感化” 并呈现季节性流行规律,钟南山指出目前并没有证据支持 “大小年” 之说,但病毒不会消失的判断,要求社会做好与病毒长期共存的准备,将防控纳入常态化健康管理体系。

这轮疫情再次考验社会的应急响应能力。从个人防护到医疗资源调配,从信息透明到公众教育,都需在 “不必恐慌” 与 “重点防控” 之间找到平衡点。例如,倡导科学佩戴口罩而非过度恐慌性防护,既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也能避免社会运行失序;加强老年人疫苗接种与基础病管理,可从源头降低重症率;而通过科普澄清 “奥司他韦治新冠” 等认知误区,则能避免药物滥用带来的次生风险。

对于决策者而言,还要持续优化监测预警机制,利用大数据预判流行趋势,为医疗资源储备、学校与公共场所防控措施调整等提供依据。同时,还要进一步推动医疗公平,确保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的高危人群能及时获得特效药与医疗救治,缩小城乡防护差距。

新冠病毒的再次活跃,既是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又一次检验,也是人类与微生物长期博弈的缩影。钟南山院士的研判传递出清晰的信号:病毒的威胁客观存在,但在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框架下,其危害完全可控。对公众而言,保持理性认知、做好个人防护、关注高危家人,即是对社会防疫的最大贡献;对科学界与治理者而言,加快广谱疫苗研发、完善分层救治体系、提升应急响应弹性,则是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的必由之路。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新冠疫情的持续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种病原体的肆虐都可能演变为全人类的挑战。唯有以科学为基石,以协作作支撑,在病毒的不断演化中动态调整应对策略,才能在 “不确定” 的风险中构建 “确定” 的安全屏障。正如钟南山所言,病毒不会消失,但人类的智慧与韧性,终将让每一次 “抬头” 都成为走向更成熟防控体系的阶梯。

来源:甲基MM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