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明都0佣金了,怎么还是被骂?说实话,京东也挺冤的。实际上,作为行业新玩家,京东外卖碰到了和美团饿了么一样的老问题,绕不开复杂难以解释的收费类目,还要在消费者、骑手、商家的三方平衡中如履薄冰。
今年2月,京东外卖高调入局外卖行业,针对部分商家推出“0佣金”政策,赢得一片欢呼和期待。
成长三个月,一批商家已经上线京东外卖,4月22日,京东黑板报宣布京东外卖当日订单量突破1000万单。
而最近,京东外卖却遇到了一些“麻烦”:大量商家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吐槽,称京东外卖“抽佣高””甚至“到手只有几毛钱”。
明明都0佣金了,怎么还是被骂?说实话,京东也挺冤的。实际上,作为行业新玩家,京东外卖碰到了和美团饿了么一样的老问题,绕不开复杂难以解释的收费类目,还要在消费者、骑手、商家的三方平衡中如履薄冰。
为什么平台在宣布“0佣金”的情况下,商家还是抱怨挣不到钱?外卖平台的佣金到底是啥?我们尝试用商家晒出的真实案例来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或许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重新认识一下被误解的外卖行业。
问题一:平台是如何抽成的?
首先,在外卖行业,存在一种广泛的误解:将用户实际支付的金额,简单减去商家的到手收入,就是平台的抽成和佣金了。
实际上,这样的算法不符合事实。真正进入平台手里的,才是佣金。开局一张图,网友们看见一些订单页面,就盲目谩骂平台抽走商户的钱,但仔细盘算,真正到京东钱包里的可能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多。
那平台究竟从商家口袋里拿走了哪些钱呢?
以网络上一张京东外卖的收支为例,顾客支付16.98元,商家收入7.48元,按这样算来,京东外卖这单抽佣超过55%。然而事实却是,京东从商家手里这拿走的55%的金额并非是佣金。
仔细拆解订单可知,该餐品扣费的两个项目分别为活动支出和配送服务费。
配送服务费,也就是支付给外卖骑手的费用,这部分费用除了到接单的外卖员手里,还会因为天气原因、距离长短产生改变。除此之外,支撑外卖员接单的达达平台也要从中拿走一部分,用于支付其服务器运行、人员支出等项目。
而商家活动支出,可以理解为商户通过补贴消费者来获取更多订单,通过参与平台的活动,给消费者一定程度的优惠,得到更多的曝光和流量,也能吸引到价格敏感性的消费者。如最近京东外卖最近的“满11减10” “满8减7”等活动,都为消费者提供了实惠,而商家此时参与,也能提高店铺的销量。
需要注意的是,活动商家支出的钱,和外卖平台没有任何关系。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笔费用只是“商户标价和最终售价”之间的虚拟数字,本身是不存在的。
所以,商家们对京东外卖“高佣金”的指控其实是一种误会。而所谓的“抽成”其实是包含了用于骑手履约和引流营销的费用。而因为京东外卖0佣金,所以,即便商家支出了这么多,京东也没有多赚到很多钱。
外卖平台“高佣金”是一个老问题了,因为名词概念多、算账逻辑复杂,许多商家和消费者对外卖平台的抽成规则并不能完全理解。美团、饿了么也因此长期饱受争议,普遍流传着 “抽佣20-30%”的片面说法,但事实上,平台都有回应过,其收取的佣金在6%左右。
此前,美团、饿了么就屡屡被商家指控“吃三家”“周扒皮”。去年,一位早已被平台封禁过的网红女主播通过极端的订单详情图抹黑造谣某平台,后被起诉的事情也闹得沸沸扬扬。网友们被煽动着攻击外卖平台,扣上其“黑心”的帽子。
然而根据法院判决书提供的信息,事实却是,这笔订单的佣金比例为6.4%,平台收取的只有这1.88元,而扣除的18元,则给到了骑手。算上用户侧支付的配送费,该骑手一共拿到了30多元。
虽然该则视频已被证实是谣言,但对平台形象造成的伤害已经不可挽回了。这也说明,长期以来,网友对外卖平台的“佣金”已经处于一种难以解释的偏见之中。
有美团血淋淋的案例在先,京东即便是作为“好学生”的身份进入外卖行业,也难免会因为社会对行业的片面理解受到舆论质疑。这并不是京东或者美团的问题,要让大众理解双边贸易和外卖商业逻辑,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市场教育和耐心。
问题二:为什么商家到手这么少?
最近,除了对京东“抽成太高”的抱怨以外,商家们喜欢晒出奇葩订单。在网络一些京东商户的订单里,出现了商家到手收入几毛钱,甚至是负收入的情况。让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为什么商家到手的钱这么少,如果不是平台吃了,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其中,一个共性问题就是超长配送距离产生的配送服务费。以下面两笔订单为例,其配送服务费达到了17元和14元。其中,第一笔订单,如果按照笼统的错误算法,商家被收取的佣金甚至高达91.8%。
一般来说,五公里以外的长距离订单,所需要支付的配送费往往需要更多;而如遇到下雨下雪或者是深夜,其配送费也会有调整,所以,一旦商家没有恰当设置配送范围,则会在运费上支出一大笔。
许多商家并不清楚这一点,所以会在设置中踩坑。据肥锅肉订单的商家补充解释,她并不知道远距离的配送费用是商家出,后来让相关人员更改了设置。
还有一个无法忽略的问题是,大部分商家会参与平台的免配送费活动。在当前,消费者额外支付配送费的习惯并未养成,他们倾向于选择那些免配送费的外卖店铺,为了吸引到更多用户下单,商家会选择再承担消费者的那部分,这又直接减少了商家的到手收入。
那商家能否不支付平台的配送费呢?当然可以,目前,在美团饿了么京东等外卖平台,商家均可以自由选择配送方案,除了平台为商家提供专送、快送、混合送等存在价格差异的服务,也可以选择商家自配送,其配送费用不经过平台,直接支付给第三方。
也就是说,如果商家不认同平台提供的配送服务,认为其负担太重,也可以自行配送。
事实上,这也是由外卖平台的交易复杂性决定的,除了提供商品的商家,购买商品的消费者,还需要承担运力的骑手来完成交易。平台从用户、商家两头收取的配送服务费用,实际上就是骑手的收入。甚至平台收取的这部分钱,还不足以覆盖支付给骑手的成本,美团此前的财报显示,骑手的成本往往大于平台总履约收入。现在,京东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除了到手收入极低甚至为负数的极端订单以外,还有一类让商家叫苦的订单隐藏比较深。
如下图中,同一京东商家的两笔订单,看似到手收入跟顾客实际支付没有太大差距,但是却难以覆盖商家出餐的成本。
仔细观察订单,其配送服务费仅为3元,但商家活动支出却占了大头。
近期,不少商家参与了京东推出的“百亿补贴”,商家需要承担补贴金额的承担30%-50%不等,也就是说,参与活动的商家需要让利3-5元不等,这也会减少其实际到手收入。
单看订单的话,不明白的消费者很容易误以为,是京东拿走了这些钱,但这部分活动支出也并没有到京东的钱包里,而是通过让利的方式,降低了消费者的支付价格。
各外卖平台都有相似的活动,如美团、饿了么的红包等。实质上,都是通过商家和平台补贴的形式,让利于消费者,带动流量和销量。不过,这些活动都遵循自由意愿,商家可自行选择是否参与。
比如美团,还会在结算账单页面,设置相关提醒,“您这单设置的用户补贴太高了!请尽快调整方案,不要盲目补贴!”也许是被骂怕了,有了这一句补充也的确可以及时的提醒不太懂得线上运营的商家,防止其亏本买卖。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各种复杂的活动面前,商家也应量力而行,根据店铺的实际流量和单价制定具体的满减、补贴方案,不然就会遇到上述订单的问题。事实上,即便许多人认为,做餐饮行业是件低门槛的事,但在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在线上平台,也需要每一个商家学会使用营销促销工具,不然可能就会不小心赔本。
总结:
“对京东外卖太失望了,原来抽佣也这么高”“平台都是黑心的吃三家”……互联网上越来越多唱衰京东外卖的声音,我们认为,还是需要给新事物一些成长的空间。
从运营角度来看,如果商家们把亏钱的责任归咎于平台,也确实错怪了京东。实际上,外卖并不是一门暴利的生意,要维持平台、消费者、商家、骑手四方的利益平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理性分析抽佣问题,能够更客观看待外卖行业的商业模式。
通过线上外卖,商家能够灵活提升产能和收益,分摊租金、人力等成本。同时,也要摸准新的经营逻辑,了解和适应外卖市场的运营规则,一味抱怨平台并不能止损。
长远来看,站在商家的角度,或许“0佣金”政策能够带来暂时性的负担减轻,但外卖行业刚性配送成本的事实不会改变,平台的收费模式都是“佣金+配送费”的组合,再加上要承担的对顾客活动优惠,想要真正在苦生意里挣到钱,还是需要结合灵活配置的策略,减轻对高额补贴引流的依赖,以高质价比的产品取得流量和利润的平衡。
来源:科技说说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