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源性中风患者,可持续心脏监测≥14天!ACC中风后心律失常监测共识

B站影视 2024-12-19 01:02 2

摘要:12月17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发布了中风后心律失常监测的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决策路径,旨在通过识别与管理心房颤动(房颤)和其他与复发性中风风险相关的心律失常来改善中风后管理。

12月17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发布了中风后心律失常监测的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决策路径,旨在通过识别与管理心房颤动(房颤)和其他与复发性中风风险相关的心律失常来改善中风后管理。

中风是全球死亡与致残的主要病因,而房颤会增加约5倍的中风风险,因此中风后房颤的检测对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房颤相关缺血性中风患者,主要治疗包括抗凝治疗,但对于未检出房颤者,通常接受抗血小板治疗。

如果使用传统的房颤诊断方法,即简短的心电图记录,往往不能捕捉到短暂房颤,而长时间检测有助于提高房颤的检出率,但是缺血性中风与检出房颤的时间间隔越久,房颤作为中风病因的可能性就越低。

目前已开发出多种技术来识别房颤,包括连续或间歇的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医疗级监测器(通常是心电监测)和消费级监测器(心电监测或光电容积脉搏图)。

中风后心律失常的监测包括三个重要步骤:首先,要应进行多学科评估,明确中风潜在机制;其次进行风险评估以明确心律失常在中风或今后中风复发中影响的可能性;最后选择最优的、准确实用的监测策略,并定期随访。

对于高危心原性栓塞的患者(包括中风前检出房颤者),推荐长期给予抗凝治疗。

只有当患者不再希望接受抗凝或不需要抗凝治疗时,或担心心动过缓等其他心律失常时,才需要进行心脏监测。

对于合并大血管病变或小血管疾病的患者,建议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可考虑心脏监测,且最好持续≥14天。高危患者可考虑植入循环记录仪。

对于隐源性中风患者,建议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可予以≥14天心脏监测,尤其是符合抗凝指征患者。另外对于某些高危患者可考虑植入循环记录仪。

对于心律失常监测检出的>5分钟的房颤患者,或可考虑予以抗凝治疗,如果患者CHA22-VASc评分≥3分,更应该抗凝治疗。对于未检出房颤患者,建议继续给予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推测为心原性中风的患者,鉴于推定给予抗凝治疗是必要的,那么心电监测作用有限。除非在考虑是否停止抗凝治疗或其他基于心律检测的治疗时,才应考虑心脏节律监测。

消费级监测器对房颤检出有明显限制,尤其是需要直接的皮肤接触才能准确读取者。这些设备中,配备有心电图功能者要优于配备光电容积脉搏图者。但是即使配备了心电图检测功能,也需要佩戴者主动测量,而不像医疗级监测器可以连续监测。

不过,对于不能忍受医疗级监测器并拒绝植入设备的患者,消费级监测器也可能有用。消费级监测器有助于识别有明显症状的患者。

来源:2024 ACC Expert Consensus Decision Pathway on 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Arrhythmia Monitoring After Stroke: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Solution Set Oversight Committee. J Am Coll Cardiol 2024;Dec 17.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一点号

相关推荐